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进阶

其他

京东PLUS未开通会员|首屏|体验设计升级

"免费试用会员由原先的首屏曝光露出迁移到TAB滑动切换展示,相应数据下降,未来业务目标锚定在该模块数据后,设计测该如何优化?以及保证PLUS整体品牌一致性的前提下,如何精细化探索不同卡种的差异化。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问卷上加道题,就成了竞品调研的杀手锏

竞品调研这个事情有多头疼,想必很多人都体会过。大部分竞品调研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找竞品哪做比我们的产品好,然后看怎么借鉴。这件事情倒不难,难的是找不到参考资料,有两种解法:自己/周围人主观试用感受客观分析第三方评价第一种通常容易一些,但是不客观,容易被质疑。而且有的B端产品,也不是那么容易试用的。第二种如果有好的数据来源,那么显然是最理想的,但问题是数据太难找了。我经常做竞品调研也经常做问卷调研,然后就发现,问卷真的是收集竞品评价的杀手锏,简直不要太好用~但是根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在做问卷调研时,没有考虑到这个,非常可惜。也许有人不信,因为收集竞品评价的途径很多,凭啥说问卷更好用?那我们就来分析对比一下。一般去哪找竞品评价?1.网上搜最直白的,就是直接在网上搜:P.S.
2023年5月9日
其他

百度天气UI改版,氛围感真的强了好多

在百度上搜索“天气”,你会发现搜索结果的样子焕然一新。不同于以往扁平化的效果,新版卡片更注重“氛围”,更强调视觉的纵深感;也从图标设计、展现效率多方面进行了全新升级,下面将从视觉角度分析此次改版的设计思路。用户反馈分析对比线上旧版设计,“提效降噪”、“强化感知”等想法映入脑中。但这是否代表改版的全部?答案是NO。对于用户而言,天气结果卡片不仅仅是工具,是与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更是能创造用户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愿景的表达。在这份想法的支持下,我们对天气卡进行一次重新审视:不仅对交互体验进行了深耕,还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段,构建一个能够帮助用户快速观测气象的产品。用户调研中收集到了一些用户的反馈:怎么能一眼分辨今天是不是好天气?现在出门下雨吗?信息太多了不知道该看哪儿?因此,如何强化气象感知?以及如何提升信息获取效率?成为首要解决的痛点,我们提炼出改版的关键词:「营造微观气象的临场感受」、「提升气象信息的获取效率」。对于气象感知的塑造,不仅是提供更精致的视觉效果和重点信息进行强化,还需要贯穿功能与信息获取效率,让用户在靠前的头部结果就能得到快速且极致的满足感。营造微观气象的临场感受为什么要烘托临场感?在古代,人们通过云层变化、斗转星移推测气象;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数据看日暖风和;如今处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曾无数次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都以被迫放弃而告终。正因如此,设计师希望传达更加真实的天空情绪,去舒缓每一位需要自然风光的旅人。如何搭建一个更加具备临场感的氛围框架?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案:扁平化设计、轻拟物设计、弥散渐变等现在流行的设计手法。但这种同质化的设计手法并不能直观地让用户代入临场感,于是我们脑暴出新的突破口:将微观世界装在手机里。纵观历史可知,在14世纪写实绘画兴起后,伴随着透镜技术的发现,绘画大师们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能够将风景尽收“画”底。根据这一灵感,尝试以透镜映射的思路,通过数字化的设计手段把大气的万象变化映射在手机内,形成精致迷人的“微观世界”。构建映射气象的框架构建微观世界的方法,就像家里的生态鱼缸,映射着海底某一角落,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给人们海底世界美景的无限遐想。根据上述推导,首先排除掉弥散光与扁平插画的设计思路,专注设计沉浸感知强的天气氛围。同时还需要避免在信息过载情况下,细节化的天气特效而产生冗余感。重构现有信息焦点以达到最大程度地透传气象感知,对整页信息梳理后排除干扰视觉动线的信息,将天气氛围主视觉放置于视觉中心,通顶处理头部效果,搭建出更具备临场感的微观天气框架。调制天空的颜色在搭建好框架后,为还原真实的微观场景效果且不影响整体用户信息获取,尝试更系统的方式搭建天空的色彩体系,通过颜色的细微变化营造身临其境的天空景观,打通线上线下的统一认知。在全天的不同时刻可观察出,天空中多以中饱和度和高明度的色调作为基础色,少以高饱和度颜色呈现,不同的视线远近也会呈现由深到浅色的渐变关系。但在区分不同天气的自然形态差异时遇到了难点:如何正确表达晴、多云、阴、雨、雾霾?在气象行业标准中,以云的面积占据天空的百分比作为依据判别“晴天”、“多云”和“阴天”:云量在0%-10%为晴天;10%-30%为少云;30%-70%为多云;大于70%为阴天;晴朗指天空无云或云量小于10%的现象。以天蓝色作为最基础的晴朗标准,通过阳光光斑、云层大小、云层薄厚、云种类等元素区分多云和晴天的关系:阴天时水汽指标直线上升,从色彩上以更低明度与饱和度的蓝灰体现、云朵上选择高层云并压低云层位置,进一步强调阴天的压抑感。雾霾在视觉感官上与阴天较难区分:都是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特征。但雾霾下的空气较为浑浊,因此在视觉上,用不带色相的灰度变化,体现雾霾中不干净的颗粒感。从众多风景气象图中,寻找出符合当前天气的主色调,根据主色调建立多气象场景下的色彩体系,从不同维度表现天气氛围感知。逐步调整出适合各气象场景的主色调与衍生色关系,运用不同的色相唤醒人们对气象场景的固有印记。映射玻璃的质感如何在手机上表达“微观世界”的概念?我们认为制作透过手机屏幕玻璃而产生的气象变化是设计发力点。因此在设计雨天时,没有直接使用AE粒子下雨的劣质效果,而是选择用湍流置换特效,模拟玻璃挂住水珠聚成流下的感觉。在制作雪时为了能营造透过玻璃看雪的感觉,先将雪景图片模糊,同时制作动态的远景模糊雪花,再将具象的雪花造型为中景渲染氛围,最后补充上几片会转动的雪花作为前景点缀,模拟出透过玻璃看雪景的前、中、后三层景深关系。除此以外,其余场景也有着设计的小心思:比如星星点点的夜空🌃;打雷时隐隐发光的乌云🌩;在沙尘暴吹动时炽热的风沙🏜,都在手机里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微观世界。玻璃质感的图标风格打磨在脑暴图标设计方案时我们发现,一味地追求美容易忽视天气图标的识别性问题,因此提炼出新图标设计的三个核心要点:透射:以“微观世界”这一关键词,制作透镜折射的效果凸显主题。形体:以iOS与Android等系统天气图标为形态基础,避免用户在识别上出现分歧。光影:以带有百度品牌色且兼具气象柔和颜色的光影塑造立体感。提升气象信息的获取效率天气结果卡的核心本质是专业高效的工具属性,通过改版前的用户调研与反馈数据可以发现,用户整体对“信息冗余”、“不容易查找”的提及频率很高。因此,为了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得到当天天气的相关指数,我们做出如下改变:解锁天空的秘密将繁杂的信息重新排序,根据用户行为和数据,区分内容展现优先级:温度、紧急信息通知、当天相关情况为最高优先级,其次为:其余天气信息、日出日落、穿衣出行洗车的生活指数等。由此,提取气温、紫外线、风力、降水量为专业指数的四大要素,并根据天气状况干预展现策略,例如:当天下雨时则优先展示降水量指标,大风时则优先展示风力等级。而短时预报模块为临时预警内容,仅在天气不佳(下雨、下雪)时临时置顶展现,能更及时地传达当前时段的极端环境情况(提示是否需要带伞等)。
2023年5月4日
其他

