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座谈回顾|束缚的能量

大学城美术馆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24-08-30

2023年10月14日,“附体——托比恩·卡瓦斯博作品展”开幕座谈会“束缚的能量”在大学城美术馆a cube多功能厅举行。艺术家托比恩·卡瓦斯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陆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魏华、谭红宇、自媒体打边炉创办人、主编钟刚参与对话,策展人、学者冯博一担任本次座谈会主持人。


座谈会现场
开场部分,冯博一老师逐一介绍了出席座谈会的嘉宾,同时表示在座谈会中希望听众积极参与,直接与嘉宾互动,而在邀请陈晓阳老师发言,正式开始座谈会对话之前,冯博一老师强调,在对艺术家的溢美之词之余,借由此次展览的落地向国内引进托比恩·卡瓦斯博的作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值得交流探讨,如陶瓷艺术的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转换、再适应问题,又如AI、新媒体等高科技人工智能手段对古老的陶瓷艺术之影响问题,再有托比恩·卡瓦斯博的作品与中国陶瓷艺术的共性和联系的问题,种种,冯博一老师率先抛出疑问,邀请嘉宾进入对话。

冯博一老师主持座谈会
陈晓阳老师首先承接冯博一老师的话题,从美术馆馆方的角度向听众解释存在于此次展览的筹备引进工作中的几重关系。一方面,此次展览为美术馆疫情过后首个能够邀请艺术家到场的国际展览,面对面交流的体验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托比恩·卡瓦斯博也是广州美术学院谭红宇老师一直以来的纪录研究对象,他的创作历程、问题起点、创作语境在谭老师的纪录片中得到了补充和对话,使我们除了能够看到作品本身,还能一窥背后一系列问题。继之,陈晓阳老师又从大学美术馆与大学教育的特殊连通中出发,强调大学美术馆拥有对展览有高需求的专业观众——大学师生,也拥有宝贵的远非图像可比拟的作品资源,提倡让各个院系的课程走进美术馆展场,尤其在工作日的美术馆空间正提供此种便利。而回到艺术家的作品本身,陈晓阳老师以自身对材料的研究经验出发,向听众解释大型作品对雕塑家的多重考验以及在托比恩·卡瓦斯博作品中存在的对中国艺术教学的启发,“我非常知道尺度对于雕塑家、材料家的限制,这种大型作品不只需要技术和耐心,还需要勇气,以及你对泥土的想象和认知。刚才艺术家提到生活的村庄,引发他在这个角度上的探索,尤其是北欧艺术中对自然的领悟,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天在中国艺术教学里缺乏的。我们怎么认识物、物质媒介,物和人的关系是什么?”

陈晓阳老师向听众解释存在于此次展览的筹备引进工作中的几重关系
回应陈晓阳老师所谈大学美术馆与教学的关系问题,冯博一老师由此引介托比恩·卡瓦斯博在本次展场设置的工作坊,而纪录片导演、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红宇老师作为工作坊协作者、参与者,为听众分享了工作坊当日现场的盛况以及与托比恩·卡瓦斯博一起工作的所观所感。从工作坊到艺术家在景德镇站当地完成的创作,再到此次利用黏土对美术馆地下层电梯井空间的激活,谭红宇老师感慨艺术家专注、投入、精炼、注重时间管理的工作个性带来的无限人格魅力,并特别透露了在展览地形选择时遇到的空间上的挑战,“他(托比恩·卡瓦斯博)一直酝酿到展览布置得差不多,突然有一次他过来和我说:我想好了,要在这个坑里面做黏土活动。托比恩·卡瓦斯博一个人在坑里面待了一天半,最后上来的那一刻,所有黏土都围绕他,把他逼到墙角。一个人跪在地下面对地下黏土时,那个情境以及象征性是非常感人的。那天下午,我和我的研究生们都极其感动,我努力克制不在艺术家面前表达,走到外面去平静。结束以后同学们都很累,大家都真正被现场行为感动,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行为、材料、对话。”

