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教育丨落实“双减”,重庆这些做法亮了!
编者按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当下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也是2022年重庆两会上关注的教育热点。
在重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孩子们刚刚经历“双减”后的第一个期末测试,又迎来“双减”后第一个寒假,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将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
1月18日,重庆市教委回应“双减”热点问题,发布一系列新举措,让教育回归“全面育人”。
上游新闻记者也通过实地走访,呈现“双减”后身边悄然发生的变化,为你呈现更有温度的教育。
▲ 新村实验小学期末嘉年华活动。
化身萌宠小动物开启森林探险、变身外星人穿梭于太空游乐场……寒假临近,近日,重庆各中小学校陆续迎来“双减”后的首个期末考试。
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特别兴奋的是,他们的期末考试变成了妙趣横生的“闯关游戏”!在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嘉年华活动中,他们展示学习成果,收获自信快乐。
不只是期末考试,这学期以来,重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发生着变化。
自“双减”政策出台,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全面部署下,重庆市教委坚持校内校外一盘棋,治乱减负和改革提质多向发力,用“双减”五步行,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把“双减”要求落细落小落实,交出了一份“成绩单”:重庆的校内作业减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均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
▲ 人和街小学,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作业时间控制全达标
学校使出“十八般武艺” 中小学作业“大变身”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的首要任务。为落实“双减”,做好校内减负提质,重庆着力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这学期开学前,重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如小学语文要减少重复抄写、数学作业追求少而精、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要从生活中来……对各学科作业把握难度、丰富形式作出具体要求,入选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的首批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重庆市分学科精细化指导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做法,为学校提质增效指明了突围方向,大大提升了作业设计质量,重庆各学校作业“大变身”。
沙坪坝区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作业管理“一校一案”,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做足文章。
重庆一中语文教师借“立冬”“小雪”等传统节气,鼓励学生从校园里寻找各种花草枝叶果实拼成图案,并进行诗歌创作;大学城第一小学引导学生开展周末实践探究,孩子们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自然之美;南渝中学举行了以“筑梦航天”为主题的特色作业展,同学们通过手绘发射基地地图、绘制航天手抄报、制作航空航天模型等,感受科技的力量与奥妙。
▲ 南渝中学举行了以“筑梦航天”为主题的特色作业展。
不只沙坪坝区,各区县学校老师们使出“十八般武艺”,纷纷对作业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让作业更有童趣、更贴近生活。
忠县实验小学开展星期四“开心零作业”活动,即全校学生每周四没有书面作业,可自由选择实践类作业。学校设置了1-12册《开心零作业超市菜单》,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如低年级学生当小小测量师、观察蜗牛的爬行、玩转超轻黏土等;中年级学生设计个性书签、探索鸡蛋空降如何不破、记录蚂蚁怎么搬运食物等;高年级学生体验第一次挣钱、完成豆芽的制作、进行社区志愿服务等,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提升综合素养……
江津区珞璜实验小学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探究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师生一起进工厂探索科技的奥秘等。
▲ 江津珞璜实验小学开展实践课程。
“这学期以来,有很多互动作业,孩子要与同学、父母或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才能完成,孩子比以前开朗了。”珞璜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吴女士感叹,学校设计的亲子故事会、社区志愿服务等互动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相互情感交流,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开设“作业管理超市”……这学期以来,重庆中小学校围绕“调结构、提质量”要求,作业的针对性不断提高,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有效减少。
“学生作业总量有效控制,作业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重庆市教委基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问卷和统计,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作业时间控制达标,93.29%的家长对学生家庭作业整体质量表示认可。作业的考核评价持续完善,在全国率先将作业管理落实情况常态化纳入市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不仅有了“作业指南”,还评选科学有趣的“作业设计”。
重庆市教委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设计评选活动”,12个学科作业分成了单元作业、假期作业案例等26个版块,学校老师们非常踊跃,提交了3600多份作业设计案例,“通过评选活动,激励推动教师提升教学诊断、作业设计能力,把作业管理落到实处。”
课后服务全覆盖
唱“啰儿调”跳“摆手舞” 村小孩子圆了艺术梦
作业量减少了以后,重庆还着力提高课后服务水平,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渝北区宝圣湖小学,每当下午放学铃声响起,校园内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奔向操场、体育馆、功能室等不同场所。室外练习场上,篮球、羽毛球等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成为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宝圣湖小学教导主任简天凤介绍,每天下午3点半到5点半是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周一、周三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周二、周四、周五开展课业辅导。学校开展了羽毛球、篮球、绘画等特色课后服务活动社团20多个,“自从学校开设了课后服务,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留在校内。”
从2017年开始试点开展课后服务,如今,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已在全市中小学遍地开花。据介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2021年秋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所有区县均已建立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 人和街小学,学生参加“1+N”延时服务课程。
