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分享丨怎样表扬,才最能引导孩子成长?

重庆教育 2023-03-17


    表扬孩子

   可以有这12种方式





马克吐温曾说:“一句真诚的赞美就能让我多活两个月。”赞美对人起的正面作用是无疑的。


父母们需要了解的是,怎样表扬才最能引导孩子成长。我们常见的赞扬用语可能成为了口头禅,比如“你很聪明”“你真棒”“很好,继续努力”等等,但其实真正的表扬不是体现在这些泛泛的夸奖上。


赞扬孩子的天赋,而不是赞扬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就是在缓慢扼杀了他的成长型思维。


因为成长思维与固定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人们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而不是变化的。成长思维模式的人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


身为家长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01

表扬努力

当孩子获得了好成绩时,以下两位妈妈的称赞方式,您认为以下哪一种更鼓励孩子呢?


方式一:“你考得真好,宝贝真棒!”

方式二:“你考得真好,你一定很努力吧,继续加油哦!”


常常用方式一夸赞孩子,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并不会去追求极致,挑战自己,往往会选择简单的任务,因为他所希望的是顺利完成,获得肯定。而常用方式二夸赞孩子,孩子会敢于去挑战更难的任务。


相比之下,后者的成长,自然比前者更快。



02

表扬毅力

当孩子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比如破围棋阵局,尝试攀岩,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后,请记住要肯定他的耐心和毅力。


相比起“加油,你一定可以的!”而言,“坚持就是最大的成功,表现不错,继续加油!”更能够给孩子鼓励,并且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压力导致孩子半途而废,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将会更高。




03

表扬细节

当孩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提高,记得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


例如:宝宝,你现在在游泳姿势上更标准,而换气频率更均匀,与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赞扬方式,更能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细节,往往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04

表扬创意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当孩子的天马行空得到认可,他会更加愿意去思考世界与生活。


孩子的创意是创造性和思维的积累。


所以,当孩子满心欢喜与你分享他的创意时,一定要夸孩子哦!




05

表扬态度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态度决定品质。当孩子在完成作业后,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您有没有夸赞过他的学习态度呢?


当孩子们用很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任务时,不要忘了去肯定他们的态度。




06

表扬合作精神

再聪明的孩子,在未来也不可能总是独自完成所有工作。能够很好的与同伴合作,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与人交际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


表扬孩子的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当孩子完成自己的小组作业时,告诉他:“你们的小组齐心协力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这种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继续保持哦!”




07

表扬领导能力

虽然有些事情不是完全由孩子自己做的,但他是负责管理,他做得很好,因为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这一点一定要表扬。


让孩子知道,虽然他没有亲自参与每一步,但是你实现它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08

表扬勇气

表扬孩子的勇气是帮助他提高自信指数的最佳时机。


勇气是孩子外在表现,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知。孩子们学游泳时敢于放开父母的手,孩子们不畏惧学习自行车时的时候,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敢于直面困难,是最好的品质!”帮助孩子拥有冒险精神,充满自信,在孩子独立行走于世时,自信坦然。




09

表扬细心

细节往往体现在小事上,细节又体现了孩子的综合性和多角度思维。


当你出去玩的时候,孩子不忘记带雨伞,下雨了就非常管用。出门前细心的孩子会看好天气预报,这时,爸爸妈妈应该表扬他细心周到。




10

表扬信用

人背信则名不达,良好的信用是必须培养的品质,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明白诚信的重要性。


例如,当你和孩子有一个约定时,你可以说:“我相信你,因为你以前说的话都兑现了。”或者是“我相信你,你会找到一个好办法……”




11

表扬谦虚

从别人那里汲取好的建议和经验,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具有成长思维的人一般都有虚心向人学习,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


当孩子成功时,也不能一味夸赞,要引导孩子总结得失,让孩子继续努力。


当孩子失败时,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建议,当孩子认真听别人给予建议时,一定要夸夸孩子。




12

表扬选择

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有时是因为努力,但有时是因为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扬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培养成长思维的关键。




 各位爸爸妈妈们

 想对孩子说“你真棒!”的时候

 再仔细想一想怎么样称赞

    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吧!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图片丨摄图网、千库网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市教委观点。“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