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人的又一个回忆杀!60年代的海丰西餐社,当家爆款甜点:“司考”和“蟹兜”,我们找到当年的西点师重做了一遍!

钱卓君 杭州吃什么 2018-11-10

阿姨看着我用电动打蛋机打出来的奶油,一个劲摇头:“不行,不行,这个奶油太稀了,立不住。”


事实上呢,5个鸡蛋的蛋清用我的打蛋机打发了15分钟后,打蛋机都已经发烫了,,奶油已经稠密到把锅子倒过来,一滴也不会流出来的地步。


(被鄙视的奶油)


可章阿姨还是说不行,没有达到老底子海丰西餐社的审美标准:“拿这种奶油灌进蟹兜里,要被顾客骂的!那可是用粮票才买得到的好东西!”


章阿姨,大名章红霞,是海丰西餐社培养出来的西点师。


(网上搜到的海丰西餐社,看起来还蛮洋气)


说到海丰西餐社,那是属于好几代杭州人的集体回忆。章阿姨退休后,在一家餐厅发挥余热,手艺不但没有搁下,反而越来越精进。


这次找到快报美食狗仔队,是章阿姨感慨于现在的西点,都越做越精细了,她想趁现在还做得动,给我们还原下当年海丰西餐社的两大爆款:蟹兜和司考。


结果,章阿姨倒是老当益壮,陪了章阿姨多年的一台老搅拌机,出了故障。因为型号实在太老,去专门的炊具市场都不一定配得到,只好用我家里的小打蛋机充下数。


结果就出现开头那一幕,我和摄影都觉得,这奶油已经够稠密够细腻了,章阿姨还是叹气:“离真正的海丰味道还是差了一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4txbuul&width=500&height=375&auto=0

章阿姨制作过程


什么是蟹兜?什么是司考?


一开始,和章阿姨是电话沟通,章阿姨一口杭州话,说要给我们做蟹兜司考


“司考”我是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不就是司康饼么?硬硬的一小块,号称英式下午茶必备。想不到老底子的杭州城,已经噶时髦。


但是蟹兜我可真猜不出是啥,上网去搜,显示出来都是用大闸蟹、青蟹、梭子蟹做原料的——中餐。


考虑到西式糕点很多都是法文,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个懂法语的朋友。这朋友说,没有直接的单词对应这两个字,但是她怀疑很可能是以前上海人说的“哈斗”,也就是现在的泡芙。


回头去问章阿姨,果然就是泡芙。



为啥叫蟹兜?章阿姨拿一只烤好的泡芙给我看:“把中间这里切开,但是又不可以切到底,可以翻上翻下,你看,这个颜色,这个形状,是不是很像湖蟹的兜?”


章阿姨和海丰的缘分


1965年,16岁的章阿姨,因为父亲意外去世,变成了特困家庭子女,被海丰西餐社特招进社。


一开始,从服务员做起,端过盘子,卖过冷饮,后来,社里的老职工指点她:“小姑娘,想办法去学门技术来。”


于是,章阿姨就放弃了热闹的前台,进了工场间,学起了做西点。


章阿姨记得,主要有两个师傅教他们这班学徒,一个是上海国际饭店过来的姚师傅,另一个是旁边新会酒家的黄师傅。姚师傅教他们做各种蛋糕,司康和蟹兜则都是由擅长做粤式糕点的黄师傅传授。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提起这两位师傅,章阿姨依然满心感激:“他们真是太好了,教起我们来,一点都不藏私,所有窍门都肯告诉我们。人家说什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做师傅的总要藏一手,他们身上一点也看不到。”


半个世纪过去,章阿姨仍旧清晰地记得,姚师傅教她蟹兜时的诀窍:面粉要烫熟,不可以半生不熟,行话叫“烫面”。


放蛋时要均匀,一只只依次放下去,不可以一下子就放上五六只蛋。面粉拌的时候,要耐心地一层层堆上去,不可以用手大力揉捏,因为你做的是蟹兜,不是烧饼。



半个世纪前海丰怎么做西点


司考和蟹兜,是当年海丰的两个当家爆款。


50多年过去,说起它们当年的售价,章阿姨张口就来:“蟹兜1两粮票6只,每只1角。后来好像涨到了1角2(分钱)。司考分两种,标准粉做的,一两粮票6分钱1只,富强粉做的,一两粮票7分钱1只。”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不要说分币,连角币都已经快退出舞台,可是在章阿姨的年代,这可是实打实的高消费。


章阿姨记得,她那时候的月工资只有34.5元。因此,蟹兜也有半两粮票买3只的套餐。


既然属于“高消费”,那么相应的,也要有高品质去配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喝牛奶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在海丰的员工内部却流传着一个说法,在海丰,“牛奶当水用”。


这次帮我们复刻海丰当年的味道,章阿姨最犯愁的,是她不知道去哪里找当天现挤的新鲜牛奶。


以前,海丰用的牛奶都是半山奶牛场当天现挤的新鲜奶,每天凌晨三四点,奶牛场的阿牛师傅就开着大货车来送货了。一桶至少50斤,每天至少用三桶。“司考也好,蟹兜也好,一滴水都不放,全部是纯牛奶。”章阿姨强调。

 