两江新区推出了课后服务“十个一百工程”,研发10个学科各100门精品课程,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江北区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五个一点”活动,提供多元化“菜单式”课程套餐供学生选择。万州区各学校同步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育”,形成“1+X”课后服务模式。
不仅如此,一些区县学校还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石柱县马武镇小学地处土家族聚居地区,学校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生实际,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后服务课程。学校聘请非遗“啰儿调”传承人到学校教唱,让学生们在学唱“啰儿调”的过程中,感知土家族的礼仪风俗和民族文化。还聘请民间舞狮艺人到学校示范指导舞狮技巧,组织师生练习传统舞蹈打莲箫,让特色文化有传承。
▲ 石柱县马武镇小学,非遗项目传承人教唱“啰儿调”、学生练习土家民族舞蹈。
跳房子、丢手绢这些好玩的传统游戏,也进了孩子们的课堂。梁平区明达镇天台完全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小,老师们不仅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成立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社团,还将乡村游戏纳入了“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组织学生玩起了跳房子、丢手绢、套圈圈、打陀螺、滚铁环、玩泥塑等乡村游戏,补齐了农村艺体教育薄弱的短板,释放了儿童的天性。
▲ 梁平区明达镇天台完全小学,游戏进课堂。
“‘双减’以来,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据介绍,2021年秋学期起,41个区县全面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教师20.67万人,惠及学生300.16万人,学生参与率98.32%,实现周一至周五每天全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所有学科全覆盖、所有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服务内容形式更加多元化。各区县和中小学以全面育人为导向,开设书香漂流、运动游戏、器乐学习以及美术、书法、科普、娱乐游戏、拓展训练、机器人编程等多种课后服务课程,逐步构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内容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课后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学校生活。特别是一些农村家庭,没有经济能力和时间将孩子送去艺术类培训,但农村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后,圆了很多孩子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梦。”
校内教育如何胜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双减”之后,学生在作业上花的时间减少了,如何保障减负不减质?这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重庆还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重庆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关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以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为抓手,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 人民小学老师深化常态教研。
以重庆市人民小学为例,教导处主任余继宏介绍,学校通过三个步骤全力打造精品课堂:课前集体备课阶段,充分利用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深入解读教材,优化设计。课堂上优化教学策略,强化学生主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后利用组内教研时间,坚持“一周一主题”,聚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为课堂赋能。
渝中区石油路小学则大力推行当堂练习与运用,少把作业留到课后。语文提出“三七练课堂”,即三分钟的课前诵读,七分钟的动笔练习;数学提出“对等练课堂”,即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学生精练必保证20分钟。同时,做到及时评价与反馈。“减轻学生课后过重作业负担,必须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而这只是重庆中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为切实保障学生学业质量,渝中区发挥集团办学优势,扩大全域优质教育资源,催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助共生”的办学效应;南岸区深化区域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区域教学从经验走向专业。荣昌区建设“三单四库”(“三单”即预学单、导学单、延学单,“四库”即备学库、试题库、错题库、精典题库),助推教师从“备教”到“备学”。丰都县积极探索转变学科评价方式,探索由学科书面测试转向面向全学段、全学科的实践技能考查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实施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制度化开展校本教研,教育教学管理逐渐制度化、规范化。”重庆市教委基教处有关负责人说。
推行预收费“第三方托管”
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1537家 超八成学生不再参加校外培训
除了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双减”目标还有一个,就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针对这一难啃的“硬骨头”,重庆用“四全四管两机制两提醒”,重拳整治校外培训。
“四全四管两机制两提醒”,即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总体部署。“四全”是指全域推广、全部审批、全部重核、全面资金监管;全市学科类、非学科类统一纳入教育部门审批,所有学科类、非学科类机构预收费全部实行“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方式监管。“四管”是指管师资、管内容、管时间、管广告。“两提醒”是提醒大家学科类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不得利用网络集中组织学科类培训。
▲ 渝中区专家组正在培训机构听课。
▲ 大足区检查校外培训机构。
▲ 潼南区消防对培训机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同时,在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过程中,坚持从严审批、从严查处、从严督导、从严管控。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重新从严审核登记,颁发新的办学许可证。建立每日进展情况台账报告、“双减”工作进展周报、“双减”情况半月报告。全面推行预收费“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穿透式监管,提前化解“风险”,维护学生家长权益。
重庆市教委民办教育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4月开始,全市开展了违法违规举办培训机构、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组织或者参与培训、培训机构超前超纲培训、侵害消费者权益等五大专项行动,排查机构1.4万多家,开展联合执法1657次,处理违规违法机构1321家。