谭红宇老师为听众分享与托比恩·卡瓦斯博一起工作的所观所感
在谭红宇老师从展览的“场外故事”讲述艺术家的工作个性及人格魅力之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陆斌老师同时作为托比恩·卡瓦斯博多年的同行、朋友,又从艺术家对材料、工艺、技术的选择与把握的角度作出了专业化、细节化的解读。由于托比恩·卡瓦斯博生活的城市人口稀少,做陶瓷艺术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亲历亲为,同时也因为艺术家对传统柴烧技术的选择,使其成为了烧柴窑方面的专家,还获得绰号“柴窑医生”。“托比恩·卡瓦斯博对材料、工艺、技术特别精通,尤其关注人和材料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他在韩国、意大利获得金奖的作品,都是通过拉扯黏土改变形状,来塑造形。在人和黏土互动,人和自然物交流的过程中,黏土会有它自己的反作用力,它的可塑性或者烧制质感是自身物质带来的。”

陆斌老师对托比恩·卡瓦斯博的创作进行专业化的解读
接着陆斌老师的解读,冯博一老师从托比恩·卡瓦斯博部分利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系列作品引出工业文明与传统陶瓷艺术在其创作中发生的碰撞,以及时代、技术与认知的混合关系,并邀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魏华老师作为在广东地区发展的陶瓷艺术家分享不同区域历史文化背景下陶瓷艺术的联系与差异。在魏华老师看来,“中国陶瓷艺术和西方陶瓷艺术确实有两个不一样的状态,中国陶瓷艺术本身传承和延续着清晰的文脉,(而)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或者说陶瓷产业,实际上是由外来文化形成的,可能从本质上来讲有一个断层或者说隔阂。”而此次展览对观展的师生均大有裨益,魏华老师表示,托比恩·卡瓦斯博的艺术应该属于在现代主义的逻辑和框架下的当代艺术,给予我们的启发一方面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同样能够进入当代艺术语境的现代主义造型逻辑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此展览也为陶瓷专业的学科建设带来更多值得思考的话题。

魏华老师分享不同区域历史文化背景下陶瓷艺术的联系与差异
在传统传承与发展的大话题之下,冯博一老师进一步追问,在传统本身封闭的语言系统内寻找突破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少,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候是否可以跳脱本系统,在外围进行挖掘和拓展?此问由宏观至微观,再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对当代性转换”的大命题,冯博一老师最终将问题抛给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老师,邀请其从艺术史理论与文化批评角度分享观点。
胡斌老师首先将问题推至前置条件与认知上存在的误区,表示将传统媒介与当代艺术对立的做法本身便有问题,在当代艺术场域,从原始艺术中吸取养分的做法相当常见。而回到托比恩·卡瓦斯博的作品中,胡斌老师紧扣陶瓷艺术提出三个问题关键词,即“管道”、“力场”与“复数性”,围绕艺术家探索与发展的艺术脉络、存在于作品中挣脱、交叠、博弈、抗争、束缚与反束缚等多重力量之间的拉扯,以及艺术家对重复与差异的创造式运用生成的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单一体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胡斌老师最终回应了冯博一老师抛出的问题,并提示了一条对具有当代性又使用传统媒介进行创作的作品的分析道路。“我们不要把工艺装饰和当代艺术对立起来,力的场域有关联性。在力的场域里面还有互动性,要挣脱控制,前面谭红宇老师反复讲托比恩·卡瓦斯博所有安排都很细,但是艺术要反控制,或者说在控制和失控之间,这就很对应冯老师的题目‘附体’。我们讲附体像有多个灵魂在身体里面的交叠,艺术家作为一个主体和他者,或者说多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和抗争,束缚和反束缚的关系借由泥土体现出来,形成作品外在形态。”

