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银行消费金融发展方向:服务线上化、运营互联网化和用户场景化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黄桷树金融 2022-08-05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银行消费金融发展方向:服务线上化、运营互联网化和用户场景化


源: 金融创新

编选: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编辑:王丹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导读:消费金融主要是依托场景化的金融产品和细分行业,为用户提供一种全面的基于具体场景的消费分期或借款服务。目前,消费金融已成为市场热点,从参与主体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P2P甚至电商平台等都有涉足。今天,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带您了解银行消费金融发展方向的有关问题,敬请关注!


    

消费金融成为各路资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消费金融稳定,另一方面因为利率市场化后,差异化风险收益利率体系被打开。

 

从市场规模看,目前消费金融还有很大市场潜力,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方针从投资拉动改为内需拉动,其刺激内部需求及民生消费等内容成为消费金融最好的政策依托。

 

对于不同的主体,消费金融虽然在产品形式、风控体系、增信措施和后续管理上有一定差异,但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措施。

消费金融政策变革

 

对于银行来说,以往消费金融只是涵盖于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一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后,有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先后开业,但消费金融试点却仅限于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个城市。

 

随着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的增长及消费金融业务各方市场参与者的推动,2013年9月,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试点范围,将其扩展至全国其他10个城市。同时,按照CEPA安排,合格的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可在深圳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在政策逐步放开和市场逐步成熟的情况下,招行联合中国联通成立了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在深圳前海注册,注册资本20亿元,由招行旗下香港永隆银行与中国联通内地的运营公司各出资10亿元成立。

对于招行而言,与中国联通进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合作,意味着在一定意义上让消费金融业务走上了“快车道”。

 

消费金融大起底

 

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其服务主体包含了银行、电商、消费金融公司和P2P等。

 

首先,电商行业的消费金融。主要代表是阿里花呗和京东白条,经营的是针对用户端的消费类透支和借款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的个人信用和以往购买商品的记录、流水等。

数据显示,电商的个人信用业务不良率在1%以下,而国内股份制大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在2%以上的比比皆是。这充分说明在消费信贷个人端,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和个人征信风控优势。

 

京东金融前期对外披露,其“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项目已获证监会批复,并由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完毕,将于2016年10月在深交所挂牌。根据发行方案,“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为“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融资总额为8亿元。

 

与此前阿里与东方证券合作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不同,此次京东金融合作发行的基础资产,并非针对企业的小贷资产,而是针对个人消费金融的京东白条,即C端的分期付款和赊销。这样一来,对于整个电商行业而言,基本上实现了从B端到C端基础资产的覆盖。

 

对于京东白条这样的消费金融产品,能实现资产证券化,一方面说明了电商端的消费金融产品也可以做到较低不良,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现了京东白条在场景化和产品匹配上的优势。

 

最后,P2P公司经营消费金融。目前,P2P公司做消费金融主要集中在校园分期领域,大部分是类似于分期乐、趣分期类的平台。通过对接B端的商户或产品,如数码商品等,结合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务,可为C端校园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分期购物服务。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结合一定的风控审核和用户资质审核,并要采用P2P的业务逻辑来实现借款人的分期需求和投资人的理财需求对接。目前,这种方式也从校园分期开始拓展到更多的个人创业、购物和消费借款等多元化场景需求。

 

而银行以往一般通过个人贷款(担保或抵押或信用贷款)的方式来实现对具体的消费产业链和场景化的服务。相较于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信用贷款或分期等消费金融服务,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往往具有较高门槛。

 

这种问题在中小银行特别明显,中小银行风控体系较为陈旧,消费场景也只限于购房、购车和装修等上,对其它场景的辐射能力有限。

 

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对于银行而言,目前的市场环境决定了银行必须改变单纯的利差模式,转而开发具有浮动利率的矩阵化产品模式,从而以交易驱动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相对于对公业务,零售业务是一个很好选择。因为零售业务不仅可用较少资本占用换取更多利润空间,而且通过耕耘零售业务(特别是消费金融)还可将银行产品融入具体场景,为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提供更多的产品和用户入口,银行也可依托于此进行行为消费和大数据分析。

 

作为大零售概念下的消费金融,本质上这种业务是低资本消耗的,符合银行的内涵式发展和资本节约的理念。过去银行由于过于注重对公业务而导致资本消耗过快,而补充资本又需要对资本结构和管理架构进行相应调整。

 

随着银行从资产驱动型向交易驱动型转变,零售、消费金融业务可通过更低的资本消耗以及更好的交易驱动产品匹配和客群定位来将银行的风险系数水平降低,使银行走上“轻型银行”发展道路。

 

银行如何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如果按照传统的银行业务逻辑,消费金融业务应该围绕银行线下网点来进行产品植入和推广,并且要建立在比较严厉的风控体系和业务流程上,那么这种消费金融的服务方式很难获得更多的场景化入口和更多的用户覆盖能力。

 

原因很简单,银行单纯的线下服务承担不起高频、高用户覆盖的资料审核、收集、审批和发放的成本,银行的线下服务也很难直接对接消费金融的各种高频服务。

 

实际上,即便是几家银行系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推广上也确实遇到类似的问题。一是与传统银行在一二线城市客户群中进行业务争夺,与信用卡业务的差异化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在信贷风控和业务流程上以线下为主,缺乏一定的线上流量和业务作为辅助。

 

这样一来,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就很难脱胎于银行的风控、技术和业务逻辑背景,虽然主要也是面向个人的消费和购物金融服务需求,但却走入了误区,及单纯为了填补银行消费金融市场的空白,而忽略了业务模式的差异化。

 

这才是消费金融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招行与联通合作,实际上是探索一种模式,用银行基本的消费金融业务逻辑,对接互联网或具体产业的场景化配套能力,这样一来对于用户的嵌入能力也就更强,且这种服务应该能更快实现互联网化。

 

换一种思路,银行的消费金融应实现这样的转变:提供一个基础的产品业务逻辑,而后与具体的产业方合作,将这种依托于产业的消费金融服务放到网上,融入这个产业的生产、消费和购物环节中,而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消费金融服务来提供。

 

这有些类似于招行的咖啡银行,做一种场景化的服务配套。从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看,这种面向C端的金融服务,必然要学会如何去嵌入各种服务场景、生活场景,否则银行就很可能被其他电商和互联网服务所覆盖,成为底层服务而接触不到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引入互联网公司、产业方和运营方来实现消费金融服务的线上化、互联网化和用户场景化,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化的竞争中找到立足点。



注:本文章及图片均为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从网络中精心挑选,仅供交流学术,分享心得,非商业用途,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若有版权争议,敬请谅解,同时可联系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我们会尽快给您答复!!!




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黄桷树金融”,我们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邮箱:huangjsjr@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