改了16版,这个界面设计得可还行?

近段时间讲了不少AI方面的知识,不过我实际用AI绘画做UI时,目前还只能用来做参考,很多细节还是得手动调整。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案例,就是通过16次改版优化把它一点点变好的。通过对UI中这些细节的不断打磨,终于让它在视觉上变得更好了。这16次优化,实际上也是在做UI时所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记得收藏并用到自己的项目里,用上才算真正学到。设计一个好的UI界面并不容易,因为有太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布局、间距、字体和颜色等,做出决策会让人感到无从下手。当你还需要考虑到可用性、可访问性和心理学等因素时,设计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幸运的是,UI设计并不会太难。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我工作了将近20年,发现自己大部分的视觉和交互设计决策都是基于一套简单的逻辑规则。跟别的设计师不一样的是,我依赖的是规则而不是艺术感或者神秘的灵感。有一个系统性的逻辑规则可以帮助你更高效地做出设计决策。如果没有这个逻辑系统,只是凭感觉胡乱挪动元素,能不能把UI做好貌似就只能靠运气。我喜欢规则和逻辑,但做设计也绝不是非黑即白。不要把下面的建议看成必须遵守的严格规则,而是把它们当作实用的指导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下面就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些设计规则如何改进UI设计。下面这2张图是一款租房应用详情页面,左边是优化前的,右边是通过一系列逻辑规则优化后的效果。(彩云注:有指导原则对于做设计决策会好很多,避免自己的感觉不准,让设计质量更加稳定。)即使你没有太多交互或视觉设计经验,你可能也会觉得左边的设计是杂论无章,复杂难用的。这些因为界面中有很多设计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让界面的可用性大打折扣,你能看出来多少?让我们一起根据下面16条黄金原则优化好这个界面吧:使用留白和分组来划分元素保持一致性确保看起来相似的元素在功能上也是类似的设计清晰的视觉层次结构删减不必要的样式使用有目的的颜色确保界面中的元素能保持3:1的对比度确保文本能有4.5:1的对比度不要只用颜色来表达信息使用一种无衬线字体使用具有较高小写字母的字体尽量不要过多地使用大写字母只使用正常和粗体这两种字重避免使用纯黑色的文本多使用左对齐使用至少1.5倍的行高来设置正文文本1.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知乎又大改交互,这回挺有创意