胡斌老师从艺术史理论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享观点
延续此话题,打边炉主编钟刚指出,在传统与当代二元化的思维背后也存在一种需要质疑的假设,即实际上连续的时间被视为断裂的,而作为传统与当代的连接者的人被忽略了。钟刚老师从四月份在景德镇站作访谈工作的经历谈起,认为我们在讨论传统和当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非遗已经形成了非常封闭的权利结构,作为权利构建的产物,非遗具有强排他性,似乎当代的东西与它无关,或者当代的东西需要以它为主体进行阐释吸收,而我们如何往相反的方向行进,突破传统的系统同时规避非遗的枷锁?钟刚老师一连串的发问推动话题持续深入,“如何把传统与当代的自我属性、当代问题代入进去,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这当中可以化解当代和传统二元化的困境。当然,我会觉得在珠三角尤其在广州,很多传统深陷在非遗的话语政治当中,刚才冯老师说到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出新东西,如何把处境带出来形成公共讨论?我觉得只有面对这样的问题,陶瓷和其城市文化才会有活力才会有未来。”在钟刚老师看来,回应当代和传统、时代与技术的问题,也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艺术工作,进一步而言,在托比恩·卡瓦斯博事事亲力亲为的工作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艺术家魅力,也在向我们提问,表达和劳作之间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工作越来越变成一种方案、点子,我们如何从工作当中找到激发进一步实践的能量?对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值得反思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钟刚老师分享工作经历与观点

座谈会最后,艺术家托比恩·卡瓦斯博受邀作总结发言,对前面嘉宾们涉及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拓展回应。托比恩·卡瓦斯博首先表示,无论是AI人工智能还是3D打印技术,都只是作为工具被艺术家使用,尽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惊叹,但无可取代的是作为永恒的媒介的人本身。其次,就传统与当代的问题,托比恩·卡瓦斯博解释了自己的国家——挪威,并没有深厚的陶瓷文化传统,但同时艺术家也提出不同的解读,认为没有既定的深厚传统的艺术家也必须寻找到一种传统,以此作为发展和传承的依托,以及长期汲取养分的土壤。对于托比恩·卡瓦斯博而言,这种传统便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文化中寻找,但为了面对大相径庭的文化,同时也必须依托本国文化中其他的艺术传统发展自身,寻求灵感,找到定位。在解释自身艺术的脉络和灵感来源时,托比恩·卡瓦斯博也以具有悠久陶瓷艺术历史的丹麦作为例子,表示影响陶瓷艺术发展的因素有许多,而有时非艺术或文化的因素——例如经济因素——反而才是这种发展的主因,以此托比恩·卡瓦斯博也提醒艺术家在选择变化的节奏与方向时,更多应该听取自己的声音。艺术家必须求变,但必须要自己决定其方式。最后,托比恩·卡瓦斯博对在座的陶瓷专业年青学生和艺术家们发起鼓励——善用深厚传统,自己决定发展方式,相信自己,努力工作。

托比恩·卡瓦斯博先生总结发言
托比恩·卡瓦斯博先生在座谈会现场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托比恩·卡瓦斯博就黏土是否能与其他材料融合以激发丰富性、如何理解“人是媒介”的语境和涵义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托比恩·卡瓦斯博首先肯定了不同材料对黏土的塑造作用,也提出自身的工作方式多是将黏土通过烧制转换为陶瓷。接而在第二个问题中进一步解释了“人是媒介”更多意指在艺术创作中以艺术家自我的观念出发,强调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理解比预测更为重要,艺术家需要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外物,但艺术创作首先是艺术家内心存在着作品的原型,之后才是借助外物的创造环节。

同学们踊跃发言
托比恩·卡瓦斯博先生耐心解惑

至此,“附体——托比恩·卡瓦斯博作品展”开幕座谈会“束缚的能量”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


相关链接:

1. 展览预告 | 附体——托比恩·卡瓦斯博作品展

2. 讲座预告 | 托比恩·卡瓦斯博: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3. 展览现场 | 附体——托比恩·卡瓦斯博作品展





文字整理:李光仪
摄影:庞义廉 
编辑:程序
审核:王秀媛 刘子瑗 余爽
审定:陈晓阳 洪荣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