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分享丨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样的父母

重庆教育 2021-08-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前几年带大女儿时信奉“独立育儿法”,早早地让孩子和自己分床睡,之后经过学习才发现原来自己做错了,太早和孩子分床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还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经过反思,在陪伴小女儿长大的过程中,就会调整自己的做法,多给孩子爱和依赖,不再继续犯错。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那些能够教育出优秀孩子的父母,无一不是懂得反思和学习的父母。


父母懂得反思和学习,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对父母自己来说,也是二次成长。


缺乏自我反思能力的父母,通常有这样错误的教育观念:


觉得父母天生就是高于孩子的,不管怎样对待孩子都不为过;


不会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正确,看问题只看表面。


于是我们会看到,孩子染上网瘾,父母把孩子送到强制戒除网瘾的地方关着,忍心让孩子承受殴打、电击之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只会一味地责罚、逼迫孩子,从不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同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无数案例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如果孩子沉迷游戏,请想想是不是自己对孩子陪伴和关爱太少,孩子缺乏温暖和情感交流;


如果孩子学习不自觉、磨蹭拖延,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对他的催促、包办过多,没有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如果孩子爱撒谎,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在孩子犯错时反应太强烈、责罚过重;


如果孩子不爱阅读,痴迷电子产品,请想想自己是不是平时从不看书,只会盯着手机······


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我反思,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走入误区、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父母通过反思和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占有欲,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观念,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所谓育儿先育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话,道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


“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对不起。”


不管是几十年前的父母,还是如今的父母,很多都缺乏自我反思能力。他们往往直接由着自己的性格、直觉,或是按照自己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很伤人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并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


这个问题,连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傅雷都未能避免。


傅雷四岁丧父,他的二弟一妹,因母亲出外奔走,家中无人照顾而死。


母亲只剩长子傅雷,对他管教极其严厉,背书背不出就打。他曾用“只见愁容,不闻笑声”来形容自己的童年。


童年痛苦的经历,母亲严苛的管教,造成他孤僻易怒的性格。做了父亲之后对孩子的教育也极其严格。


当傅雷年岁渐高,回忆自己对孩子童年时期的态度,常常陷入愧疚与自责中。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自己每天都会因为穿衣吃饭的小事,冲儿子发脾气。


“在你穿衣服上学的时候我责骂你,因为你洗脸时只在脸上抹了一把;你没有擦干净你的鞋时我又对你大发脾气;你把东西不小心掉在地上时我又对你大声怒吼。 ”


“吃早饭的时候,我又找到了你的错处:你把东西放在地上,你吃东西狼吞虎咽;你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你在面包上涂的奶油太厚。 ”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一直以来对儿子冰冷严苛的傅雷,反思过后变得无限慈爱和温柔,无微不至地关爱儿子的生活,深情地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做艺术。这才有了那本充满浓浓父子情的《傅雷家书》。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会受自己以往经历的影响的,尤其是童年经历。


童年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对待,长大了就非常容易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即便是自己当时非常排斥的、受到了伤害的做法。


曾看过一个网友发的帖子: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他的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怒气冲天。我把她扶了起来,帮她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她帮我一起把这里都收拾干净。


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没有喊叫。


我父母在这情况下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凑我。我拒绝让自己变成那样。”


懂得反思的父母,才不把自己童年时期的愤怒、委屈、难过带到新一轮的亲子关系中,让孩子承受自己同样的伤害。


当父母开始觉察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情绪的来源,懂得换位思考,在乎孩子的感受,孩子会少一些心理阴影,身心发育更健康、性格发展更完善,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懂得自我反思和成长,才是教育孩子的终极秘诀。


—《END》—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