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市依法治校典型案例|第二期

重庆教育
2024-08-3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庆市教委遴选了一批依法治校典型案例,供全市大中小学学习借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学校的先进经验做法!





围绕“四个协同”发力

推动大学生公益法律服务更高质量发展

(长江师范学院)



一、案例概述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发生电信诈骗案件50余件、就业违约和劳动合同纠纷20余件,涉及金额10余万元。针对学生权益遭受不法侵害高发频发问题,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和权益保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四个协同”为抓手,以大学生公益法律服务站为载体,建立校地联动、多元参与工作机制,为大学生依法维权提供更专业、更精准、更快捷的法律服务。今年上半年,学生涉及电信诈骗、求职就业、劳动合同纠纷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7%。


二、主要措施

(一)平台协同共建,奏响依法治校“大合唱”

主动对接地方司法机构、企业单位和律所协会,共同构筑“四方联动”法律服务新格局,让服务站“立”起来。一是校地联动。学校与属地司法局签订合作协议,协同校地10多个部门单位在校挂牌成立“大学生公益法律服务站”,主要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和诉讼代理等公益法律援助服务。二是校企联动。学校与中国移动等3家通信企业,以及中国建设银行等5家银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入驻服务站,开展金融知识和反诈宣传等公益活动。三是校所联动。学校联合受聘律所和属地律所协会,组建校内外法律顾问团队,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定期入驻服务站,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支撑。

(二)素养协同共育,铸牢法治宣教“共同体”

坚持把普法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共同构筑“三位一体”法治育人新生态,让服务站“活”起来。一是党课同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三进”工作。把党课延伸至服务站,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学院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进站上法治专题党课。二是普法同讲。开设“普法课”,以“法治沙龙”“法治驿站”等形式,组织校内法学教授、律师教师、法学社团骨干成员,地方法官、青年律师,通信、银行等行业专家入校进站开展法治宣讲。三是案件同审。鼓励校内法律专家学者主动参与地方司法资政、法治宣传等工作,提供专业服务,陪审诉讼案件。组织服务站师生旁听地方法院案件审理,增强师资实战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问题协同共解,架起和谐校园“连心桥”

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探索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新模式,让服务站“亮”起来。一是专家“坐诊”开方。由地方司法机构牵头成立“律小青”志愿者服务团进驻服务站,每周志愿者驻点坐班、专家预约“坐诊”,为学生提供“上门”法律咨询等服务。二是领导接访开单。常态化开展校领导接待日、师生午餐见面会等活动,现场答疑纾困。重大问题开单交办,落实闭环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三是部门调解开导。推行重大政策文件发布解读机制,扩大制度文件知晓度。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及时化解学生矛盾纠纷,坚决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校园”。

(四)环境协同共治,打好权益维护“组合拳”

建立党建引领校警地“三级联动”大学生权益保护新机制,共同构筑反诈防骗“防火墙”,让服务站“强”起来。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学院具体落实责任机制。特设服务站党支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二是强化网格管理。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实施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网格—楼栋—楼层”三级网格工作体系,延伸法律权益保护触角,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需求,织密学生权益保护网。三是强化专项整治。全员下载注册“金钟罩”APP,用技术手段筑牢师生“防护盾”。发挥专业实验室设备优势,与地方公安局技侦支队、反诈中心联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为地方反诈防骗提供科技支撑。多渠道、立体式开展宣传劝诫,最大限度将被诈骗“劝在路上”“止在案前”。


三、工作成效

公益法律服务站成立以来,大学生法治素养和权益保障得到显著提高。一是法治教育成果丰硕。获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发表高水平法治论文14篇,获全国高校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市级“十大育人”精品项目、一流课程优秀案例。师生多人次在全市“学宪法 讲宪法”等竞赛活动中获奖,获评全国大学生“廉洁大使”1人、重庆市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1人。二是学生权益有效保障。成功处理涉生劳动纠纷、人格权纠纷、合同纠纷、财产纠纷、家庭纠纷等权益保障案件10余件。通过法律咨询等服务,成功帮助150余名学生反诈。近三年来,学校师生遭受电信诈骗,求职就业、劳动合同纠纷案事件数量明显下降。三是校地合作更加紧密。今年以来,地方国安、公安、人力社保、司法行政,电信、银行等进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10余次。学校与司法机构、律所协会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依法治校工作更加专业化。四是社会效益不断凸显。与涪陵、武隆、垫江等区县开展合作共建,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重庆法治在线、涪陵区电视台、涪风论坛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大学生公益法律服务事业进行了专题报道。






