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党的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新人丨“渝”见好老师:2022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特辑⑥

重庆教育 2023-03-17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时代重任。广袤的巴渝大地上,一批批矢志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师者,把教育理想挥洒在铸魂育人的美丽画卷中,在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中贡献坚强力量,为重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点亮了希望之光。


为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市教委评选推出了49名“2022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并号召全市广大教师积极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以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潜心问道教书育人,努力成为“大先生”,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让我们走进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王多银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校长刘圣萍黔江中学校教师宋锐,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王多银:矢志培育水利英才,让河海精神薪火相继

他披星荷锄、培桃育李,在教育这方沃土耕耘守望,培养出堪当时代重任的国之栋梁;他尽职尽责、敢于担当,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他潜心钻研,锐意进取,在我国水利水运行业领域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走科研之路,他就是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授王多银。



以教书育人为乐的大先生


三尺讲台系国运,半生秉烛为学生,岁月沧桑了他的容颜,却也丰盈了他献身教育的初心。


王多银是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教师,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水运建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高坝通航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和重庆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


“我这辈子要做一件事:让我的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这是王多银的心里话。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率先在课堂上运用投影仪、幻灯片等现代设备,将行业新成果讲解给学生。“当时信息还不发达,能听到这样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课,受益匪浅。”说起老师的课,学生汪承书至今记忆犹新。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他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厚实为师的底气。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8项;获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教学名师提名奖、全国水利高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等荣誉。


他坚守“课比天大,学生比天大”的承诺,将学生冷暖挂在心间。学生突发急性肝炎,他购买营养品探视关心;学生不慎从三楼摔下,他在市急救中心连守三天三夜,直到学生转危为安……在他担任学院党委书记期间,还倡导成立了党员爱心金,帮助突遇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


学科专业建设改革的先行者


王多银先后担任过学院水港系副主任、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带领学院走出了一条“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学院年度绩效考核连年获优秀,其综合实力位列学校首位,已基本建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成为学校的标杆学院。


王多银深知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就没有优势。为此,他带领同事广泛调研学习,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全力打造特色优势。港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获批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交通运输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水利工程学科的多项理论与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学院现有5个专业均获评为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成功获批的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校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有9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成为我国水利水运工程一流的国家级科创基地。


勇攀科研高峰的奋斗者


王多银不止是一位师者,还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科技项目和近30个横向科技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内河众多水运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王多银奉行的准则。他先后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联合出版规划教材2本、专著5部。在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下,王多银作为秘书长组织相关单位专家,历时4年系统总结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内河通航建筑物建设的重大成就,并以《中国内河通航建筑物》专著出版,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了一份水运工程技术人员的厚礼。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王多银满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诚、对科研的真,用智慧和汗水孕育着每一个梦想,奋力追寻着前行的那一束束光亮……


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校长刘圣萍:坚守育人之初心,撒播乡村教育之火种

她躬耕三尺教坛,用智慧托起学子幸福的成长,用知识铺就学子前行的道路,用数十年的坚守书写育人梦想;她犹如一只领头雁,带领更多教育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为乡村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让乡村孩子享受教育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


她就是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书记、校长刘圣萍。



创新教育方法

用智慧照亮育人之路


“她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唱歌。那些死气沉沉的12345,通过她动人的讲述,让我们在游戏中解开一道道难题,在欢乐中学到丰富的知识。”这是学生陈小鹏所作文章《最美的声音》中的一段话。


刘圣萍对数学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即便是担任校长后,她仍坚持一线教学。


2013年,刘圣萍带领一年级学生做数学小课题研究。当时,学校还没有先例,大家都觉得她的想法过于理想化。面对质疑,她沉下心来,亲自设计方案,与家长沟通,利用寒假远程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开学后再组织学生逐一汇报展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意识到,小课题研究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师英杰的家长欣慰地说:“开展课题研究之后,孩子在生活中探究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强了。”在全市数学文化研讨活动中,学生展示汇报《关于时间的研究》《艺术中的数学》等小课题研究成果,获专家一致好评,还获评了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坚守乡村讲台

努力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乡村教育是刘圣萍心底最深处的牵挂。


2019年11月,刘圣萍到宝顶镇实验小学任书记、校长。到任第二天,她就加入脱贫攻坚走访摸排队伍中。她走在窄窄的乡间小道上,高一脚低一脚,挨家挨户串门,和家长们拉家常。慢慢地,她也走进了师生和家长的心中。“这个校长心中装着娃娃,是个好人。娃儿交给她,我们放心。”家长们说。


为了解决乡村孩子上学路途远、家里无人管等问题,她重新启用闲置多年的学生公寓,开展寄宿管理,还多次向上级领导汇报,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和支持寄宿管理服务。