现在做糕点,哪怕是在家里,配置烤箱都是寻常事。当年在海丰,用的却是炉子。师傅们每天先用掺水的煤屑发炉子,然后用铲子把煤球铲进去烧。


至于温度,什么200度?230度?没有的,全靠老师傅们目测,手工调整。


早上炉膛温度低,先做蛋糕、蟹兜。晚上炉膛烧得火烫了,那就做司考和面包。


蟹兜最后一道工序是往里面填奶油,奶油是用蛋清加糖浆打发而成,电动打蛋器?一开始也是没有的。


章阿姨和师兄师姐们,每三个年轻人一组,手工打发!幸好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配备了电动打蛋器,对于章阿姨他们来说,属于重大科技改革。


以前的口味好吃吗


这次帮我们复刻海丰当年的经典,我们和章阿姨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一是份量,每只蟹兜、司考的量把我们都吓到了。尤其是司考,那么沉甸甸一只!章阿姨反复强调,一只至少要用一两面粉,我们建议减半,不然,一只下去,肚子就饱了,晚饭都吃不下了。



章阿姨不肯让步:“人家用一两粮票来换的,你至少要回他一两面粉。”


司考原料

蟹兜原料


二是原料,油章阿姨一律用猪油,虽然我们询问后得知,植物油也可以,但是章阿姨坚持猪油更香。



三是口味,章阿姨熬了厚厚的糖浆来调味,一斤面粉要配三两糖,我简直崩溃了,这是要跑多少步才能消耗掉的热量啊。争到后来,章阿姨笑了:“哎,我忘了,现在人的要求啊,和老底子是不一样了。”


不过,最后我们还是同意了章阿姨的意见,既然是复刻,那就原汁原味,真刀真枪,看看老底子的杭州人喜欢吃的西点是啥样子。


烤之前的司考

烤好的司考


结果,司考和蟹兜一出炉,还没吃,那股香味就已经把我们惊到了。章阿姨觉得遗憾,主要是奶质和我那只打蛋机拖了后腿,导致蟹兜里的奶油品质配不上“海丰”二字。


烤之前的蟹兜

烤好的蟹兜


但我和摄影师已经极其满足。纯牛奶、面粉、猪油、蛋清,如此高热量的组合搁现在都好吃到犯罪,从前的杭州人,如何抵抗得了? 


什么人会来海丰吃西点


司考从在海丰现身那天起,就是头号明星。杭州人极其热爱这款“英式下午茶必备糕点”,平时喜欢买一只当点心吃,到了学生春游、秋游的时候,有疼爱孩子的父母也会给孩子买上一两只。


那时候,如果你可以从书包里摸出一只司考饼,约等于现在摸出一只苹果X。


司考每天晚上6点半开卖,春游秋游这几天,不到5点,就已经有死忠粉来排队。队伍长的时候,要从海丰门口,一直排到西湖电影院。章阿姨认为,司考胜在价廉物美,携带方便,而且,实墩墩的个头,非常耐饥,极其符合那时候杭州人的审美。


蟹兜是仅次于司考的二号明星,蟹兜相对娇贵,携带起来没那么方便,因此以堂食为主。


当时的年轻人谈恋爱,西湖电影院一场电影看好,海丰西餐社落座,大部分要么点淇淋果露要么点绿豆汤,舍得花血本的,会给女朋友点一只蟹兜。偶尔,也会有人要求,用盒子把蟹兜精心包装好了,买去送重要的客户。


章阿姨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杭氧的一个工程师。40多岁年纪,穿那个年代非常罕见的西装。每天晚上7点钟赶到海丰,点上一杯清咖啡,雷打不动坐上一个多小时。这个老客人,每天扳牢来报到,章阿姨他们送了个绰号给他,“老咖啡”。只要他一来,前台后座,大家就都默契地暗地里招呼一声,“老咖啡来了。”


没错,作为杭州城里很长一段时间,最高大上的西餐社,海丰当然也售卖咖啡。咖啡粉买来,章阿姨他们手工熬制而成。时价盛惠人民币7分钱一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1334w434tg&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附录1


司考做法 


面粉过滤,一斤面粉配三两糖。加入熬熟的猪油、纯牛奶,加少量小苏打、泡打粉,和好面,切成方块,烤箱温度230度,烤20分钟左右。


蟹兜做法

  

面粉加纯牛奶、熬熟的猪油,揉成糊,装入裱花袋,挤成一坨坨,这就是蟹兜的“兜”。进烤箱,同样230度烤发,时间么自己根据大小厚薄掌握,总是在半小时左右。


鸡蛋清打发成奶油,一边打发,一边陆续添加糖浆。章阿姨对奶油要求极高,家里自己做,能打多浓就多浓,请不要怜惜打蛋器。然后用刀将蟹兜中间部分剖开,注意不开剖到底,然后将奶油填进去,搞定。


(不要怪我写得为什么这么简略,诚心想做,随便去找本烘焙书,这里我就偷懒少打几个字) 。


附录2


海丰部分饮料


纯牛奶,0.18元一杯。牛奶冲蛋,0.23元一杯。咖啡,0.07元一杯。可可,0.08元一杯。赤豆汤、绿豆汤,0.1元加1两粮票1碗。


这些价格来自章阿姨记忆,可能与实际有出入,但相差也就在几分钱。至于糕点,除了司考和蟹兜,章阿姨他们做的吐司、菠萝面包、纸杯蛋糕、咸罗宋也非常好卖,有浙大的老师,穿越半个城市就是为了来买几块吐司。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从玉泉来到湖滨,这是真爱。



特约摄影 魏敏


扫扫二维码

加入快报美食狗仔队微信群

等你来爆料


往期精选

在灵隐寺做了15年素斋的陈师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