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教兴渝新画卷——回眸重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十年
走好立德树人之道 下好双减落细之棋 架好创新改革之桥
夯实教育基础 增进民生福祉
重光小学第三届体育节“追光少年 羽航共欢”开幕式展示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
近年来,我市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从“定好盘子”到“找准路子”,从“开好方子”到“擦亮牌子”,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让基础教育走出重庆、影响全国。
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树人景瑞小学“兰韵智慧学习模式”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学习最佳项目、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不断夯实教育基础,我市加大硬件投入、增强内涵建设,以速度、力度、效度增进民生福祉,既有“公益普惠”的暖心之举,也有“优质均衡”的根本之策,在探索实践中锤炼立德树人之道、下好双减落细之棋、架通创新改革之桥,让重庆基础教育从“深水突围”迈向“长足发展”,从“有质量”迈向“高质量”。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与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利用5G技术同上一堂课
幼有优教 公益普惠
让每一朵花蕾按节奏绽放
“以父母之心办学,以工匠之心做事,以赤子之心育人……”这是潼南区上和镇中心幼儿园给家长许下的承诺。老师们“蹲下身来”守护童真,用成长“小环境”营造童话“大世界”:这里有“会说话”的涂鸦墙、“会魔法”的种植区、“不流泪”的水龙头、敞开“怀抱”的攀爬墙……幼儿园把包含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大板块的“6S”精细化管理渗透其中,实现素养与效率互补,他律向自律转变,每一朵花蕾按自己的节奏绽放。
在潼南,像上和镇中心幼儿园这样的一级以上幼儿园占比40%,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1%,普惠率达99.5%。6个学前教育集团形成强辐射效应,让公办优质园与薄弱园、新办园、民办园结成“教育联盟”,从“一园好”变“园园好”,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新办幼儿园起步即“好园”,顺应老百姓对于幼有优教、公益普惠的热切期盼。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我市深刻理解办好学前教育的时代方位和历史意义,从政策引领“擘画蓝图”、资源供给“普及普惠”,到资金活水“精准灌溉”、保教优教“枝繁叶茂”。一组数据见证学前教育的体系重构与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幼儿园(点)7446所,新增公办幼儿园241所;全市在园幼儿达到100.78万人,增加2.5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3%,同比提高1.3%;普惠率88.3%,同比提高6.7%。
与此同时,我市把公办园、民办园、小区配套园“一手抓”,让“硬实力”更硬、“软实力”更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为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我市以“先证后照”把好新增“关口”,以沙坪坝和云阳作为“窗口”推广安吉游戏活动,确立沙坪坝区、大渡口区等11个区为幼小衔接实验区,让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从教育方式、育人环境等多维度“去小学化”,同步引导城乡之间、不同园所之间建立发展共同体,不断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稳步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让孩童们幸福起跑。
优质均衡 城乡共荣
从小切口破题向纵深处发力
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如今多媒体教室、智慧课堂,时隔3年,石柱县中益乡小学一改“灰头土脸”的模样:塑胶跑道上跃动的身影、多媒体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还有泥塑、合唱、舞蹈等特色课程,每天中午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曾经基础薄弱的中益乡小学不断缩小教育差距,大山的孩子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课堂。
距离中益乡小学200公里的酉阳县花田乡中心校,不仅软件硬件“跟城里一样好”,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熠熠闪光:在课间操中渗透德育思考,将《阳光大踏步》《文明礼仪操》等融入“自爱、自省、自控”教育,立德润物无声;创设“综合素质积分总行”施行标准化管理,下设“道德银行”“学业银行”“实践银行”“健康银行”“艺术银行”5大分行,在“一存一兑”间提升综合素养。
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我市各区县都以“公平而有质量”为标准丈量义务教育的发展高度。作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先行区,沙坪坝区创新提出“一圈三带”优质教育集群化发展战略,探索“法人统筹型、品牌引领型、项目驱动型”三类集群实施路径。26个优质教育集群发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形成共建、共生、共享的集群办学生态,优质教育在推动全域空间优化、全域品质提升、全域产业升级、全域城乡融合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0%,义务教育中小学标准化率达97%。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市整体高质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后,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库区生态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市教委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进、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以“办学条件标准化、资源配置均等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教育教学优质化”为路径框架,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区县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从城乡学校规划“一张图”到标准化建设“一把尺”,从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到师资队伍“优质化”,“优质均衡”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四个更”:发展的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152个德育品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
