查看原文
其他

从张继科事件,我看到了调查记者的尴尬和凄凉

肖浑 肖浑 2023-08-10

几天前我才刚看了一部以调查记者为主角的电影《不止不休》,看完后有很多感受,但又比较模糊,一时不知该如何表达。没想到这么快,调查记者就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成为了关键人物。

那部电影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算不上一部很好的电影,但是和当下这个现实一对照呢,就顿时有了很多可以揣摩的东西。

这个现实就是最近最热门的张继科事件。本来我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明星私生活八卦来看,甚至都没怎么留心。

▲我对张继科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的球场帅照,后来进娱乐圈反倒就没关注了

直到调查记者李微敖出场,在微博和公众号上公布张继科赌博欠债后的借款合同,以及一些司法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证实了张继科为躲债把前女友隐私视频传给债主,债主又以视频对女方进行威胁和巨额勒索,这件事才终于脱离了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公共事件。

很快,这位李记者的微博就成为事件的重要现场,记者的名字也跟着张继科一起上了热搜,甚至他的名字还在张继科前面,而且后面还有个“爆”。

关于张继科的事我不愿意多说,因为无非就是又一个明星的堕落而已,类似的事这几年太多了,而且还关涉到女明星隐私,不太方便谈论。但调查记者能够成为话题人物被关注,这是多少年都没有过的事了啊。这个点,才值得大谈特谈。

了解媒体的人都知道,现在调查记者在我国已经普遍凋零,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有说只有几十人的,甚至还有个位数的说法,真正是屈指可数。人数少,声量也小,影响力和一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曾经我们知道有个曝光过无数社会黑幕的记者叫王克勤,首次报道三鹿毒奶粉的记者叫简光洲,还有个把调查特稿写出文学价值的记者叫李海鹏。

▲2003年《南方都市报》报道孙志刚案后,收容遣送制度被终止

在那个年代,记者还被称为无冕之王,调查记者更是王中王,因为在所有记者中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社会影响和成就感也最强。可现在呢,还有哪个记者因为职业成就而为人熟知的吗?好像一个都没有了。

即便我还比较关注各种媒体,现在也一个在职调查记者也不认识了,包括这位叫李微敖的记者。虽然他的职业履历在媒体人里算很辉煌的了,以前在《财经》杂志和《南方周末》工作过,现任《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但在出这事儿之前,我对他还真没啥印象。

▲记者李微敖微博头像

李微敖说他已经当了二十年记者,曾经亲历了纸媒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这二十年来的各种重要事件。据他自己说,让他比较得意的代表作,是“揭露诸如时任某省省长抢记者录音笔的事件;时任某家央企总经理,挪用巨额公款对放高利贷,并数次欺骗巡视组的丑闻等等”。抢录音笔那事儿发生在十几年前,我还有印象,当时在媒体上闹得很轰动,被很多网友调侃,还有一些大V写了尖锐讽刺的评论,不敢想象这样的事现在还会发生。

虽然他最近还有某镇政府欠债、某县长侵犯女干部的报道,但影响力都很小了,加在一块儿也远不如曝光一个明星丑闻轰动。让一个正经的调查记者曝光明星丑闻,这要搁以前,那就是高射炮打蚊子,绝对的大材小用。但是放现在呢,我就完全可以理解。不然你让他们干嘛去呢?调查徐州丰县铁链女去?调查唐山打人事件去?调查东航空难去?怎么可能呢?你看这些大事件后出过什么重磅的媒体调查报道吗?

我印象中,丰县铁链女是有记者去调查的,不过后来不是发在正规机构媒体,而是个人公众号上,后来大概率应该被删了。而东航空难呢,当时记者根本无法接近事件核心,于是只能采访了一圈遇难者家属,结果怎样,大家应该还记得吧:被大量的网友攻击咒骂,说这些记者侵扰悲痛是在吃人血馒头,哪怕后来遇难者家属亲口证实这些采访是得到他们授权同意的。反正“人血馒头”这个词现在都用烂了,记者朋友们估计也听麻了,只要是采访报道涉及到死难者,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吃人血馒头,就是没人性。

现在的调查记者,处境就是如此:人微,言轻,上有重重高墙阻碍,下有汹汹民愤袭来,左有所属媒体的市场压力,右有养家糊口的个人难题。设身处地去想,一个调查记者在当今还能坚持做下去,那的确需要极其强大的心理意志,非一般人所能扛住的,人才凋零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那些真正重要的大事件没法突破,现在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让记者可以出头了,咣咣砸出几个实锤,把丑闻明星钉死在耻辱柱上,这应该够大快人心了吧?这样的记者就算不能成为英雄,应该也能被夸个两句,让他获得哪怕一点点职业上的成就感吧?