教育有温度  惩戒有尺度

依法推动教育惩戒规则落实落地

(万州区福建小学)



一、案例概述

学校校长在日常巡查工作时,发现某班有2名学生被班主任罚站在教室内最后一排,其间仍不断与后排学生打闹并且模仿老师讲话破坏课堂纪律,班主任既要专注于课堂教学,又要兼顾管理课堂纪律,教学秩序受到影响。经了解,这2名学生长期存在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为此班主任多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或态度恶劣责怪老师乱惩戒学生,或简单粗暴对学生进行训斥打骂,家校共育效果不佳,学生也因此出现较强逆反心理,老师们对这2名学生的管教感到束手无策。针对此类问题,万州区福建小学依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将落实教师教育惩戒权作为突破口,聚焦“学规、立规、执规、督规”四个方面贯通发力,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保障和规范教育惩戒权行使的精细化路径,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不听管不怕管、老师不敢管不会管、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的难题。


二、主要措施

(一)聚焦“学规”,营造育人氛围

一是多种形式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通过集体宣讲、专家报告、分组讨论等方式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规则》,强化法治思维,消除教师对教育惩戒的畏难情绪和认识误区。二是多种途径做好学生宣传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升国旗仪式、法治宣讲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让学生知晓本校教育惩戒的种类、措施及申诉维权途径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惩戒。三是多个渠道加强家校协同联动。加强家校协同,依托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解读《规则》,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监管义务,营造积极协同合力育人的氛围。

(二)聚焦“立规”,凝聚多方共识

一是广征意见,倾听声音。学校充分发扬民主,就学生违规行为的情节轻重、惩戒措施的适宜程度等问题,广泛征集教职工、学生和家长意见,并将校规校纪草案提交学校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确保家校师生对实施细则达成共识。二是因校制宜,细化规范。为推进教育惩戒措施落地,学校根据《规则》第五条的规定,结合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特点以及各方意见,修订完善《福建小学学生行为规范》《教师师德师风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并重新制定了《福建小学教育惩戒实施细则》。三是设置信箱,实时更新。为惩戒细则和措施实施更科学,学校在校内设置“校长直达邮箱”,全体师生员工可以邮件方式匿名提出意见建议,对合理合法、行之有效的建议,学校在规范修订会议上提出探讨、表决和完善。

(三)聚焦“执规”,制订惩戒指南

一是显化有形载体,精细赋能行动。学校聚焦教育惩戒工作实务中常见的疑难问题,精心编制了《福建小学教育惩戒教师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围绕校纪班规制定、教育惩戒实施、教育惩戒救济、惩戒后续教育等环节,编撰了专业详实的实操攻略和配套文本,帮助教师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二是专业律师解读,融入操作体系。《手册》中“惩戒规则解读篇”收录了《规则》条文释义,由学校委托法律顾问对20款条文进行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使法律条文更加通俗易懂,帮助老师们理解《规则》的立法要义和具体内涵。三是划分适用标准,准确把握尺度。《手册》中“教育惩戒实施篇”包含“实务指引”和“适用标准”,其中“实务指引”按照法条依据、惩戒事由、实施主体、惩戒程序的顺序给出专业建议和操作提示,明确规定一般、较重、严重三类教育惩戒实施的工作要点和实施步骤,“适用标准”对三类教育惩戒方式的适用情形和注意事项进行清晰描述和明确提示,有助于教师准确判定学生违纪行为性质并依规处理。

(四)聚焦“督规”,保障科学实施

为确保教育惩戒落实落地,学校成立“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和“学生申诉委员会”两大职能机构,从实施、监督、维权三个维度完善教育惩戒规则体系。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措施的适用与执行,监督指导一般教育惩戒的实施等。学生申诉委员会主要负责受理学生及其家长因不服严重教育惩戒或纪律处分而提起的申诉,对有关申诉进行复查,根据复查核实的情况,对原教育惩戒或纪律处分决定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的决定。

在处置上述案例过程中,学校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启动调查机制,全面准确了解情况后,对照《万州福建小学学生行为规范》《万州福建小学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和《手册》做出如下处理:第一,对该2名学生进行谈话教育和行为教导,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具体适用教育惩戒手段和措施;第二,约谈家长,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规则意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引导;第三,家长对孩子受到教育惩戒不服可提起申诉,学校及时依规调查、反馈处理。经过多次耐心深入地工作,这2名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等不遵守校规校纪行为得到纠正,在校学习生活表现良好,学校惩戒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三、工作成效