“心动不如行动,德育入心、成德于行……”在全国德育会议上,重庆八中作为典型代表分享《“行动德育 活动育人”德育理念下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学校以“小”为切入点,从“大”处做文章,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演讲赛、文明寝室建设、每周的志愿服务等系列化、常规化德育活动,让德育种子“生长于”山河大地、悠悠文化,“流淌于”举手投足、一草一木,以体验式、沉浸式德育环境凸显君子之品、德行之美。
在人民小学,一群四年级的小朋友们正忙着扮演快递小哥,填写订单、打包分类、称重计费等一整套流程有模有样。学校把德育融于劳动教育中,以“从小爱劳动 不做娇骄儿”的价值理念,构建“基础+拓展”的“爱劳动”学校课程体系,校园里活跃着防护小专家、体温小管家、病毒小猎人、采购小达人、垃圾分类小行家等,小小的身影忙忙碌碌,劳动教育一片生机勃勃。
相比重庆八中、人民小学,璧山中学则以“美”闻名。学校的“衣衣不舍”服装工作坊在一针一线中践行孝道,前前后后带领800余名手握剪刀、脚踩缝纫机的小裁缝,深度体验孝、勤、俭、学的“四美德”之旅,以旧衣改造砥砺学生向美、爱美、寻美的心灵,让美育与学生“美遇”。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全市各中小学齐发力,通过德育教人为善、智育教人求真、体育教人健体、美育教人臻美,劳动教育教人劳力又劳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目前,全市共形成152个成果丰厚、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市级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品牌;20所学校获选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建立起9个国家级、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174个市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重庆经验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会上交流,重庆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工作指标完成度名列全国第一;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学校100所、青少年校园网球学校31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98所;建立市级思政课课程创新基地20个、教研共同体1686个,打造出500余节思政精品课,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重庆不断深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实现五育并举、全域花开。
双减落细 减负增效
“一减一加”之间显现“乘方”效应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重庆积极作为、持续发力,现阶段成效几何?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用一场科技节给出回答:“小小科学家们”设计出智能浇花设备、防溺水机器人、智能小沙发等一系列创意作品,炫酷科技元素“嗨翻”整个校园。探究科技节背后的“智慧密码”,得益于学校将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从校园环境打造、教学质量保障、校本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提升、学业质量评价、家校协同发力等方面“增质”校园生活,借“双减”契机点燃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离开科技节来到珊瑚中学课堂,同学们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二次加工”,班级作业信息员记录着作业反馈情况,实现“我的作业我做主”;课堂之外的操场上,飞驰的少年们脚踩轮滑,飘逸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潇洒的身姿演绎出炫目的花式动作,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在拥抱“双减”、积极“变革”,在“一减一加”之间达到“乘方”效应。
在整个“双减”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好比掌勺的“大厨”,只有轻装上阵才能烹饪出美味的“双减”大餐。为此,渝中区把握“减中有增、增中提质”的教师减负方向,推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减负清单,比如引入校外体艺优质资源参与课后服务,以技术跟踪评价和智能反馈教学活动推进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逐校完成“教工之家”硬件提档升级……24条减负事项涵盖制度减负、智慧减负、精神减负、评价减负等方方面面,为老师们舒心解压、赋能前行。
乘“双减”之风,校园之外同样“减”出新气象。我市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539家,压减率99.61%,科学引导原学科类机构注销或转型,不再新增学科类和学龄前儿童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严厉打击学科类隐形变异违规行为,开展联合执法10524次,处理违法违规机构1646家,市级层面通报10期108起,始终保持整治高压态势,形成强有力震慑;推动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和预收费纳入平台监管,实现“预收费+风险保证金”穿透式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回眸“双减”印记: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被教育部办公厅作为“双减”典型案例予以全国推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5+2”课后服务全覆盖,参与教师20.67万人,惠及学生300.16万人,学生参与率达98.32%;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实施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制度化开展校本教研,学生学业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倾心尽力的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攀登,“双减”扎实推进,重庆教育于变局中谋破局、开新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让校园重回“笑”园,奏响“减负”与“提质”的动人和弦。
创新改革 教育提质
集团化办学从“融”问道、向“合”而行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如何破解?