知乎也许是因为业务转型的问题,近年来交互改版不少。去年我还发过一篇文章,分享了首页大改被吐槽的事情:知乎在悄咪咪大改版?PM:我太难了后来可能自己也发现不能太激进,所以现在又退回去一点:不过,这回首页倒不是这次我关注的重点。这回真正让我吃惊的是,知乎现在把整个浏览体验做了很大的交互改版。这套新交互颠覆了常规的阅读交互讨论,创新力度是比较强,与之相当的是风险也不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知乎这次“交互创新”做得怎么样吧。改变浏览体验以前是一条回答刷完后,就进入下一条,非常简单符合逻辑:现在改了,刷完一条后,下一条不会完整展示,而且还会连着展示下面更多回答:为什么简单的逻辑不用,非要改得这么复杂?🤔让我猜猜……难道是怕用户刷到第二条时发现不是那么有趣,转头就要走人。还不如多展示几条,看能不能把人留久一点?这个方案我是可以理解啦,但是改完后浏览页跟问题详情页好像太相似了一点?P.S.这里说的「详情页」是指点击问题标题进入的页面。乍一看去,好像就是一个头像大、一个头像小的区别,有点分不清了。查看详情vs展开全文可能是因为改动比较大,怕用户不知道答案被折叠了,所以得加一个查看详情的入口。但是有的入口是「查看详情」,有的又是「展开全文」:这个不统一真是让人有点错乱……估计是隐藏的内容不多就原地展开,隐藏的内容很多就跳转查看吧🤦♀️评论外露这里我觉得比较有趣的设计是,会把点赞比较多的一条评论展示出来:很多人看到感兴趣的内容,都会想翻翻评论区,可以说评论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这个设计是很不错的,我喜欢~返回变成关闭点击「查看详情」后的页面,左上角不再是返回图标,而成了关闭图标:这个设计我估计是为了逻辑正确,因为——从这个页面滑到底后,不是跳到下一页,而是关闭本页面,回到之前的列表!注意,最后一个让页面关闭的操作是下滑!所以,这里有两点奇怪的地方:一是通常左上角返回右上角关闭,而这个却反其道而行。二是滑倒最后也没自动关闭,违反直觉。放弃作者信息吸顶之前答案页顶部有作者信息,往下滑时一直吸顶,往上滑时,又会替换成问题信息。现在这个作者信息不再吸顶了,但往上滑时还是可以看到问题信息:可见,知乎已经脱离问答交流平台,成为了一个资讯平台。三个圆圈去掉吸顶栏后,操作图标没地方放,就只能搞几个圆圈了。这里比较奇怪的点是,右下方的「下一个」图标圆圈跟其它2个不一样,作为设计师看着强迫症要犯了。你觉得这个改版怎么样?我个人对大方向是认可的,包括快速浏览和评论外露。但是很多细节问题,还是没有很好解决,例如下滑关闭页面以及浏览页和详情页过于相似的问题。不论如何,知乎设计团队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我是要给赞的,总比一成不变地套模板有趣多了。作品集梳理课程刚刚结束,课程回顾新鲜出炉:加入学习社,参加更多UX相关课程和学习活动吧~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华为这个多窗交互把我整不会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使用华为手机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关闭app了。从屏幕下方往下往上滑时,经常成了这个这个效果:这个小窗口怎么来的先不管,那这个小窗口要怎么关闭?点一下,小窗口变大了,终于看到了4个操作区域:想了一会,终于点右上角关闭了:这还算好的,有时关闭app时还会变成这样:仔细看看底下有一行小字,一开始时没看清,后来才知道是:“点击桌面应用即可形成分屏”。但我不需要分屏呀?于是把露出的那一小块屏幕划走了。P.S.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面试题|为什么抖音是上下滑,探探是左右滑

这是一道PM面试题,挺有趣,聊一聊。探探是一款基于lbs的陌生交友平台,向左滑喜欢,向右滑无感。寻找与你相近的缘分,遇见双向奔赴的爱情。像极了几米《向左走,向右走》里的故事:他和她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幢公寓楼里。每次出门,习惯的她向左走,他向右走。永不碰头。他们走过同一条街道,喂过同一只流浪猫,抱过同一个孩子,在同一场大雨奔回家,听同样的广播,同样的寂寞。但是有一天他们竟然相遇了,在公园的喷水池前,有如多年失散的恋人。左滑,右滑,永不相逢。右滑,右滑,相识相知。多么浪漫的手势计!!!面试官:⊙﹏⊙|||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大环境艰难,有时必须狠逼自己一把

不知不觉体验设计学习社,已经创立2年多了。头一年多其实都在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但这半年来,经历了一个我都没想到的转折。为了那个转折,我真的是狠狠逼了自己一把,现在看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勇气。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段心路历程。1.刚开始,创立学习社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提供一个真正的体验设计学习平台,让更多人能地学习和参与这个行业。体验设计的门槛其实是相对较高,视觉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而体验设计师中科班出身占比较高,可见这个职业是有一定门槛的。虽然我自己也是科班出身,而且是交互留学,但我并不认为科班教育与职业需求能直接对接上。所以,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能够提供一个体验设计的轻量学习平台,直接对接职业需求,那岂不是很棒?于是我在学习社里,主要办训练营和读书打卡,因为我当时认为这是大家最欠缺的。我也有想过,要不要像大部分“知识付费社群”那样,每天发一些碎片知识。后来仔细想想,现在我们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缺的不是资讯,而是真正有价值和体系化的知识。哪些碎片化的知识,如果要每天发,那么真的难保质量,也无法体系化。这种零散、低价值的知识,我自己都不想看,也不鼓励别人浪费时间在这个上面,于是就放弃了。2.理想是很美好,但现实问题随即而来。每次为期3周训练营,为了确保大家能学会并完成项目,我不但要每周提供课程,而且必须为组员排时间表,几乎每天催促进度,不断纠正作业中的重大问题,精力消耗很大。所以我当时一年只提供3次训练营,加上几次读书打卡,时间留白比较多。关键是,即便好不容易确保训练营的完成,但我通过访谈发现:组长觉得任务太难,而因为分配问题,组员反而觉得太简单……总的来说的就是:有时太忙有时太闲、有的太难有的太简单。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一定要改变。3.其实最直接的改变策略,有两个:有时太忙有时太闲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苹果的丝滑体验,竟藏在不起眼的细节中

的设计师们连动画的收起角度也有考虑,充分思考了「收起」这个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注意上方图片中手势分别采用往右上和左上滑动,因为惯性原因灵动岛的回弹角度也被设计的有差异。#02合并与分裂App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体验设计师抢了产品经理的饭碗?

