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即教育!破题“双减”,重庆这所学校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找寻答案

重庆教育 2022-12-06

“双减”由虚而实,显露出巨大的影响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又该如何从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双减”赋能,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


“‘双减’政策与陶行知思想不谋而合,与生活教育的理念有了重叠和交汇,陶行知先生坚守爱国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创设‘小先生’等学习制度……时至今日,仍有实践价值!”重庆合川育才学校校长何海洋满怀深情地表示。


当年陶先生在合川古圣寺创办的育才,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除迁新址的重庆育才中学校、上海行知中学,还有在旧址创造的合川育才学校。育才学校是陶行知一生中办学时间最长、理论和实践集大成的地方。


如今,陶先生走了,衣钵还在。老校搬了,陶风犹存!何海洋坦陈,“双减”背景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积淀,让学校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矫健、更有底气。


秋收秋种

“双减”时代 重识生活教育

走进位于合川区嘉陵江畔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古香古色、林木葱葱。而门口“育才学校办学旧址”的石碑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惊天动地。这,正是80余年前陶行知先生创建的育才学校所在地。


在这里,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他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依山而建、傍水而生,鸟语花香、绿草如茵,如今,合川育才学校校园宛如一幅古风古朴的画卷,而美的,不只是环境,更是一种传承。


近年来,育才学校以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重构生活教育主题课程,提出“做生活的主人”办学理念,将陶行知“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文化打造成学校特色文化。


同时,学校邀请了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中心主任宋乃庆,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郑增义、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烽来校指导,开发出版《生活育人》项目式课程、参编重庆市《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如今的育才学校,依然延续着先生的荣光,学校不断深挖乡村教育资源,深耕乡村教育发展,不断突破创新,在这所学校,田间地头是课堂、陶行知纪念馆是课堂,育才学校旧址、水利电厂、农创园工厂都是课堂,这里的孩子们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天性得到尽情绽放。


就如,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学校想方设法租借30亩周边农民土地作为劳动基地,其中16亩错落有致的梯田里,精心培育28个品种共计5万株的太空荷花,曲曲折折、连绵不断,令人赏心悦目。


在生活教育的引领下,学校大胆探索与尝试,把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育才学校旧址、大片的梯田、嘉陵江景,水利电厂、草街渔村充分整合,衍生出小导游、丝带绣、竹编、爱莲行、厨艺等21门课程,打造出全国知名的“小先生”特色文化。“小导游”活动课程中,孩子们人人争做“小先生”,通过他们的讲解,先后为国内外五万余宾客讲述家乡的历史之美、风景之美、人文之美。


在历史的天空中,上世纪40年代,育才学校便在寺内设有音乐、舞蹈、文学、绘画、自然、社会、戏剧等班组,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课程,艾青、贺绿汀、戴爱莲、章泯等知名人士都曾作为主要负责人在校任教。


优秀小先生袁一心已经义务为上千名的游客讲解陶行知的故事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著名的《手脑相长歌》就是育才学校校歌。纪念馆内资料图显示,学校特别注重生活能力的培养,育才学生当时开荒种地、上门教农民子女读书,一个合格的育才学生不仅要具备烧饭、种园等16种初级技能,还应具备开车、打字、速记、翻译等7种高级技能。


多年来,合川育才学校以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出发点,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乡村资源,以“三环”特色课程活动为载体,打造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小先生”文化,走向了“生活育人”。


传承民间记忆:包粽子


以劳育人 为学生成长赋能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上个世纪,陶行知就号召教师要有创造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创新人才。


如今,在合川育才学校,学校深挖教师潜力,通过培训学习和自我钻研,把18名普通教师培养成了专业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五十七岁的谭捍卫老师学会了竹编,不爱运动的江智全老师扭起了秧歌、打起了腰鼓,即将退休的叶昌银老师编排了韵律操……另外积极招募校外辅导员,将民间竹编艺人、工厂刺绣工人、峡砚非遗传承人、农业荷花专家等请进学校,教学生学习编竹篮、刺绣、雕刻砚台、种植荷花、石磨豆花等等。


对于什么是生活,陶行知给出了简明扼要的定义——“劳动即生活”,揭示了生活的基本内涵及生活与劳动的联系。


在学校,处处可见劳动教育的实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孩子们在不断的劳动中,认识了农作物,掌握了24节气,更收获了强健的体魄。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通过近年的持续打造,学校形成了“三区一馆一地”的学校布局,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加社会、室内加室外“劳动教育大教室”。


拔萝卜


如今,荷花园、果园、金桑园、民俗园、趣园......这里成了孩子们快乐劳动的天堂。里面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也都是她和师生的劳动成果,以劳动换得劳动,基地既劳力又劳心。