万州区福建小学以实施教育惩戒为抓手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现代学校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惩戒观,近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教师依法执教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促进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遵章守纪互助友善的优良校风;三是增强家校共育的操作性,形成家校共同关爱学生向上发展的良好氛围。近年来,万州区福建小学逐步发展成为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三峡库区品牌学校,先后获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校、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校、万州区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






坚持以“法”为基  强化各方联动

构建“五级交流沟通机制”化解校园纠纷

(重庆求精中学)



一、案例概述

为更好解决教育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矛盾纠纷,重庆求精中学整合校家社三方力量,通过加强日常民主管理,搭建交流机制,构建起“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全程协助——中层干部补充——学校领导统筹——家社力量介入”五层逐级交流沟通机制,在日常广泛沟通的基础上,妥善应对矛盾纠纷,依法治理,将校园纠纷化解于萌芽阶段,营造法治、安全、和谐的良好校园环境。


二、主要措施

(一)学生自主管理,构建民主沟通机制

一是搭建民主交流沟通体系。以校团委、学生会、年级自律委员会、班委会等学生自治机构为基础,搭建学生民主管理、自主协调、多维沟通的交流沟通体系。二是畅通民主管理流程。通过自主推荐、民主评议、岗位锻炼等多个程序,在各班、各年级成立班委会、年级自律委员会和校级团委学生会,参与日常民主管理,在同学间发生纠纷时,通过民主协商制定的班级公约、年级公约、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自主研判,进行劝导和处置。三是鼓励依法自治。年级自律委员会每周对各班进行5次巡视考评,评比优秀班集体。班委会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学校“微型”德育课,开展民主协商和纠纷调解,引导全体学生感受依法自治、依法沟通、依法调处的魅力。

(二)教师协助调处,增强交流沟通实效

一是学校搭建以班主任团队、学科教师为骨干的校园纠纷协调队伍。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在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校园纠纷时“找老师、找年级、找学校”,营造讨论协商、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专项工作研讨会、班主任沙龙等,提高教师队伍依法调处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班主任作为班级纠纷的第一监测员、调解员,科任教师作为课堂纠纷的第一监测员、调解员,学校建立校园纠纷调解机制、教师校园纠纷调处规则等制度,结合《中学生守则》《学生违纪行为处罚办法》等,积极支持教师依法调处校园纠纷,依照规章支持教师调处校园纠纷。

(三)干部补充调解,疏通交流沟通堵点

个别纠纷无法在班级一级解决化解的,由学校委托年级领导小组、部门管理干部介入处置。管理干部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协调纠纷涉及的年级、部门及家委会、家长代表进行沟通协商。一是由管理干部牵头,成立纠纷解决工作专班,保持线上线下融合沟通渠道。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多方反复沟通,及时回应学生、家长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二是针对不同事例,开展问诊式家访。鼓励学生、家长向老师“挂号问诊”,学校组织教师、社区资源“定向号脉”,提供“定制方案”,解决交流沟通的堵点,促使纠纷矛盾及时化解。

(四)学校领导统筹,畅通协商交流渠道

一是建立家长接待制度、学校申诉制度,支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向学校反馈问题,学校设置校长信箱、校长电话,确保师生、家长与学校交流沟通的渠道始终畅通。二是坚持开展家长访谈,近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体学生、全体学科、全部家长的家访“三个全覆盖”,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和建议,让家校沟通无断点、家校共育全畅联,有效化解家校沟通过程中常见的误会和纠纷。

(五)家社力量介入,汇聚依法共育力量

一是学校成立智慧家长工作坊、智慧家长成长营,开展“线上+线下”家长依法育人能力的课程。打造20多个系列的线上课程,收听量近四万次。举办50场线下家庭教育讲座,为家长们解答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班制家长团体教学方式,每期开设4个家长班,配备2名专业导师,以现场演练、家庭雕塑、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依法教育能力。

二是对涉及校园周边管理、学生外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纠纷,学校积极联合社区和有关单位进行协同处置。在社区大党委的统一协调下解决校园周边环境管理的问题,联合有关单位带领学生开展观摩庭审、模拟政协等活动,提升学生依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聘请法律顾问和法治副校长,向师生提供专业法律援助。