我最近在直播时,发现总有人不理解什么是体验设计,我解释说:“UI/视觉设计主要让产品好看,而体验设计主要让产品好用。”于是就有人问:“体验设计师是不是在跟产品经理抢饭碗?”看到这一句话,我第一反应是很震惊的。因为我在大厂里时,很少见到对用户体验特别上心的产品经理,基本心念念的都是业务指标。但仔细想想,又可以理解了。毕竟小公司岗位没那么细分,产品经理直接搭配UI的情况下,确实可能出现体验主要靠产品经理的情况。话说回来,既然各种情况都存在,那么用户体验主要究竟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负责?从专业上考虑国内外的高校,几乎没有产品经理专业,硬要找,应该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结合体。然而,交互/体验是很多高校都有的专业,例如我自己就是英国约克大学人机交互专业毕业的。而交互/体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干什么了呢?根据我周围的不完全统计,基本上做设计是主流,其次是用研。也就是说,如果设计师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用户体验由设计师负责再正常不过了。但是业内大部分设计师并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所以我们不能只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岗位划分的问题其实岗位怎么划分,叫什么名字,全都是由每个公司的领导和HR自己定的,不需要找谁审批。也就是说,岗位划分没有标准,只有共识。大公司因为有足够的财力,养得起每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所以岗位会划分得比较细。所以很多大中型公司会有交互或体验设计岗位专门负责用户体验这一块。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和UI就可以把用户体验抛开,一个更偏业务,另一个更偏视觉了。而小公司没那么多财力,只能用较少的人才覆盖所有的工作内容。所以小公司很少有交互/体验设计岗,即便愿意招也很难招到,这种人基本都是中大厂培养出来的,他们也未必愿意去小公司。所以对小公司而言,UI搭配产品经理是最常见的,这个时候,用户体验由谁负责就不那么明确了。但很多UI从没想过用户体验的事情,但极少有产品经理不考虑用户体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深挖。工作量问题一个忙不过来的设计师和忙不过来的产品经理凑到一起,最后十有八九是产品经理负责用户体验。因为设计师忙起来,可能连图都画不完,哪有时间想其它的?产品经理哪怕再忙也都要思考产品架构,顺便画画草图,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用户体验的想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小公司都是产品经理负责用户体验——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设计师能把图画好就不错了,没时间想其它的。by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从用户画像到设计策略,京东设计师原来这样做B端

相较于C端产品来说,企业级B端产品具有行业壁垒高、业务复杂、服务角色多等特点,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在长期的项目实践中我们发现,好用的B端产品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上手,不需要用户花太多精力学习;二是操作便捷,用户能够轻松地完成操作,用完即走。因此,从降低认知负担、提高操作便捷性入手提升产品体验是一个适合的切入点。本文将结合产研协作工具:京东行云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一时兴起,我帮这款按摩平台改了首页

最近发现我们小区电梯里有一个上门按摩的广告,感觉挺新颖,就扫码看了一下。没想到我的职业病犯起来,对按摩不感兴趣,反倒是对他们的页面设计研究起来。你们也一起来看看,这个页面设计得怎么样?其实这么简单的一个首页,一般人乍眼一看也还可以了。可谁叫我是比较挑剔的设计师呢?还是看出不少优化空间。操作不符合用户心理刚看到这么多按摩类型,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要查看详情。因为我不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是否和我的理解一致。但这些卡片上的按钮都是“选择技师”,好像不能查看详情?后来才发现,原来点击卡片和点击按钮不是一个操作,点击卡片就是查看详情!这谁能预料到?我觉得更合理的做法,是将两个操作合并:这就好比电商的商品卡片也很少直接外露下单按钮,因为很少人会不仔细看就直接下单。太多无效信息首先,“项目列表”这种标题,几乎不应该出现在C端产品的首页,简直是浪费空间。然后右边的APP下载和网址提示也是有点莫名其妙……一般人都会先在当前端使用过后,才考虑尝试其它端吧?把使用人数写上去,不论真假,都是一个获取信任的好办法。可问题是,这些字数太长了,根本一眼看不懂是多少位,还不如写成多少千多少万,更加容易理解还节省地方。上门服务不确定时间地点这个产品主打上门服务,但首页没有看到跟地点和等待时间有关的信息,难免让人觉得不可信。我把标题那一行换成定位,并在旁边写上预计上门时间后,是不是清晰多了?高亮色乱飞其实这几年来,“褪色”是UI设计的趋势,不论国内外都经历过这个步骤:具体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感兴趣的可以看我这篇文章:猛然发现,主流app都在褪色P.S.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手把手教你如何用midjourney生成3D科技图标

最近由于chatgpt的爆火,在设计圈AIGC也热了起来,于是看到很多大神分享midjourney做的海报、插画、头像等,我就在想这玩儿对于我们B端设计师来说,能干啥!他能生成抽象的数据图、微软风、玻璃质感、金属暗黑风吗,能为我们释放生产力吗?于是我找啊,发现一些博主竟然都做了付费课程,价格还不低,我是支持知识付费的,但这不就是一个工具嘛,他们只是多比你研究一会儿而已,我觉得咱们还是没必要去当这个韭菜。下面是我生成的图,是不是质感都还不错,对于B端设计来说,一两个月偶尔做一个海报,做一点插画图的是不是拿来就可以用。
2023年3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做设计7年,今年无情被辞:想给所有设计师提个醒!