确实是有夸他的,他那篇公众号阅读量很快十万加,有上千个人赞赏。可是你再看看网友评论,在别的平台看大家讨论这件事,就会发现,更多的人,似乎把矛头对准了这位记者,对他展开了各种攻击。

这里想先提请注意,李微敖此番爆料,都是发在个人账号上,并不是作为记者在所属的机构媒体发表正式报道哦。他说张继科这事儿他已经调查几年了,一直没能发表,原因是他的拖延,至于还有没有其他阻碍,他没说。总之这个爆料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正规媒体行为,但因为他的记者身份,公众还是会按照记者标准去考察他的职业伦理。

对李微敖主要的批评,集中在他没能保护好事件受害者,也就是张继科前女友的隐私,在微博和公众号上都是以“景女士”相称,直接点出了女方的姓。而张继科之前和女明星的恋爱,只要稍微关注娱乐圈的应该都知道,所以这就等于是直接公布了受害人的信息,导致这位无辜女明星也陷入舆论漩涡,随时有被羞辱的可能。

连带着还有一个被批评的点,是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也就是张继科的债主,从张继科那里得到女明星隐私视频然后向女明星勒索的那个人,却在李微敖的爆料中隐身了,爆料文章一直都称他为“S先生”。为什么加害人能隐身,受害人却被曝光?这是不是违反了记者的职业伦理?李记者这么做是不是为了吸引流量?是不是站在S先生一边帮他报复张继科及其前女友?

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失控了,各种污名都加诸到记者身上,在大众中进一步强化了记者的负面印象。早就习惯了被驱逐、被嫌弃、被边缘化的记者,现在哪怕在群众最喜闻乐见也看似最安全的娱乐新闻领域,也失守溃败了。我已经看到有人在发动进一步攻击,挖这个记者的坟,说这个记者以前在微博说过什么话造过什么谣了。

我并不是想要为李记者洗白,我也不否认他的做法确实有可商榷之处,但现在此事明显已经超出了关于新闻职业伦理的正常探讨,而变成了人身攻击,更多的是一些诛心之论。有关李记者此番爆料的心理动因是什么,是为了流量?为了成名?为了帮S先生出气?还是为了职业理想?为了打击名人嚣张气焰?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你无法把他的脑袋挖开看,他也无法自证。我们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客观的事情上,他做了什么,造成了什么结果,哪些结果是积极的,哪些结果是消极的,两方面孰轻孰重。

客观事实就是,这起事件,之所以能脱离捕风捉影的瞎猜阶段,而有了事实支撑,还就是因为李记者的爆料。张继科的赌博欠债、背叛出卖他人隐私,S先生的勒索行为,无疑都已经触犯了法律,进入了公共利益范畴。一个调查记者经过调查取证后公布他所掌握的部分信息,当然是可行的,正当的。

至于在公布信息的过程中泄露了被害人的身份,这就属于细节有亏,他应该做得更好。怎样更好呢?他或许可以换成“J女士”的称呼,或者是“某女士”,这样相对而言就更说得过去了。但是我们想想,即便他说的就是“J女士”或者“某女士”,大众就不会知道他说的是谁了吗?和张继科谈过恋爱的女明星,在大众认知里不就是那一个吗?

你可能会说,那还可以进一步模糊掉受害人的身份,不说她是女明星,就只说是一个前女友,张继科肯定还谈过非娱乐圈的女朋友。可是你再想想,爆料信息稍微一展开,势必就要说到时间线,张继科啥时候找S先生借的钱,S先生啥时候找张继科前女友勒索,张继科前女友啥时候报的警,知道了这些时间节点,顺着稍微一捋,也可以知道,只能是那位明星前女友啊。

