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新的一年,写给新年的你们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
不停地倒退,
回往过去的岁月…”
——作家·菲茨杰拉德
「逝于1940年12月21日」
出自:《了不起的盖茨比》
……
今天题图的这张照片,是我前年去大理时拍下的。那天我本来是想找一家饭馆吃晚饭,顺便看看暮色中的洱海,没想到误入了白族的村落。一路上没有餐馆、市集,只剩下飞扬的尘土和听不明白的口音。
走过荒芜的筑地后,暮色缓缓沉落。在一大片民居前,我看到画面中的背影。
一个男人安静地垂钓。他好像钓的不是鱼,而是某种难以名状的气息,一种关于生活的态度,略带几分禅意。而我跟他之间的这场偶遇,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关乎人生的一个隐喻。我们总是想去往某地,但要么是选错方向,要么是某地已经不复存在,出于某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我们所追逐的那个地方,我们最终没能现身在那里,但我们在路上,却获得了远大于去到那里的领悟。
转眼之间,又是一年过去了。农历新年钟声敲响时,意味着这一年的跋涉,已经离我们远去。岁月又平添了几分愁绪。对于每个成年人而言,离衰老又更近了一步。虽然我们内心不想去承认,但我们不能不面对,我们手上攥有的时间,又流逝了一年,我们眼前所铺展的路程,又缩短了一些。
这大概是每到岁末,人们心里总会游曳一些哀愁的原因。如果恰恰这一年没做什么大的事,没有人生路上所谓的里程碑,没有实现年初立下的目标,没有与爱的人牵手,没有跨越日常的琐碎和平庸,那么我们奔忙的意义何在?无非是在不断把自己投入到衰老的熔炉里,让身体更加贴近虚无的怀抱。
我记得在我年轻时,从来没考虑过这些事。那时候,我总觉得人生是无限的,时间是花不完的。那时候,我常常过着时间颠倒错乱的生活,脑海中没有白天与黑夜的概念,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对生活的期盼。
一个人年轻时总是如此,因为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常常误判了自己的能力,意识不到命运的无常、世事的荒诞和个体的局限,因而产生一系列天真的欲望。从这些欲望当中生发出来的,是一种野蛮生长的壮怀激烈,一份可以把自己充盈到整个天地间的肆意,杂着妄念和自恋。拿王二的话说,就是想吃、想睡,还想变成天上的云朵。而只有充分跟生活摩擦,在心灵一次次沉沦、振作和损伤后,我们可能才会明白,那不过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幻觉而已。
归根结底,生而为人,总是想占有和控制一些事情。否则茫茫无依,我们既感到孤独,又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去驱散虚无这朵巨大的乌云,只能在岁末时用鞭炮声、祝福声和喜庆感,来淹没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怅然与恐慌,令我们暂时忘记我们又空空虚度了一年,除了离终点更近,再没别的什么。
如果单纯从这个角度去构筑人生,大部分平凡生命的生活,确实只有寥寥几笔就可以概括了。无非是在一年又一年中欲望沉落、憧憬幻灭、力气消融,慢慢地变成一把摇椅。也许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面对诸多挫败和命运的不公,大家还能保持乐观,那么每当岁月烟火升起,地平线上又一次日出拔地而起,你的心却永远在等待,你就很难再用天真的眼光去看待往昔和未来。
在这个喜庆时刻,我反复强调这件事,并不是为给大家添堵。相反,我想反省的是一种态度。是我们在没有波澜、壮美和飞扬的人生里,该如何继续生活。
毕竟人在年轻的时候,口味总是比较单一,而随着见识增多、阅历变深,越能看清生活的全貌,口味也会变得丰富起来。也就不能再非此即彼地活下去。
这一年,我的发际线往后挪了一点,虽然减掉了五斤肉,下巴和肚子上的脂肪还是停留不去。我想可能许多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就是当你的精神尚且残留着青春的蛮荒,当你在某些夜晚,飞驰的念头里闪过还想做一朵云的渴望时,你的肉体却已经在提醒你,你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而且它是不可逆的。它提醒着你失去的一切、丧失的时间、未达成的心愿,和永远回不去了。
每当这个时候,人们能做的就是两种选择,要么与之对抗,要么欣然接受。这里所说的“选择”,指的不是肉体,而在于精神层面。
我想三十岁之前,大家都习惯了对抗。因为有这么一句老话,叫做“一个人三十岁之前不狂,是没有出息的”。后面半句是什么,这里自不必我赘述。年轻的日子里,当然是需要一些对抗的。没有对抗,我们就很难构筑出一个想去的地方,也没办法扫清路上的顽石、荆棘和巨坑,从而生长出肌肉,把自己变得灵活、强壮和充满毅力,为接下来的成年生活打基础。
这十年来的时间里,只需要一味往前冲,跌倒了再爬起来,用路上的砂石磨一磨伤口。当然我不是说非要经受苦难的摧残,去给自己的人生找罪受,强行让自己活得不痛快,而是在与世界交流时,养成经验上的抗打击和自愈能力。有了这些精神上的挫痛,对于迎接三十岁之后的人生,会多出不少方便。
毕竟人越长大,身上的包袱越沉,施展手脚的空间越小,而犯错的代价也更高,这时要想再随便扯两根路边的野草敷住伤口就止血,几乎不可能了。