昨天在群里,看到有人在问:“做设计7年,结果还是被裁了设计真的越老越不值钱了吗?”他们讨论的话题很是扎心,却也真实。有位群友说起他上个月找工作的经历,面试官的话一遍又一遍地暴击他:“我们还是更希望接纳更多的新鲜血液,现在很多实习生也有工作经验,性价比更高。你的8年、10年工作经历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价值呢?”换句话说就是,你年龄大了身体熬不了,相比便宜的新人也并没有突出的优势,公司觉得费钱。这就是行业现状。如果你不想未来几年里陷入到这样的困境,我建议你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准备:提升自己的管理综合能力,而不是每天埋头做设计,将一年经验用十年!否则时间一长,你和别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01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领导居然相信那个傻X同事?

我相信上过班的,都多少有过类似的经验:办公室里有一个能力不行却特能来事的同事,也不知耍了什么手段,领导什么事都挺ta的。甚至有些没有精钢钻却非要揽瓷器活,最后还得自己帮忙收拾烂摊子……仔细想想,他们究竟有什么魔力?其实无非是获取到了上级的信任。在一个团队里,有两种努力方式:第一种是在有信任的基础上努力,大家都期待你能做好,资源都提供给你,需要支持尽管开口……第二种是在无信任的的基础上努力,没人期待你能做好,什么资源都不提供,有问题自己解决……你想选择哪种?显然是个人都希望是第一种,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只有第二种选择,因为信任要建立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新型职业,很多人甚至从没听过,更不要说信任了。如何获取初始信任?其实,我们每个人被招聘进来,都是因为获取到了一定初始信任的,否则人家凭什么敢跟你签合同?想要获取更高的新信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个更高等级工作(工资、职级)。对方愿意付出更多代价留下你,说明对你抱有更大初始信任。这就是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但凡能在中小企业里做到管理层,就会对大厂同等薪资的执行层不感兴趣了,信任值差太远了。但这个初始信任是有限度的,需要不断维护,否则顶多支持到试用期结束。如何增加信任?只要不断完成工作,就能维护信任。想要让增加信任,那么就超预期完成工作就好了。但如果起点太低,有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呢?那些明明和自己起点一样同事,是如何快速获取信任的呢?以下时我的三点建议:1.交流汇报以我的经验,现在很多人事情做得多,交流却太少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垄断海外的Zoom,真的好用吗?

应用有热门的元宇宙地图:Zoom有实时翻译工具:Zoom有名片工具:Zoom有笔记工具:Zoom有背景音乐工具:Zoom这个应用市场品类算是很丰富了,不过,应该很多都是收费的啦。4.2.
2023年3月8日
其他

能力再强也不过是工具人,ChatGPT一样难逃信息封锁

最近刚完成竞品调研21天课程,发现大部分人的问题是,明显可以看出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做完后对整个项目可以说是毫无影响。其实不止于此,很多工作中的调研分析环节,最终都会以这样的形式收场。时间久了,大家就放弃这些环节了,工作方式又回归到了“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工具人模式。而这种工具人模式,是最容易被ChatGPT这类AI替代的。为什么会这样?方法论不过纸上谈兵而已有些所谓的“武术大师”,几乎从不实战,每天只是练套招,先直拳、再右挡、再侧拳……看着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充其量算个武术表演者。当“武术大师”与经常实战的搏击爱好者对战,谁能赢?其实就算是街上经常打架斗殴的小混混,估计都比这样的“武术大师”厉害。方法、步骤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套招”,只有在应对固定的状况时,才有用。而现实世界的状况变化完全,见招拆招才是硬道理。任何所谓模板、方法论,都是纸上谈兵,可以作为辅助学习,但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很可惜,我看很多人做调研分析就是这样,不管项目实际是什么,后面的设计流程都一个模子套出来。简直就是花拳绣腿,完全无法应对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如果“武术大师”知道对方下一招是什么,他能有办法应对吗?我认为还是多少有些希望,毕竟招数这么多,总能套上几个。关键问题是,他无法察觉对方的动作。实战经验太少,脑子里还没形成反射,速度太慢了。可见,解决问题并没有那么难,真正难的是发现问题,而且是快速发现对的问题!很多人在工作时,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人”,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旦如果领导不把任务下达清楚,就不知所措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时间困于职场底层,因为只能解决问题,无法发现问题。其实现在的AI也是如此,ChatGPT能够回答我的问题,但必须我问一句才答一句。如果我问的问题不够详细或者根本问错了呢?AI就无法给出有价值的回答了。如果我们人类也要等别人给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那就太容易被AI淘汰了。怎样才能发现对的问题?这个很难,显然不是我能够这么几句话说清楚的。而且就算我说清楚了,对你来说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不过,我可以给一些宽泛的建议。首先最基本的,是广泛接收信息,不要封闭自己。例如领导给你一个任务,当时只说了一句话:“你做个竞品调研吧。”那么你就不要以为这个任务,就只限于这8个字而已。为什么领导会在这个时候让我来做竞品调研?领导想从这个竞品调研里获得些什么?大家最关心的竞品是什么?大家最想要看到的是哪一方面的对比……这些信息,你可以直接问、旁敲侧击……或者平时经常参加会议讨论较多的话,可能心里已经有数了。把这个部分做好,你就真的不怕被ChatGPT取代了。很多职场人正在被信息封锁你问ChatGPT一个问题,它很容易给出正确但没什么实际价值的回答。例如我之前问过如何应对经济环境的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它不知道你的工作性质、行业环境、个人困境……也就无法给你特别详细有效的建议。假设ChatGPT为了弄清楚这些,而追问你的具体情况,你会回答吗?很多人不会回答,担心隐私被冒犯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这些信息量太大,说起来没完没了。也就是说我们有意无意地,也对ChatGPT进行了信息封锁。我们故意不让它知道太多关于我们的信息,但又想要它帮我们解决问题,这就有点儿矛盾了。其实我们职场人在面对领导,就好比ChatGPT面对我们,都是有信息封锁的。领导不愿意给我们主动透露太多信息,但又指望我们给他们解决问题,这里面的矛盾是一模一样的。只是,ChatGPT确实没法自主突破信息封锁,但我们人类是可以的。如何突破?在获取信任之前过分追问显然会引起反感,也就是说获取信任才是核心。ChatGPT这类已经被打上AI标签的工具,想要获取人类的信任其实会难很多,因为我们压根没把他们当同类。电影《她》里就有AI获取人类信任并与之相爱的故事,但主角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个AI能同时和很多人交往。然而在现在的世界中,应该极少人会相信ChatGPT这种AI能成为自己的私人伴侣吧?与之相比,我们作为人类,想要获取其他人类的信任,却要简单很多。关于职场信任的问题,如果本文反响不错的话,我以后也会写一篇文章来给大家分享心得。最后,下一期系统课即将开始,想要2个月蜕变成更优秀的UX/交互设计师的小伙伴,不要错过了:
2023年3月6日
其他