你可能又会说,那就连时间也不公布了。哈,这也不公布那也不公布,那还爆个啥料啊,干脆啥也别说了呗。

咱们再来想想,如果受害人身份完全模糊,根本不知道是谁,那这件事还有可能闹到现在这个程度吗?就算记者爆料,也会没多少人在意吧,张继科大概率毫发无损,继续当他的大明星。你希望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而现在的结果,咱们从好的一方面去看,受害女明星的隐私视频和照片并没有大范围泄露到公众中,那些求视频的人都被当成过街老鼠,舆论主流是支持受害女明星,她果断报警的行为鼓舞了很多女性,让她反倒收获大波好评……这种种,比起当年“艳照门”事件中受害者的遭遇,真的是进步太多了。

再说一遍,我不否认李记者的爆料行为有可以商榷之处,他做得确实不完美,有瑕疵。我反对的是诛心,是颠倒主次轻重。传播隐私视频的是张继科,勒索女明星的是S先生,他们才是加害人,李记者并不是。如果这件事伤害了那位女明星,那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现在看有的人批判那劲儿,好像记者才是罪魁祸首似的。我看到最无语的一篇批判文章,正文口口声声说记者不该泄露当事人身份,不该报出她的名字,可文章标题里赫然就是那位女明星的大名,有名有姓生怕别人看不到,正文里也出现了好多次名字。你说写这文章的人是不是精神分裂?她真的在乎受害者吗?还是为了流量而煽动公众去仇恨记者?我是不是又可以煽动大家去攻击她?

算了,我就不提这个人了,我不想煽动什么。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分辨一下自己的情绪,究竟是想维护受害人,还是想发泄自己莫名的怒气。你们对记者的敌意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再说说《不止不休》这部电影吧。

前两年,这部电影拍了一直没法上映,又因为它的题材在国产电影里很少见,于是成为最受期待电影排行榜上的常客,很多影迷都希望它会成为另一部《我不是药神》,或者中国版的《聚焦》。结果现在终于上映,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票房少得可怜,口碑也很一般,和《我不是药神》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和《聚焦》《华盛顿邮报》这种片子更是不在一个维度。

我之前倒是没有抱太多期待,自从知道这是一部讲述二十年前调查记者的光荣与梦想的电影,我就很肯定,没啥戏。现实里的调查记者都快没了,你怎么可能指望电影里会允许刻画一个真实立体、鼓舞人心的调查记者形象?那些真正刺痛人心的媒体报道,怎么可能通过电影再去刺激一遍我们?

因为有了这个预期,所以看到电影开头对报社工作场景的努力还原,看到张颂文把一个老记者演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台词里还提到了“暂住证”、“非典”、“矿难”、“封口费”,贾樟柯还客串出演了一个企图让矿难家属拿钱闭嘴的黑心煤老板,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意外惊喜。

可是能看的也就是前面这些了。很快,那些敏感话题全部蜻蜓点水不了了之,张颂文很快下线,越到后面越不痛不痒,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本,调查记者的形象刻画停滞不前,连专业流程都有不少硬伤,到结尾我几乎像在看公益宣传片,前后割裂得根本不像一部电影。

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舒了口气,证明自己没有误判,这个世界还是我所能够理解的那个世界。

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和现实中媒体调查记者的遭遇,也是高度重合的。曾经,TA备受期待,寄托了很多人的理想主义追求。后来,TA备受压力,经过诸多敲打修理,开始扭曲变形。最后,TA好不容易挣扎着冒出了头,却是备受冷落,经受着各种挑剔和责难。

这部电影不够好,但却也精准反映了一部分的现实,很多不言自明的信息,我们可以接收到。

而现实中,此番调查记者在一桩娱乐新闻里所呈现出来的,不过是种种无奈因素顺流而下的一个结果。它也不够好,但好像也没办法更好了。

调查记者在中国还有路可走吗?转向娱乐领域?这次事件已经证明走不通,而且可以预估光是饭圈的集体攻击就没人受得了,而且这个领域也很难提供足够的职业荣誉感。转向个人账号的独立报道吗?这次李微敖的公众号收到上千笔赞赏,好像很多,可是对于他在这个选题上投入的几年时间,能否覆盖成本,也很难说。而且,这次有上千笔赞赏,下次呢,可就说不准了,他的号能不能存活下去都不一定呢。

也许很快,我就会看到调查记者在眼前彻底灭绝的那一天。

END

你还可以继续阅读肖浑的文章:
和张国荣相伴20年后,唐鹤德独自度过的这20年
赵雷《我记得》爆红:一个旧人,一颗真心
从顾城到马原:越浪漫,越残酷


一个够销魂的

轻文艺公众号


肖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肖浑

公众号ID:wohenxiaohun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eibeijia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