刘圣萍还时常引导其他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


热心传帮带

甘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


刘圣萍乐于帮助青年教师,愿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2014年,大足区人民政府授牌刘圣萍名师工作室。2020年,她担任重庆市第四期领雁工程教研工作坊和大足区“好老师”培养工程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她坚持“问道数学,为学生思维而教”,专注儿童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建构“4Q”学堂学习模式;她推进学习方式改革,精心设计研修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在全国、全市优质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其工作室第一期结业的13名学员,陆续成长为市级学科教学名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干部;多门课程进入“国培”课程、区党员培训课程、西藏教育干部培训课程、海南省学科带头人培训课程等;主持编写的校本课程《石刻小导游》获市区级德育精品课程嘉奖。在她的推动下,《石刻小导游》由校本课程升级为大足区地方课程。而她本人也获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等殊荣。


在她的带领下,宝顶镇实验小学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呈现出中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理想样态,被重庆市教委推送到教育部参评全国第三批温馨乡村校园典型案例学校。


在同行眼里,刘圣萍自带光芒,走到哪里,哪里亮。她却说,她只是认真地做了点小事,但她坚信,把小事做极致了,也能汇聚成改良乡村教育的磅礴力量。


黔江中学校教师宋锐:精心、匠心、恒心折射大爱育人情怀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这是他始终坚持的信念;精益求精、进无止境,这是他对学生永恒的期待;持之以恒,驰而不息,这是他的职业本能......


他就是黔江中学校教师宋锐。耕耘教坛25载,变化的是岁月带走的青春,永远不变的是他“让学生幸福成长”的教育底色,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大爱教师情怀。



教学精心:以教材为本探索数学奥秘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良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宋锐始终认为,岗位可以平凡,但做事不可平常,做人更不可平庸。


“深刻理解,回到定义。”这是宋锐总结的高中数学学习的八字口诀。在他看来,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基础知识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化繁为简更是每个从教者的必备技能。因此,宋锐常常将卷子上的压轴题分解成为简单的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回到教材本身不断探索。


唯有知晓活水之源,才能真正在数学的长河里奔流不息。对教材的“回望”是宋锐教给学生的第一课。“教材是决定学生能走多远的根脉所在。”宋锐解释道。


跳出舒适圈,则是他教给学生的第二课。让学生成为在辽阔的田野里自由奔腾的思想者是他的殷切期望。因此他积极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抓基础、创新题,不断磨炼学生走出舒适圈。


在他的狠抓严教之下,有学子实现了从高三一模考试的67分到高考145分的跨越式提升。同时,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多次获得黔江区创优奖;他本人也多年获评为优秀教师。



育人匠心:爱岗敬业护航学子成长


为人师者唯有做到“痴”,才可显其匠心。


因为对课堂的“痴”,宋锐选择了早出晚归。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学校时,宋锐已经到达了教学岗位上,直到月上枝头时才离开;因为对教学的“痴”,他选择了以校为家,常常趴在桌子上睡觉。因为对学校的“痴”,他选择了与年轻人同向同行地奔涌,坚信余晖也应有朝阳气。


因为对学生的“痴”,他以生为本、无私奉献,在家开设“周末食堂”。25年里,有100余名周末不回家、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在他的“周末食堂”蹭饭。不仅如此,他还长年资助多名困难学生,金额累计多达数万元。


他关心学生的精神健康,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011级的学生小黄,曾因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每天愁容满面。宋锐发现后,与她促膝长谈。“不是每一种考试你都有资格,不是每一次选择你都可以做主,不是每一次错过都能回放。”在宋锐的开导下,小黄逐渐拾起了学习的信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锐多年的辛勤付出收获了回报,曾获得重庆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好人、重庆市最美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这是属于他的荣耀,更是他“痴”心一片的最美写照。



师者恒心:无私奉献传递教育之棒


教育事业是一个永不完结的事业,它的接力尤为重要。作为老教师,培养后辈是一份责任,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情怀。


对宋锐而言,带徒弟并不是去磨掉新老师的棱角,而是保持各自姿态。他坚信唯有百花齐放,方有山河锦绣。在他的用心、耐心、精心助力之下,青年教师不断突破了备课、上课、评讲等方面的重难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他所指导的教师王宝刚更是荣获了重庆市数学教学示范课一等奖。


教研是教学的基础。多年来,宋锐潜心教研,始终如一,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主研的课题《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推出“三动三练”数学教学法,8次获得黔江区高考数学学科创优奖;教学论文《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如何培养优生》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奖励,同时在《大观周刊》《中华少年》《教育教学研究》等期刊杂志上交流发表。


只要心够宽、根够深,教育的天地便是无限的。纵然山高水远,宋锐也甘用身躯作桥作路,铺成条条上学路,绘就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来源丨综合重庆日报客户端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