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享丨为什么我们总是见不得孩子哭?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我们常跟家长强调,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共情,许多家长也正在这条路上努力着。
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最难的是面对孩子哭。
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用各种办法,想要阻止孩子哭:
为什么我们面对孩子哭总是很难淡定呢?
(1)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
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哭,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就不被允许哭。孩子的哭泣,触发了旧有的创伤体验。
我的一位咨询师朋友,讲过一个案例:
有一位女士,说自己每次看到孩子哭就莫名烦躁,很难平静地去安慰孩子。在朋友的引导下,女士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
原来,她小时候每次哭的时候,都会被妈妈嫌弃、否定。妈妈不耐烦地告诉她:
随着成长,她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哭是没用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于是,当她成为妈妈,看到孩子哭时就会感到厌烦,并启用同样的模式:压制、否定孩子。
童年时期不被允许哭的父母,自然也没有能力在孩子哭的时候,做到接纳和共情。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长从童年经历入手,从内心里拥抱过去那个不被接纳的自己,同时,允许现在的自己表现出情绪、有脆弱的一面,慢慢疗愈内心。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在对待孩子时,不妨承认自己暂时还做不到,不要过于苛责自己。
(2)没做好父母的忧虑
家长们总觉得哭对孩子是不好的,当孩子哭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没把孩子照顾好,不是好父母。
于是,家长总是想尽快满足孩子,让孩子停止哭泣,或是直接粗暴地打断孩子,以免继续体验这种挫败感。
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正确看待孩子哭。孩子年龄小,沟通能力不足,就会用哭的方式表达需求、发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并不是代表家长没有照顾好孩子。
家长反而要避免的是,为了让孩子不哭,什么都顺着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
(3)家长本身是焦虑不安的
教育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孩子身上的问题,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投射。
很多时候,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暴躁,想发火,是因为自己内心焦虑不安、淤积了很多负面情绪。
越是负能量多,就越是受不了孩子哭带给自己的失控感,情绪的怒火很容易被点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么看怎么可爱,即便他哭闹,也有耐心好好安抚。
因此,家长需要反观自身,觉察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状态,才能更好地承接孩子的情绪。
家长不喜欢孩子哭,本质上还是源于这样一个错误认知: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亲戚朋友面前,更是觉得尴尬、丢脸。
其实,哭只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就像我们开心了会哈哈大笑一样,并无好坏之分。
不但如此,哭反而有其正面意义。难过了、生气了、愿望得不到满足,哭一哭,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情绪得以流动,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并有利于性格发展。
如果在孩子哭的时候制止、否定,那么他们的情绪和负能量就会囤积在心底,久而久之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父母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还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接纳,内心缺乏安全感,以后遇到事情都不敢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习惯压抑自己。
孩子常常在父母面前哭,也是因为足够信任和依恋父母。只有在亲密的人面前,我们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因此,孩子哭的时候,不仅是良好的情绪教育时机,也是一个增进亲子依恋关系的好机会,家长应当重视起来,做好下面这两件事——
(1)接纳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
许多家长反映,当孩子哭的时候,跟他讲道理、好说歹说都没用,有时反而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
有位家长分享自己的心得说:
“之前女儿哭的时候我总是大声斥责,后来我学会了慢慢等待,让她哭完、发泄完再沟通,效果好太多了。”
的确如此,孩子哭的时候,情绪占了上风,是很难听进任何话的。
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哭一会,表示理解,孩子才会更快地平静下来。
家长可以安静地待在旁边,等孩子略微平复心情后,帮助他认识情绪:
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安慰:
必要时,等孩子哭过后,再教他怎么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经历这些不太舒服的时刻,感受挫折,认识情绪,学习如何调节情绪,而不是直接给孩子买一个新的冰激凌,堵住他的哭声,更有益于他的成长。
在不能满足孩子的事情上,接纳他的情绪,也会让孩子更好地接受事实,坚持规则。
比如:“妈妈知道动画片太精彩了,你还没看够,想再看一集,是吗?”
得到理解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看见了,从内心里更尊敬和信任父母,并愿意配合父母。
接着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继续看:
减少粗暴的批评和冷冰冰的大道理,看见、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孩子的心会和父母靠得更近,感受到一种无条件的爱。
(2)看到孩子哭泣背后的需求
做一个智慧的父母,不光是看到孩子哭,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哭背后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更好地养育孩子。
这里有一个例子:
一个4岁的孩子非常黏妈妈,每次看不到妈妈就要大哭一场,比如早上醒来没看到妈妈时;早上妈妈出门上班时;妈妈陪着玩耍时暂时离开一会儿,孩子发现了,也要哭。
这位妈妈为此很烦恼,有一次,她耐着性子问孩子:“为什么一小会儿看不到妈妈你就要哭啊?是不是怕妈妈再也不回来了?”
孩子噙着眼泪点点头。
她忽然想起很多次早上上班,为了怕孩子哭,她总是悄悄溜走,听孩子奶奶说,孩子发现她走了之后,哭得特别伤心。
通过翻阅一些教育类书籍,她这才得知,这种不打招呼突然走掉的行为,对尚且年幼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很大,尤其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正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会表现得很黏人,总是很害怕妈妈又像之前一样,忽然消失,长时间都看不到。
了解原因后,她每次上班前都会跟孩子好好讲,会离开多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平时也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慢慢的,孩子爱哭、黏人的情况改善了很多。
因此,等孩子哭过后,家长最好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孩子最近总是哭着说不想去幼儿园,不要只是觉得他无理取闹,好好问问他为什么。
有些孩子是缺乏社交经验,在幼儿园没交到好朋友,就会觉得没意思。
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交朋友,鼓励孩子带一些小礼物送给小朋友们,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能等等。
诚然,做到以上这些,对家长的耐心和情绪管理都是一种考验,但还是希望家长能够给孩子多一分温柔,让他们带着爱和纯真好好长大。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