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开展急救教育试点!研学旅行安全更有保障!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研学猫关注我哦~
来源:教育部
编辑:韦幺白
1814字 | 5分钟阅读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军训、社会实践等渠道,普及急救教育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如此强调。
01
试点建设任务
(一)普及校园急救知识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
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校园常见的气道异物梗阻等紧急救护,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等创伤救护,淹溺、烧烫伤、中暑等意外伤害,火灾、地震、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教育。
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二)配备校园急救设施
试点校要参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
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三)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各地要积极会同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部门,重点培训试点学校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鼓励支持师生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
对取得救护员证书的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等开展救护师资培训,培训合格的师资在军训期间等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
02
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
试点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
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制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试行),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
03
加强专业人员配备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一支有爱心、专业过硬、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研学旅行的服务队伍是实现安全研学的基本保障。
01 配备专业的队伍
从事研学旅行工作的单位首先要配备基本的研学指导教师、安全员、辅导员等人员,有条件需配备从事:
青少年疾病防控工作或户外救护经验丰富的医师、青少年心理学辅导老师、旅游客运驾驶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从事过酒店管理或餐饮服务的人员、带团旅游经验丰富的导游等作为研学旅行的专职或兼职老师等。
02 开展行前、行前、行后安全培训
其次是要对研学旅行的从业人员行前、行前、行后开展相关的:
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流程、安全岗位职责等法规制度进行日常化系统性培训。
同时,要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围绕研学旅行相关的乘车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餐饮安全、住宿安全、心理安全、旅游安全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
03 组建安全小分队,提前开展实地排查
开设心理辅导、应急疏散、紧急救护等专业课堂,对从业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培训;选派能力强、经验足的领队人员,组建安全小分队。
对每次研学旅行的安全关键部位,重点环节和危险风险点,提前开展实地全面摸底排查,详细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预警措施,并开展实际模拟演练,做到行程心中有数,防护措施得当,安全责任到人。
用专业的服务队伍,以严谨周密的工作部署,构筑研学旅行的“安全屏”。
学生在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诸如腿抽筋、膝盖等轻微擦伤、踝关节轻微扭伤、天热偶尔遇到的中暑、还有学员低血糖眩晕、胃痛等的情况。
而作为研学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常识、急救技能。
无论是户外运动中、还是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还是团队生活中,有基础的急救技能多一份安全保障!
查看《通知》全文可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福利:即刻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急救”即可获得“急救处理”的相关资料。
(部分资料截图)
1+X 职业技能培训 | 课程设计 | 标准认证服务
科学实践活动 | 论坛会议 | 云课堂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