但我觉得,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不能毫不在乎、头破血流地去对抗了。面对时间的流逝、意义的构建和虚无的吞噬,我们跟它们之间的战争,需要一些更圆融的姿态。否则我们的心灵,永远不可能自由。
在对世界和生活还不够了解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谈自由,更像是在谈欲望。我们希望从一个高地上去掌握它,通过外在的诸如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等,来把我们的生活推高,让我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不工作就不工作,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想控制谁就能控制谁。
一言以蔽之,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获取更多乃至无尽的资本,而使得自己变得不受他人和外界的控制。如果同时还能反过来控制他人和外界,那就更好了。
而这正是生命吊诡的地方,当你不断以攫取、占有和控制为目的前行时,你心灵多半要遭受剧痛、失落、创伤和损害。你会辗转反侧,会在绝望和希望中徘徊,会看不清生活里细微的意义,会变成一个活在未来的人,而这恰恰是人生之中最大的不自由,是施与心灵的最沉重的枷锁。
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得到的东西总是不满足,而每每踏上生活的一个阶梯,环顾四周,其实那些妨碍我们的人和事物,永远存在,你也许永远抵达不了你的目的地,也许你抵达了,却发现索然无味。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一直抱着“我必须去一个地方,不去到那个地方我的灵魂就不能平复”这样的心态来生活,那么这个人的心,可能大部分时间都要遭受煎熬,这个人也会活在对自我的怀疑之中。在这个前提下,一个人的生活,慢慢地就不再变成了生活本身,而被他视为一个更大、更远的生活的前奏。对于当下这段前奏,他永远难以被满足、被感动,也就难以沉浸其中。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看到周围成年人的生活,常常觉得他们庸俗、无聊。百分之九十九的日常,都是毫无创造力的机械重复,是一种所谓一眼望到尽头的人生和鸡毛蒜皮的小事。那时候,我为芸芸众生的自甘沦落感到恐惧,也为自己长大之后会获得一种庸常、平淡的人生感到恐惧。
非常不幸的是,当我发现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已经是很多年以后了。日常的生活,并没有它从外面乍一看看上去那么粗鄙不堪。
粗鄙不堪的,反而是我们对于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偏颇观念。为了超越日常,人们把意义附加在更加宏伟、灿烂和不着边际的远方。可真的遁入日常后,真正了解到日常的丰富性后,我才发觉它有它的美感。
那些你跟知心朋友畅聊的夜晚,那些你和所爱之人漫无目的的游走,那些丰盛的、用心做成的菜肴,那些忙碌之后的周末电影,它们正因生长在平庸的日常上,才显得弥足珍贵。当我回忆那些时刻,想起那些快乐和感动,发觉并不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平淡,为人生附着了金边,只是它们本身就很美。
大多数的人,平常而日复一日的人生,无非就是在细枝末节之间创造这种美,在这些琐碎间,努力建构属于他们的生命意义。这构成了普遍的、世世代代的生命景况。虽然在浩瀚的人类历史和匆匆流逝的时间里,它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有它坚实的价值,为千千万万的人,提供了活下去的滋味。
而我想,人在过了三十岁后,在历经了前半段的对抗之后,多少对自身、对周边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处境、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认识基础上,一方面,不要再盲目地去冲撞,给心灵带来太多苦痛,要正确地去消融欲望和放下执念、妄念,松掉捆绑自己的枷锁,一方面,在这个观念基础上,应努力找到平淡日常的可贵和幸福。
而且在我看来,前者对后者,一定会有更多的帮助。就像我文章开头所讲的,当你并不执着于找到那个目的地时,你可以看见一个安静、淡然的自身,坦然面对生命,与天地融为一体,在时间和虚无的河流上漂动。
当你的视野不再执拗于一些虚空的、尚未抵达的场所,你就能发现眼前的欢愉。
实际上,在认清了我们自身的局限和命运的走势后,没有什么东西,比我们去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更为重要。最后,录下当年王二《新年献词》里的话给大家,希望诸位新的一年里,都能比去年更快乐:
“虽然人生在世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
END
-
商务&转载:zougengxin
作者私微:lswenan
……
//顺手关注·长追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