以渝中区为例,该区从2017年起分3批组建了巴蜀中学、人民小学、区级机关幼儿园等中小幼教育集团13个,覆盖全区基础教育阶段57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员全域全覆盖”。共建、共享、共赢是集团化办学的关键词,大坪小学教育集团、巴蜀中学教育集团、人和街小学教育集团等各大教育集团以“龙头”带“龙尾”,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搭桥”,从“一块屏”到“一片天”,让优质教育资源深下去、活起来、热起来。
与渝中区一样,南岸区集团化办学同样成为了典范,区内各学校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不断加快优质教育供给速度、质量和覆盖面,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共建、集团教学共研、课堂文化共生、质量提升共进、教学成果共享,基本形成“幸福教育导向、课程领导增效、规模质量齐抓、同质异彩共长”的集团化办学生态。
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集团化办学是应时之举、顺势而为。据悉,云阳县也成立4个集团型学区和15个区域型学区,将城区学校与曾经的深度贫困乡镇学校组建在一个集团,实现农村小学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全覆盖。
拓展集团化、深化学区制,全市建立起“政府统筹、教委主导、名校引领、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形成“教育教研、协同一体、发展特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共享+”的多样态学区共同体,形成“名校+”多形式集团化办学模式,中小学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覆盖率达到80%。
教育改革浪潮翻涌,集团化办学似一束奔腾的“浪花”,一路同行的还有新高考改革、“卓越课堂”2.0版计划、“一区两群”教育协调发展工程等多项改革举措,不断壮大重庆基础教育的规模实力、发展潜力、创新能力,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让发展势头一浪更比一浪高。
改善民生 回应期盼
教育“暖镜头”构成民生幸福大图景
临近暑假的最后一周,石柱县三河小学女子足球队像往常一样集结在球场训练,大家配合默契、传球精准、动作娴熟,时而带球过人,时而抽射破门,蓬勃的朝气扑面而来。这支由留守女童组成的足球队,也被誉为“冠军收割机”和“大山里的铿锵玫瑰”,7年来踢出20多个市级比赛冠亚军,7名队员入选校园足球国家队,“踢”出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向阳而生、乐享童年,从足球训练到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心灵抚慰、权益保护,石柱县的倾情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尽显教育之暖。
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教育战线上爱与温暖从未“缺席”。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倡导“最好的小学教育是爱的陪伴”,以“家校共育”开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从2007年起,学校先后推出“家长律动课程”“家长服务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孩子学习、陪伴孩子成长,不断密切家校联系、加深家校情谊,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孩子在这里上学,我放一百个心!”家长代表用朴实的话语道出感激之情。
这一组组教育一线的“暖镜头”,勾画展示出温暖民生的“大图景”。我市从入学公平、控辍保学、营养改善、学生资助、教育脱贫攻坚等多方面发力,2700余所具备条件的普通中小学让残疾学生收获“完整”童年,实现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全覆盖;新建、改扩建的1957所学校食堂,让营养午餐吃出“幸福味道”,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午餐供应全覆盖、五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午餐供应全覆盖;各区县实施“一人一案”精准控辍、“1+X”跟踪帮扶,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还有教育扶贫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之翼……
变化,悄然发生;幸福,油然而起。
回顾重庆基础教育发展过程,经历谋定、重拳、攻坚、提质各个阶段,多项“唯一”“率先”“首批”彰显重庆基础教育实力:成功创建全国唯一的省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在全国率先将劳动教育纳入监测体系,率先出台《重庆市“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两江新区入选首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领域特色实验基地……重庆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重庆“基教力量”。
“十四五”时期我市基础教育
公平优质发展重点计划
1.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计划
通过国家督导认定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比例达到50%。新增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学位数5.4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巩固在85%以上,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
2.实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计划
集团化办学率全市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学区制管理全覆盖。
3.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
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5%。每年建设50个课程创新基地、100门精品选修课程。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4.实施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建设民族教育特色学校50所,民族地区高水平职业院校5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覆盖80%以上民族地区学校。开发100门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
5.2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全覆盖
新增10所特殊教育幼儿园,3所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
6.实施基础教育教研质量提升计划
区县教研机构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80%。分学段建设一批市、区县两级校(园)本教研示范基地。
我市实施十大“重点工程”
推动基础教育再扬帆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积极推进,重庆基础教育迎来新机遇、开启新篇章。
我市坚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主题,从更高处谋势,在关键处破局,在创新处“落子”,聚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等“十大发展任务”,把基础教育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接下来,我市将把稳“铸魂育人”之舵,高扬“全面提升”之帆,划动“创新改革”之桨,排兵布阵学校“新版图”,推动“一区两群”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扩大“学前教育”之面,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聚合“城乡一体”之力,让义务教育向全域优质教育迈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彰显“高中教育”之特,探索培育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多个领域现代化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据悉,市教委还将从提升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智慧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大基础教育开放合作力度多维度发力,让轰鸣引擎与澎湃浪潮奏响重庆基础教育最强音,一路乘风破浪、奔赴星辰大海。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中小幼科学衔接工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教研科研领航培优工程作为十大“重点工程”,既是点睛之笔,也是进阶之梯,覆盖教学、教研全领域、全过程,在协作与共享、交流与碰撞、学习与思考之间,带给重庆基础教育细水长流般的滋养。
为厚植基础教育底色、提亮基础教育成色、丰富基础教育特色,市教委还将纵深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进和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完善基础教育综合治理体系,为基础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计划到2025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我市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夯实基础。
来源丨重庆日报
记者丨王小寒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