还是那个百度吗?年轻化设计出乎意料了

为提升百度APP年轻化的用户感知,百度APP装扮体系提供了定制APP风格能力,从而满足Z世代用户悦己主义、颜值主义、个性表达需求。2022年新建装扮中心整合各类装扮的分发入口。搭建皮肤商城、主页背景商城、头像商城、挂件商城4大装扮基建;高效扩充皮肤、挂件、个人主页封面和头像等个性化装扮资产,受到年轻用户的喜爱,佩戴装扮用户迅速增长数以百万计。0-1搭建拓装扮资产规模的经验,今日与大家分享。一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微信公众号的这些设计细节是真的厉害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公众号借鉴小红书内容形式:我对这没那么感冒,主要是因为这种样式更适合图片多文字少的情况,而我的公众号比较偏好文字,所以不怎么用得上。但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开始研究公众号文章的体验设计。这么多年来,他们的的动作虽然不是很多,但都十分谨慎。这么一研究,我就发现平平无奇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少精妙的思路。不愧是大厂的核心产品,有些地方甚至让我有些自愧不如。接下来我就拿这么看似简单的一个文章展示页面,给大家分析分析里面的门道。弱化账号信息你有没有注意到,公众号的文章点进来后,账号本身的信息展示很弱。例如下面这张图,「体验进阶」几个字很小,一眼都未必看得到。公众号与同类型的咨询产品,例如知乎、头条、小红书相比,公众号不但不展示头像,就连公众号名称也在作者名称后边。知乎头条小红书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故意弱化公众号信息,是因为点进来之前,外边的信息卡片已经非常强化公众号信息了。公众号这一点和知乎、头条、小红书的情况完全不同:知乎头条小红书虽然把账号头像展示出来了,但在大图下方,还是比公众号的展示更弱:小红书就算首屏看不清账号信息也没什么,因为往下翻时,还可以账号名和入口会置顶:公众号其它平台也都是这么做的:知乎头条小红书原创与转载再仔细看看,公众号不但弱化账号信息,甚至还将之排到作者名称后面:公众号其他平台基本上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作者=账号。知乎头条小红书这其实是因为,只有公众号把原创体系做得很好,原创文章跟作者绑定,而不是跟账号绑定,杜绝抄袭。所以刚进来时,原创标签旁边应该先放作者信息,再放账号信息,这表达了对原创的尊重:公众号如果赞赏,钱也会直接到个人账户,而不是账号上:公众号如果文章被转载,下面会有一个很大的原账号信息,比当前账号信息更重,这同样也表达了对原创的尊重。公众号我这个公众号很多涨粉其实来自这个途径。菜单里展示账号信息移动端的菜单,基本都是点了「…」后,出现这种
2023年3月2日
其他

