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典型案例(一)|重庆医科大学:打造“红岩思政”经典案例——坚持用“西迁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编者按: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这座城市鲜明的红色标识。“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月17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时代全市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华龙网特别推出“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大型系列报道,旨在进一步展示全市教育系统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路径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
打造“红岩思政”经典案例
坚持用“西迁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重庆医科大学打造大型西迁群雕。
“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高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西迁,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的重庆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的前身)就是一所因西迁而生的学校。从1955年起,400余名上医人从上海西迁重庆,白手起家、创立重医,为西部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同“红岩精神”等伟大精神一道,“西迁精神”被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大力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抓实研究展示、转化推广、全面融入“三个加强”,着力提升承载力、传播力、浸润力“三种力量”,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良好育人实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全国影响力、重医辨识度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育人之路。
一、主要举措
(一)加强研究展示,提升承载力。一是深挖资源,串珠成链。学校成立专班开展西迁史料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各类史料文物1100余件,访谈西迁专家等100余位,形成口述实录80余万字,录制口述视频40集,完成西迁专家电子档案150份,为宏大叙事提供了大量鲜活饱满、有据可查的细节。二是建强场馆,聚链成群。在袁家岗校区,学校积极统筹推进创校古建筑改造和新校史馆建设,一座“贯通历史与现实、融合科技与人文”的新校史馆已经完成了概念设计,即将进入现场施工阶段。在缙云校区,学校建设了全景展示西迁历史以及“西迁精神”传承的西迁展览馆。在各学生园区,师生们用心用情打造西迁文化长廊。
▲重庆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共建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重庆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共办“弦歌西进——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览”。
(二)加强转化推广,提升传播力。一是“大合作”推进传播精品化。学校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共建“爱国荣校实践教育基地”、共办“弦歌西进——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览”。学校与重庆科教频道联合拍摄的西迁创校纪录片《向西而歌》在重庆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学校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携手编写了一本文字内容20余万字、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的西迁人物传记图书。此外,学校还与重庆歌剧院等合作,创作了《开拓者的旗帜》等西迁原创歌曲。二是“大宣讲”推进传播大众化。学校精心打造了一支由西迁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组成的“西迁精神”宣讲团,深入毕业生群体、走进各附属医院,深情讲述西迁历史故事和“西迁精神”当代实践。学校按照课程化标准精心打造了“西迁精神主题班会”,用3年的时间实现了辅导员人人讲、学生班级全覆盖。三是“大融合”推进传播网络化。学校主动占领微信、抖音、微博等新时代大学生常用新媒体平台,潜心建设了“重医春秋”“西迁口述实录”等栏目,持续刊发西迁老专家人物故事文章和口述历史视频,精心打造的西迁系列网络文化作品阅读量近30万人次。
▲《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新书发布暨西迁群雕揭幕。
▲由重庆医科大学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获评2023年央视读书精选“十大好书”。
(三)加强全面融入,提升浸润力。一是有机融入各类课堂。学校将“西迁精神”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史教育专题课、主题班会,通过邀请西迁专家走进课堂讲述鲜活的西迁故事、将“西迁精神”融入学科发展史等,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西迁精神”的精髓要义。二是有机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将“西迁精神”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广泛开展讲西迁故事、西迁创校史知识竞赛、西迁专家寻访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西迁精神”。三是有机融入人文景观。在袁家岗校区,学校打造了钱惪塑像—开拓者碑—医学生誓言碑—南北大楼古建筑(1956年建成)、创校榕树(1956年栽种,西迁专家、重庆医学院名誉院长钱惪骨灰安放于此)这一条“西迁精神”现场教学专线。在缙云校区,学校以西迁群雕为中心,打造了仿国立上海医学院校门、“西迁精神”主题展、西迁文化长廊等环校园“西迁精神”景观带,让学生时刻受到“西迁精神”的沁润。
二、成效成果
(一)精品力作频出。由学校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一书获韩启德、王辰、金力三位院士亲写推荐语,入选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70周年“卫生健康思政教育38本推荐书目”、2023年度央视“十大好书”,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年会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23年年会上,对该书给予盛赞。由学校拍摄制作的西迁纪录片获2022年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一等奖。
▲重庆医科大学5名专家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重庆医科大学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二)担当者奉献者涌现。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新时代重医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对口支援新疆第二医学院等伟大事业,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感动重庆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学校持续28年帮扶凉山卫生学校建设,被评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重庆医科大学打造高水平西迁精神宣讲团在学校及附属医院巡回宣讲。
(三)社会效应彰显。学校致力于在全社会弘扬“西迁精神”。“西迁精神”宣讲团为300余名专家讲述西迁群体“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生动故事,吸引15.8万人次观看直播。学校拍摄制作的西迁纪录片在重庆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阅读量达20万人次。学校弘扬“西迁精神”相关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激发了全社会共同奋进的磅礴力量。
▲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志愿者为来访人员讲解校史。
三、经验启示
(一)要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宝贵的,其育人价值更需要精心组织开发。重庆医科大学的实践表明:要高度重视育人资源开发工作,在育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争取多出图书、雕塑、宣讲团等精品力作,要尽力避免零散化、碎片化、同质重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权威性、说服力。
(二)要建强新时代传承人队伍。历史可以是教育的起点,但不能成为教育的归宿,好的教育应该贯通历史与现实。重庆医科大学的实践表明:“西迁精神”宣讲团等传承人队伍的建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把握“西迁精神”的当代价值、践行路径,能够激励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积极投身西部计划、援藏援疆援边等伟大事业。
(三)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能够实现学生从被动听讲到深度参与的根本转变。重庆医科大学的实践表明:在教育资源开发、教育过程展开的各环节,要善于发现、主动创设学生深度参与的环节,调动学生在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己讲解、自己表演等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信仰力量、家国情怀、人格魅力,真正推动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来源丨华龙网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