如,在“爱莲行”活动课程中,孩子们春天种莲藕、夏天赏荷花、秋天摘莲蓬、冬天采莲藕,通过诵吟荷花诗词、绘画荷塘美景、欢唱荷叶舞歌、脚踏荷韵舞步、举办全荷盛宴等活动,让学生接受诗情画意的美育、劳动体验。通过刺绣、编织活动课程,孩子们累计创作了两万余件刺绣、手工、编织等工艺品,赠予国内外来宾;石磨豆花课程让农村孩子学会了新的生活技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亲手制作的豆花在重庆市“寻根乡愁 留住农耕”乡村学校少年宫现场展示会上受到好评。


竹编室


竹编,非遗传承。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专注


同时,学校将原有的功能室体系化,从农业劳动、生活劳动、手工劳动等多角度出发,建设改造一批专门的劳动教室。目前已经建成的劳动教室包括了种子陈列培育室、学生厨房、农具陈列室、养蚕室、农具制作室、刺绣室等近20个特色劳动教室。各个劳动教室选派了专门的管理教师和任课教师、制定了教室规则、添置了专项的器材并精心设计教室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乡村孩子们的生活,学校从“生活、兴趣、素养”三个维度,开发了三大类的《生活育人》课程。这三类课程相互包容又层层递进。


每日劳动类:每日劳动就是学生每天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简单常规劳动项目。包括了洗脸刷牙、整理书包、打扫卫生、清洗饭碗、给自己的花盆浇水等。


每周劳动类:每周劳动即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学校结合实际,开发了自己的劳动课程,包括认识农具、制作农具、认识种子、栽种、施肥、除草、浇水、捉虫、烹饪、养殖等。


每月劳动类:每月劳动就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的劳动类的比赛。包括了开耕仪式、内务整理比赛、劳动产品义卖市场、厨艺比赛、秘密花园设计比赛、花盆里的荷花、花盆里的水仙花等系列劳动类活动。


从“课本”到“生活”,在劳动中发展学生身心。何海洋认为,“双减”之下,劳动教育尤其应有所作为。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如果没有劳动教育,那么这个教育体系肯定是不完整的。聚焦在“五育”并举的高水平育人质量上,才有真正高质量的劳动教育。


生活育人课上孩子学习磨豆花


学陶师陶 赓续传承向未来

“双减”之下,不少家长逼迫自己重刷中小学奥数题,转型补习班老师,将教育变成一段对自己和孩子都有残酷意味的经历,“鸡娃”焦虑不减更甚,既远离了“双减”初衷,也远离了教育理应面向未来生活的要义。


陶行知倡导“活的教育”,希望大家“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当下,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源头上是由于在观念上仅仅将教育当成读书、考试。


可以说,“双减”政策并不是对课后作业、课后服务、课程教学等方面改革的简单加减,长期来看是一项基于孩子核心素质全面养成的系统工程。


面对“双减”,学校教育如何强化主阵地作用,如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摆在时代面前的重大课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并通过毕生的教育实践即给出过答案。他践行“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现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素材。


从过去的教育救国到今天的教育强国,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可以说闪耀历史星空,在合川区育才学校,学校推倒了围墙:新校区的教学楼、功能楼、操场与旁边的育才学校旧址、行知生活教育基地、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古圣村融为一个整体,学生快乐行走在这座社会的大校园里。


学校办起了占地30亩的行知大课堂:学校操场前面的行知生活教育基地里,荷花池、水产区、农耕区等区域错落有致,每到课余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来到此耕种、浇水、施肥、除草,这里变成了一片快乐的海洋、一个幸福的课堂;


学校实现了校长和小校长共同治理:学校积极推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通过管理、课程、课堂三条路径来落实,不断涌现出学习小先生、体育小先生、礼仪小先生……学生实现了全面发展,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身为家长,如何将生活的更多面向对孩子敞开,链接真实生活实现孩子的体能、特长、审美、动手能力复合成长,也是成人与孩子之间良性互动,获得“滚动式”的幸福感的秘密。


在合川育才学校,不仅仅是“双减”政策运用陶行知思想指导实践,还在教师队伍中掀起“学陶师陶”热潮,走出一条赓续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实践创新模式。


何海洋获评重庆市最美乡村学校少年宫负责人、胡红林荣获重庆市最美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肖涵玲获评重庆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师团队获评重庆市首届最可亲可敬教师团队;小导游谭雅心在重庆市“小萝卜头”红色讲解员大赛中获三等奖并被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教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学校先后被评为合川区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最美乡村校园、教育部第二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学校出席首届中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峰会并交流发言,并受邀在江苏、四川等地作多场生活教育报告。来自美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学校,南京、云南、西藏等二十多个省市考察团先后来到育才学校交流学习。


点点灯火,汇集起来将会是璀璨星辰。站在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乡村教育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大开放与更高品质发展。


来源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丨郭晓彤 黄琴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