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国庆特辑 | 中国金融业:成就辉煌的70年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黄桷树金融 2022-08-05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国庆特辑|中国金融业:成就辉煌的70年


来源:金融文化            作者:庄生、牧人 

编选: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编辑:Wyj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导读: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特点鲜明的几个阶段。计划经济下,中国的金融业受制于经济体制,几乎不能发挥出现代金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业从单一弱小的大一统银行模式发展出了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积极支持经济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借鉴国外经验,支持新时代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在探索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方面,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值此良机,宏观地总结70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的重大成绩,可以鼓舞我们前行的斗志;认真探讨7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指导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前方路正长,我们期待着中国金融业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有更大的作为。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以下正文,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将与您一起分享,也期待您在我们这篇公众号文章后留言参与我们对于该主题的进一步讨论!



REC

计划经济下的金融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仿照苏联形成了所谓“大财政、小银行” 的体制,财政体系而非金融体系担当了分配资源的核心功能。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财政拨款,银行信贷资金不允许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只能对国有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并且主要是财政定额流动资金以外的超额贷款,现代金融缺乏应有的生存空间。

高度集中的“大一统”

70年前,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同时,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动和组织农民建立了大批集体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使它们发挥了国家银行在农村基层机构的作用。高度集中的“大一统”国家银行体系与众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结合成为50-70年代中国金融业的最显著的特点。

行使货币功能的票证

受制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现代金融的种种功能实际上很难发挥出来。即便是货币的最基本的功能——支付功能,也受到了种种限制。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其后,各种票证相继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几乎所有商品都是严格凭证、凭票、定量供应。买米买油要排队、买肉买鱼要排队、买过年“特供”的花生瓜子水果糖块更要排队。没有“票”,就没有购买权,一年到头能买到什么物资,基本上年初的时候基本上就清清楚楚了。在一定程度上,“票”的使用代替了一定的货币作用,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其作用反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直到改革开放后,“凭票购买”的供应办法被相继取消后,货币的功能才逐渐发挥出来。

中央控制的外汇市场

1979年之前,中国对外汇的供应、需求以及分配进行严格的高度集中的中央控制。所有的外汇收入(主要是出口收入)都必须售给国有银行;所有的外汇支出(如进口或者其他非贸易目的需求)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如央行)的批准。影响汇率形成的因素中不包括市场因素。这一时期的金融对外交往功能虽然存在,但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外汇黑市价格与牌价严重背离。直到1979年,为了鼓励出口,吸引外资,中国才开始实行外汇留成以及增强企业的外汇自主权。

“统存统贷”的管理体制

在统一的计划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货币发行与结算职能的中央银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银行对国有企业提供超定额流动资金贷款、季节性贷款和少量的大修理贷款,对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提供部分生产流动资金贷款,对农村中的贫困农民提供生产贷款、口粮贷款和其他生活贷款。这种长期资金归财政、短期资金归银行,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定额资金归财政、超定额资金归银行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期间虽有几次变动,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虽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金融系统功能遭受到诸多的限制,但是中国的金融业在艰苦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以及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如“三铁精神”[1]等。这些已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优良传统并发扬至今。

注[1]:“三铁精神”是指铁账(银行的账目、票据记载准确无误)、铁款(经银行整点的票币计数无差错,没有假币混在其中)和铁算盘(经银行计算数字、金额等快捷而且准确)。





REC

改革开放后的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比较传统落后的、带有非常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的金融体系,转变成初具现代金融特征的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开始具有大国金融的一些特征,在不少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恢复

改革开放后,为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先后恢复设立。1980年逐步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重新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各地还相继组建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1981 年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出现了金融机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多样化的局面。

建立

198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使中国银行业监管向法制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城市信用社的发展步入正轨,交通银行等股份制综合性银行和各种类型的地区性银行得到初步发展。经过几次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体系。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宣告成立。资本市场开始发展,股票交易、期货等陆续规范,新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有:城市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局、各种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中外合资银行、外资银行、评信公司等。

