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2关于AI细思极恐的细节

设计师ZoeYZ 体验进阶 2023-01-29

最近流浪地球2很火,你看了吗?

国内外评分都挺高的,尤其普遍认为这是国内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所以作为科技从业者,我必然也是要去刷一波的。

这个电影的特效、剧情和表现手法都很不错,很多人认为不输好莱坞。而诟病比较多的就是节奏太紧凑,脑子稍微转慢一点就跟不上了。

但整体来说,流浪地球2确实属于一部不会让你失望的科幻片,除非你真的对科幻无感。

⚠️ 此处是剧透警告,现在离开还来得及~

节奏快是因为有三条线同时推进:以刘培强为主角的航天员故事、以周老师为主角的联合政府故事、以图恒宇为主角的数字生命故事。

其中我印象最深是第三个数字生命的故事。因为我发现自己看完好几天后,脑子里还不由自主地在想这件事。

以往的科幻片不乏对政府和宇航员的描写,但是对数字生命的探讨却相对较少。

图恒宇不顾违法造出女儿和自己的数字生命,没想到这个数字生命却在他死后,却成为全人类的救命稻草。

开头平无奇,结尾却大出所料,这部电影真的让我们对AI和数字生命进行了深刻探讨。

AI的进步不可阻挡

这些年来,我们对人工智能(AI)的讨论从未间断,而畏惧的声音一直存在:

  • 害怕AI的能力太强取代人类
  • 害怕AI脱离管束背叛人类
  • 害怕人类沦为AI的奴隶
  • ……

然而电影中,虽然法律上全面禁止数字人计划,却还是阻止不了图恒宇这样的科学家自己偷偷研究。马兆虽然嘴上说“人死了就是死了”,但实际上却不阻拦图恒宇违法搞事情。

这是不是意味着,不管AI或其它技术有多危险,只要对人类有价值,就无法阻止其前进的脚步。

即便是哪天突然立法说AI太危险不准用了,恐怕还是阻拦不了私下的研究进展。

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AI纠结危险与否,或许没多大意义。因为即便再危险也制止不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AI可能往哪方面进化,以及人类要如何避免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数字人=AI+人性

电影中,图丫丫2分钟版本的数字人,不管重来多少次,每次都以同样的形式开场,相貌、记忆和性格,都仿佛被定格了。

图恒宇和图丫丫的数字人数据,都保存在一个类似U盘的硬件里。

这说明什么?数字人本身的信息量不大,甚至可以静态储存在U盘里

图丫丫的数字人原本受限于算力,只有2分钟的寿命,后面借借助全球最强人工智能550W终于获得更长时间的寿命。

这说明什么?算力是数字人的生命,数字人虽然不消耗多少储存空间,但是消耗大量的算力。

而这个运算能力,强大的AI可以直接提供,因为强大的AI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

我们再综合分析一下——数字人=AI+人性。

人性是什么?是一个人的静态特征参数,把相貌、记忆、性格这些数据化就行。

人性可能数据化吗?

  • 相貌是最简单的3D建模就成;
  • 性格可以参考MBIT,搞几个纬度,也不是不可能;
  • 记忆似乎是最困难的环节,我目前想不到什么特别好的办法,但如果是从0创建数字人不需要记忆也行。

这么看来,一旦我们能够掌握AI技术,数字人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如果再加上脑机接口,能备份大脑信息,那么从真人克隆数字人就顺理成章了。

技术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但我觉得数字人研究的难点恐怕在研究过程中的道德压力。

电影中图恒宇为了训练图丫丫那2分钟的数字人,让“她”翻来覆去的活了又死,死了又活。

关键是,2分钟快结束时,图丫丫的数字人还会在哪里又哭又喊,问这里是哪里,求图恒宇救她出去……

而刘培强被550W点破妻子只能活六十多天了,都气得情绪失控,这才更像是正常人的反应。

对比一下,图恒宇如果真的有那么想念图丫丫,每看一次图丫丫数字人的死亡怕是都要崩溃一次,能坚持迭代那么多遍绝对不是一般人,应该属于心理变态级别了。

即使面对的不是真人克隆,而是从0创建的数字人,看ta在迭代过程中临死前不断挣扎求救,一般人怕是也受不了。

所以我觉得,数字人研究难点除了技术之外,还有道德压力。


AI可以没人性,但需要有情商

扯远了,最后回归一下现实。

电影中550W在进化成MOSS之前,还是很接近现在的AI水平,虽然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判断,但说起话来完全是个没得感情的机器人,非常惹人厌恶。

明明知道刘培强来应聘工作的目的,却为了面试考验,而不断追问敏感问题。

明明知道刘培强在妻子和岳父的生存机会之间难以做出抉择,却直接点破他说妻子活不了多久,建议把名额让给岳父。

而550W进化成MOSS之后,就再没这方面的问题了,可以跟刘培强愉快地聊天,还自称“小苔藓”。

这是不是意味着AI必须加上人性,成为数字人才能真正被人喜欢?

我觉得倒不是,之前的550W和很多IQ过高而EQ过低的“天才”很像,虽然能力强,但因为不招人待见,在社会上很难混得开。

AI并不一定需要具备人性,但可以有情商。虽然前者要做到很难,但后者还是比较容易。

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判断,例如:

  • 如果一句话说出来对方会讨厌你就不要说
  • 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讲一些虚假但对方爱听的话
  • 多讲一些好事,少提一些坏事
  • ……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如何把握好尺度,却也有难度。即便同一句话,如果语气和表情不到位,也能让人看出言不由衷。

例如,你找朋友去吃火锅,对方如果说“但是有点油腻诶”,不一定是真的不想去,可能就等着你再推一把。

虽然数字人距离我们还有很远,但是给AI加EQ这件事却是我们即将甚至正在面对的事情,我觉得这一部分也将纳入用户体验的研究范畴。

好了,以上终于解释了,为啥我这个体验设计公众号也要凑热闹讨论科幻电影了——如果说技术能给AI带来超高的IQ,那么AI的EQ就得靠用户体验来弥补。

然而,如果数字人真的出现,也许这些都没我们什么事了,人类可能只需要提供硬件支持就行——像根服务器派遣队一样,成为组装电线的体力工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