三、工作成效

学校搭建校家社依法育人“五级交流沟通机制”,充分营造了有困难“找老师、找年级、找学校”的良好氛围,学校民主管理氛围浓厚,学生自主管理、校家社和谐沟通成效明显。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五一劳动奖、重庆市文明校园。学校智慧家长成长营项目获评重庆市家校共育优秀案例一等奖,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美丽渝中栏目和华龙网等媒体进行报道。学校每年都有数十名同学获得渝中区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亲亲小主人  治理大效能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一、案例概述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保障学生权益,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校内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播种民主法治意识、多路径畅通民主法治实践、多维度提供民主法治保障,形成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治校的新样态。


二、主要措施

(一)亲近儿童,播种民主参与意识

一门课程,萌发民主意识。深入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在“接地气”和“有童趣”上下功夫,通过生活情境教学,采用实践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和解决日常问题,逐步强化法治意识,切实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一张选票,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小干部民主竞选制度、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保障每位“小主人”充分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学校各级各类小干部选举均严格执行民主竞选制度,每位学生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学校对唱票员、监票员、计票员等进行培训,保证选举活动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在公平、公正、民主思想一以贯之的选举实践中,让学生的法治信仰萌芽、成长。

“两会”代表,看见民主榜样。联动“家校社”多方资源,以“童眼看两会”为抓手,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采访两会代表等活动,从社会角度深入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内涵。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对自己参与学校治理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思考。

(二)亲身体验,落实民主参与行动

建议直通车,让制度更亲。学生通过“意见签”“校长面对面”等方式,参与学校章程、学生相关制度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修订,让建议直达书记、校长。如在《学生申诉制度》修订过程中,学生提出“书面申请”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很困难,因此学校将学生申诉方式优化为“书面或者口头申请”;在学校发展规划讨论中,有学生建议改建足球场,学校经过多方论证和研讨已将五人制足球场纳入体育公园设计方案。

小话题大议题,让管理更活。以“亲亲小主人自治会”为载体,全体学生通过“小话题 大议题”共议学校治理。调研组通过观察、访谈收集同学们对学校管理的问题和意见,形成小话题,并在班级展开讨论;议事组从众多话题中,选择有共议价值的话题作为本学期大议题,如“手机管理”“社团开设”“图书阅读管理”等。提案组围绕大议题展开分组讨论,形成初步建议,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提案递交学校。如“在校园设置漂书台,让书漂起来”的提案已被采纳,学校共设置了15个漂书台,学生可自取自还,自由阅读;“在教室设置手机保管柜,由学生自主管理”的提案也被采纳,每间教室讲台设置了手机保管专用柜,并由学生轮流自主管理。

满意度测评月,让评估更实。学校将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定为满意度测评月,一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二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分组访谈等方式,对学校课程开设整体情况,以及特色课程,如机器人、管乐、合唱等课程进行内容与效果评估,评选出“我最喜爱的课程”,并向学校提出建议供决策参考;三是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进行满意度评估,小手牵大手,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多维保障,营造民主参与氛围

一是建立了“党建-团建-队建”联动管理机制,即党委书记、团支部书记和大队部之间打通沟通渠道,围绕同一个议题在不同层面展开讨论和落实。二是学生与家委会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每学期组织“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对学生参与治理的工作提出意见,学生代表也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家长一起协商讨论,如“家庭手机管理”“校园欺凌,父母可以做什么”等。三是联动公检法相关部门,利用“南岸区周妈法治工作站”和“数字生态司法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实践指导。此外,学校还为“亲亲小主人自治会”设置专门的议事空间和指导教师,为学生参与学校治理提供保障。


三、工作成效

学校从维护学生根本利益和主体地位出发,强化以生为本的制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合理途径和形式参与学校治理,推动民主、法治校园文化建设。每年有3000多名学生参与民主竞选,300多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72名学生参与年级事务管理,37名学生直接参与校级事务管理。近几年“亲亲小主人自治会”共发起8次议题大征集,递交6个提案,2个被学校采纳。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持续增强,学校管理更高效,“关系亲和、过程亲证、生命亲在”的学校“亲亲法治”特色更加凸显。“民主竞选”教育活动曾获得重庆市中小学德育课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特等奖,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奖”,《中国德育》《重庆日报》等对该案例进行了刊载和报道。


来源|市教委政策法规处

通讯员|夏凡婷

编辑|鲜磊

初审|张功

复审|文像阳 尤春艳


往期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