改革

1997年夏,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年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对内,采取努力扩大内需(教育、医疗和地产),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外,与有关各方协调配合,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继续处理过去遗留的巨额呆坏账、清理信托公司和各地证券交易中心的同时,中国开始了艰巨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任务。为了甩掉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包袱,参考国际经验,管理部门决定采取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1999 年 4 月,我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接收了中国建设银行的 3730 亿的不良贷款。随后,华融、长城、东方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与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相对应,分别接收了4077亿,3458亿,和2674亿的不良贷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计接收不良贷款达1.4万亿。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的金融业开始从政策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金融业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对外挂牌,专门履行银行业监管职责,中国金融管理“一行三会”的格局形成。经过三次变革后,央行实现了货币政策与证券、保险、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专注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这三大支柱职能。同时,银监会与证监会、保监会一道,构筑了一个严密的监管体系,全方位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

创新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遭受重创,进入了低增长、高风险的“新平庸”。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数额庞大的经济振兴计划,通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稳定和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再受重视,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为了市场化、为了做强做大各自管辖范围内的金融业务,对金融创新也持鼓励的态度,P2P、众筹、供应链融资、大数据征信等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融资融券、通道业务、引流业务、表外业务、买入返售、场外配资等创新型业务。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措施密集出台,利率市场化基本到位,汇率中间价改革轰动一时,私募、支付及保险公司牌照大量获批,险资应用被显著松绑,券商的类贷款和资管业务获得有力支持,民营银行牌照深受民营企业追捧,各地政府也忙于设立当地法人的金融机构和交易场所,典当、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公司遍地开花。

百家齐鸣才能更好的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市场也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大幅放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市场准入;放开外资企业征信、信用评级、银行卡清算和非银行支付准入;推动中国股市、债市如期纳入主要国际指数;深化境内外股票市场互联互通。近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更是持续推进,一系列重要措施先后落地。



中国金融业:成就辉煌的70年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就金融业自身来说,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资产总量迅猛增长。

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就商业性金融机构而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会计、律师、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性机构,还有信用评级机构等现代商业性金融机构,应有尽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以网络为主要应用工具的互联网金融,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在网络支付、理财、保险、信贷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国已经构建出了适应中国经济、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今后,中国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做强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平衡创新与防范风险的问题,金融监管主要需要解决的是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效率与水平的问题。整个金融体系都面临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的重大机遇。

迅猛增长的金融资产总量。2018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293.52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26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3%;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6.95万亿元,同比增长1.7%;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18.33万亿元,同比增长9.4%。金融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金融业更加辉煌成就,体现在发挥金融这一“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方面。

坚定不移地支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是重要的基础,支持实体经济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主要的手段。中国的国有企业多年以来一直依赖金融的支持;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民间资本底子薄弱,金融的支持是许多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尤其是发展经济,始终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虽然有过一些波折,但总的来看,中国的金融业一直坚持坚定不移地支持实体经济。统计表明,201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同比多增2.64万亿元人民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在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的金融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进行逆周期调节,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一条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货币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商业性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和传导者。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在执行利率政策、信贷政策,接受“窗口指导”等方面,认真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同时,中国的金融业还积极配合执行国家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在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实行者、支持者。经过4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开放的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不断走向海外,几乎遍布亚太、北美和欧洲,2018年末,银行业海外资产规模约达14-15万亿元。在金融自身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也为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定的支持。以支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18年6月,我国在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7个沿线国家设立了71家一级机构。今年上半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6050.2亿美元,增长18.8%;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4亿美元,增长12%。

70年岁月峥嵘,70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中国的金融业为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看前方,路正长。为了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们期待中国的金融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往期文章精彩回顾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国庆特辑|新中国工业发展70年的五大关键词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思路和途径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中美贸易战对中国金融业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中国是金融过度创新抑或金融创新不足?——从银行违犯政治纪律、漠视监管说开去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张明:如何看待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答记者问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郑功成 | 中国社会保障70年发展(1949-2019):回顾与展望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基于中国文化的综合金融创新—对金控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的贫困瞄准机制评述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金融


注:本文章及图片均为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从网络中精心挑选,仅供交流学术,分享心得,非商业用途,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若有版权争议,敬请谅解,同时可联系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我们会尽快给您答复!!!


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黄桷树金融”,我们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邮箱:huangjsjr@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