▲ 垫江县开展校外培训户外广告和招牌清理。
“专项治理中,垫江县通过健全统筹治理、精准摸排、动态监管、严格处理四大机制,破解了校外培训执法壁垒,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推广。”据介绍,垫江县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依法全额清退转型、退出机构培训预收费306万元,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实现零投诉、零风险。
目前,全市1545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压减1537家,压减率99.48%,排名全国第五。“营转非”完成率100%,学科类培训机构纳入平台监管率100%。对30余家“爆雷”“冒烟”机构分类登记建立台账,教育、公安等部门正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指导区县党委政府落实属地责任,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教育培训引发的风险。
▲ 两江新区组织专家查看培训机构教案,鉴别类型。
以前,你会发现在很多大楼的外墙或商业中心四周,有密密麻麻的各类培训招牌和广告,这种现象正在发生着改变。
重庆全面清理规范户外广告,已拆除校外培训户外广告和招牌7517块,停播户外视频广告542条,查处虚假违法广告21起。
▲ 沙坪坝区开展校外培训户外广告和招牌清理。
“通过深化专项治理,学生培训负担减轻。”该负责人说,抽样调查显示,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参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占比3.47%,周末参加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占比2.11%,83.68%的学生不再参加任何校外培训。
同时,这一举措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重庆市教委相关人士算了一笔账:治理前,重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原有参培人员31.7万人次,根据发展改革部门抽样审计结果估算,每年将为约30万个家庭节省校外培训费用60余亿元。
“双减”五步行 搭起全市“双减”四梁八柱
“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联动发力。”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介绍,“双减”政策出台后,重庆市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出台了“双减”工作总体方案、校内作业减负和校外培训减负文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30余个,形成了“1+2+N”的“双减”政策体系。同时,区县均按要求出台了“双减”实施意见,全面搭建起全市“双减”政策四梁八柱。
具体来说,重庆市推进“双减五步行”:
第一步市委市府统筹部署,第二步市级部门联动发力,第三步区县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管理,并成立专门小组,制定专门方案,落实专门人员管理指导。
第四步,专业指导督查两手抓。一手抓作业管理,重庆市教委组织市教科院专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指导全市中小学以提高作业管理质量为抓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育人质量。一手抓校外培训减负,出台复核审批、资金监管、广告管控等政策,加大督导查处力度,防范化解退费难、机构跑路风险问题。
第五步,全市中小学积极行动,落实落细“三个一”:一减:减轻过重作业负担,降低考试压力,保障学生睡眠时间;一增:增加课后服务时间,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增强课后服务监管;一提:提升学校育人质量,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双减’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广大教师和家长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加快了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已形成了上下齐心、家校协同、社会支持的工作局面。”李劲渝说,调查显示,全市大约166万人的学生及家长,通过第三方平台和APP参与“双减”工作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达97.8%,家长满意度达97.96%。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回归学校,普遍感到作业时间更短、完成作业更轻松、特别是睡眠时间增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7%的小学生和92.4%的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与2019年相比增长明显;有超过8成学生认为睡眠质量更好。
▲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左二)带队到开州区督导“双减”工作。
教育回归“全面育人”
推进资金监管平台建设 加大违规培训查处力度
如果过度强化选拔,而忽视了育人,教育就不能健康发展,不仅给家庭带来过重的负担,也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双减’表面上是消除“内卷”,其实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良好的生态,回归全面育人,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李劲渝感慨地说,“双减”看似校内减作业、校外减培训负担,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序幕,它牵动的是促进整个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即整个基础教育走内涵发展的综合改革,是一次对教育产业化进行的“纠偏”。
根据“双减”工作要求,要在一年内使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显著减轻。
“我们基本达到这个指标,但在推进过程中确实还有些难题,需要花大力气击破,”李劲渝表示,包括教师负担问题、家长观念问题、校外培训机构问题,一部分家长仍然执意要送孩子参加校外非规范的学科培训,助长一些个人和机构将学科类培训从“线下”转向“线上”、从“明里”窜到“暗里”,甚至换个“马甲”出现,这些行为督查比较困难。
“家长们非常关心的,就是‘双减’之后,校内教育‘吃不吃得好,吃不吃得饱’。我们作出的努力,就要解决家长这样的疑惑和焦虑,”李劲渝说,“校外培训整治了,校内教育如何胜任?都是我们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更良好的师资、更优质的课堂。”
▲ 新村实验小学期末嘉年华活动上,孩子们跃跃欲试。
下一步,重庆市教委在校内将“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作为接力赛的下一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质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复制学校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学校“双减”主阵地作用。
在校外实施“全面监管、全面减负”,从政策体系上发力,打好制度补丁,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进“营改非”、资金监管平台建设等工作,加大违规培训查处力度,推动实现“双减”提出的“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双减”工作目标,促进重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家校共同育人,家长也给孩子更多一些关心和陪伴,安排好课余生活、发展起兴趣爱好,与孩子共同度过‘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假期。有了家庭、社会的更多关心支持,相信未来就会越来越好。”李劲渝说。
记者丨秦健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