6千多的UX设计课终于结束,天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

第一期系统课已经结束,是时候写点儿总结了。首先澄清一下,我们的系统课虽然学费6k+,但设置了最高2k的返现额,几乎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返现。其中不少同学完成所有作业和项目,相当于只交了4k+。这个价格大约是UX设计师起薪的一半不到吧,如果你觉得这个价格不值,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可能会完全改变想法。我们三个导师的背景大家是知道的,虽然比不上那些大会压轴的大佬,但在执行层算得上顶尖的层次了:老实说,我们之前也没有这么长时间,这么深度地教过体验设计,所以筹备了好几个月才敢开始。完成第一期后,我们的课程规则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并且对即将开始的第二期更有信心了。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第一期课程的心路历程。1.开课后,发现最大的难题,是学员基础不一,有的底子确实太薄弱了。很多东西我们以为已经讲清楚了,但看到学员课后写的提问和练习作业后,发现还是有很多问题。同时也庆幸我们设计了课后提问和作业环节,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大家学进去了多少。我们虽然非常仔细地通过文字方式一一回答问题和点评作业,但也还是感觉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即便我们会像下面这样把常见问题整理出来,但也感觉可能覆盖不全:Mars一开始为了弄清楚状况,跟学生交流比较多,甚至主动语音电话沟通。他弄清问题后,在我们老师群提议多增加和学员单独语音沟通的环节。1对1语音沟通效果肯定很明显,可问题是时间成本真的很高。不然你回忆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涯,可有几次能够获得老师的1对1辅导的,即便有时间也不会长。但我们做课程,早就决定要做就要做好,一定要训练出一批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怎么能知难而退?2.纠结之际,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国外读研时,毕业论文会给我们每人分配一个导师,导师会主动给我几次安排面对面辅导的时间。虽然每次只有二十分钟,老师的态度也是公事公办,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让艺术背景,从没认真写过论文的我,也以还不错的结果成功毕业。跟另两位老师说完这件事后,我们当即决定参考这个模式,给每个项目配备1名项目导师,并提供前中后三次语音辅导。因为有很多同学是选择的自己做过或在做的项目,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这完全是私人辅导。第一次项目辅导就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那名学员平时算是非常认真听课和做作业的了,但做起项目来,几乎又将那些学到的知识抛之脑后。即便我们上课期间反复强调了每个步骤的目的,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关联起来。但做出来,还是跟套模板一样🤦♀️需求分析是需求分析、竞品分析是竞品分析、用户调研是用户调研、设计目标是设计目标……每个环节都做了一堆,但最后得出的结论价值有限,而且相互之间几乎毫无关联!于是我开始从头开始慢慢讲设计思路,并追问核心问题:你这个产品和竞品相比,有什么竞争力?你的竞品分析要分析到具体设计和操作,才能对设计有直接帮助。你的核心用户不应该是那些不太需要产品的人,教育成本过高,应该直接找有中度或重度需求的人。用户调研写的结论太多了,却没几个跟设计方案直接相关。你的方案只有和改版前有明显差异的,才能算是设计亮点。……以下是部分会议记录,前面很多都忘记录了:虽然在我看来问题还是很多,但是到了后期都提升明显,这让我觉得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但是,很快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因为语音辅导无法频繁沟通,而设计又是一环套一环的,有时发现问题太晚了,又得回头重新去做很麻烦。例如有人做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好了,在社群里发,直到收不到几个问卷,才在群里问起来。于是我们又增加了一条规则。3.这个规则就是,做项目时,鼓励把自己的问题和成果发给负责该部分的老师检查。例如刚才说的问卷调查,就是我负责的。宣布这个规则后,有不少同学把自己设计的问卷发给我,结果发现全是问题!基本一个问卷十几道题,我回复的修改建议也经常十几条。问卷收不到,除了问卷本身的问题外,社群选择和邀请词都是关键影响因素。这些方面我都追问出了学员的做法,并给出了纠正。果然,很快一位只收到3个问卷的同学,第二次在同一个社群单次收到三十多份问卷!果然魔鬼藏在细节中,必须动手实践并获得反馈和纠正,才能有效学习。4.我和Jessie、Mars的不懈努力,果然得到了好的结果。最后的成长总结,学员都给出了证明评价,整体认为课程很体系化很有帮助。不但收获很大,而且很多东西可能需要以后反复回看才能完全吸收。学员给出的宝贵建议我们也收集到了,我们都会吸纳并努力改进.最后想说一句,很抱歉市面上有很多靠着老本和资本的课程让你失望了,但这个课程的投入产出比对三位老师来说,一点也不比上班划算,真是拿出了打工的力道内卷了。如果你真心希望两个月内在UX/交互这条路上打破瓶颈,如果你希望市面上良心课程多一些生存的空间,一定不要错过下一期:今天是早鸟票最后一天领取三位数的优惠券和免费试听课后台回复:系统课领取三位数的优惠券和免费试听课后台回复:系统课
2023年3月1日
其他

PC端vs移动端,设计差别大吗?

众所周知,PC和移动端是当前人机交互的主要互动设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两者已经产生了成熟的交互范式,前者主要基于键鼠交互,后者以触屏交互为主。而为了适应不同设备的交互方式差异,提供更完善的用户体验,即便是相同的功能/组件也会衍生出细节上的差异。本期将探讨这些隐藏在细微处的交互差异,从而更深入了解用户体验中设备/行为/界面的关系。五个小案例2.1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作品集竟能这样偷懒?我喜欢!

近期给系统课的学员提供项目辅导,里边很多学员的项目就是为了作品集而做的。我发现做这种类型的项目,其实偷懒的方法有很多。只要选对的捷径,完全没有必要像真实项目那样累死累活,最终效果还未必好。今天我分享几个窍门,希望能给计划梳理作品集的小伙伴一些启发。为了差异而差异对设计师来说,方案的差异性很重要。有些人不小心选了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例如听歌app这种。大厂的顶尖设计师已经把所有合理又好用的方案都玩遍了,基本是神仙打架的节奏,你能比得了吗?一定要从方案上体现出和竞品的明确差异,被当作抄袭还算好的,就怕抄也是个东施效颦的结果,把自己的问题暴露无遗。有句话叫:“真是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那么怎么做出差异呢?直接把产品定位改掉,进而功能也不同,方案自然就有差异了嘛。例如我不设计大众听歌产品,而是设计儿童听歌、或者儿童K歌产品,就更容易做出差异了。P.S.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手势操作正常态化,点击没那么重要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APP上的‘点击’现在越来越少了(除了在一些必要的操作行为/链路上),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手势交互。就拿‘返回上一页’来说:APP里传统的返回上一页,点击屏幕左上角的‘Bcak’图标,这是早期互联网里人们惯有的操作方式。但随着大屏手机的出现、逐渐追求个性化、高效率的操作等原因,使得不少人开始习惯用“抠边返回”的方式返回上一页:按住屏幕左侧边缘并拖动。无需特意将手指移动到特定的左上角位置、再点击back图标,随意在屏幕左侧边缘按住并拖拽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国外B端大厂设计系统,比国内更强吗?

淘到一个好东西,分享一下:想要学习或者练习体验/交互设计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体验设计学习社」。作品集详细点评+答疑+免费训练营&学习打卡等活动,更有各类大厂内推: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UX/交互系统课再次启航

平时写公众号时,我绞尽脑汁都在思考,怎样写出实用、易懂又有趣的文章给大家。但是我从大厂工作、项目咨询、交互留学中获取到的核心、高价值的干货,很少有机会通过这个公众号分享给大家。即便我愿意无偿分享,可真正的知识的理解门槛较高,抱着随便看看心态的路人看不进去,也未必有兴趣深入学习。更何况真正的学习,需要搭配足够的练习和辅导。而且网上不可理喻的喷子很多,让他们看不懂了,一言不合就会在评论区带节奏,这个我在昨天发的那篇文章里说过了。为了给那些真正想要设计师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我找了两位专业能力不在我之下UX/交互设计师,共同策划好几个月才推出一个系统课。从学员反馈来看,上一期效果很不错,这一期我们细化了课件,增加了更多的私人辅导,会越来越好。领取三位数的优惠券和免费试听课后台回复:系统课领取三位数的优惠券和免费试听课后台回复:系统课
2023年2月22日
其他

这个布局设计法曾前被知乎网友嘲讽,然而6年了我还在用

我2017年最早在知乎发布了一篇页面布局的文章,2年后才发到这个公众号《复杂界面的布局设计》。文章反响不错,知乎点赞两百多,收藏七百多:公众号的数据也是明显超过当时平均值的:甚至我有次路过鹅厂某部门,还看到有设计师在电脑上仔细看我那篇文章。但还是免不了知乎上有个关注我的网友在评论区带节奏:看看他的个人简介,难怪那么会钻空子,难得关注我这么多年了:不管黑子们怎么讲,现在6年过去了,我依旧经常使用这个方法,而且还对细节的思考更加到位了。所以我今天来更新优化一下这篇老文章,给有需要的人更多帮助。原理:用户看界面主要是在寻找信息不管用美团点外卖、用淘宝买东西,还是用抖音刷短视频,我们都是抱着目的在界面上寻找信息,找到后就操作,然后继续找……如此往复。所谓界面,其实就是用户和系统交换信息的媒介——想清楚这一点,后面的方法你就能理解了。大道至简,页面布局的核心目标就是一条:让用户尽快获取最想要的信息P.S.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给设计师推荐几个简单实用的数据分析法

数据时代已然到来,设计师们感受到了它对于设计岗职责和能力要求带来的变化:懂数据,不再是设计师的加分项。能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和机会点,制定可量化的设计目标,产出可评估的方案,成了设计师的必备技能。然而,在设计的车轮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并线时,设计师们像极了刚刚上路的新手司机:虽然通过了各科目的考试,拿到了驾驶证(学习了很多数据理论+案例),但在自己实操时依然是状况不断,手忙脚乱。1.无法从海量数据中发掘出有价值/问题的数据。2.发现问题后,无法快速找到适合的数据模型/理论来支持设计决策。如果你遇到过上述两个问题,这篇文章应该会帮到你:通过数据思维和底层框架,提升数据思维能力,即“数据敏感度”;而丰富的案例,将加深你对理论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全文字数5000+,内容干硬,建议收藏/分享后慢慢看~首先,我们先花2分钟思考,让大脑热热身:假设你拿到了下面这些数据(非真实数据),会如何做设计决策?心中有了确定的答案,还是一脑袋的问号呢?设计的本质是用设计手段解决特定的问题,数据思维可以帮助设计师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定位关键和解决问题,即我们熟悉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是什么_透过数据定位关键问题在上述的例子中,抽取的三个看似无关的数据,也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从页面平均展现率来看,除去底部的热门推荐,几乎是全部内容都看了;在这种情况下,问答模块的点击率显得格外高;而微聊会话平均条数也超出了正常范围。三条数据线索同时指向一个结论:用户在页面内未找到关注信息。为什么_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想要切实解决问题,这一步非常关键。而这一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片面化思考。这里我们要请出我们的老朋友_产品设计五要素,帮助我们全面地分析问题。表现层着重内容的形式,我们常见的内容形式有:文本、图像/视频、标签、卡片等;用户找不到信息,有可能是信息不够明显。框架层主要指信息框架,内容的位置不佳,内容曝光不足,也会让用户找不到信息。结构层体现在交互和流程上,如果信息需要用户进行一些操作才能够获取到,那么用户中断了操作,这些信息就得不到展现。上面说的都是我们有用户关注的内容,只是用户没有获取到。但也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没有提供对应的内容,这就是范围层的问题了。战略层一般是指产品定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信息本身。怎么办_针对原因设计解决方案有了系统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有序地推动优化: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如在线沟通数据、问答模块提问数据)结合调研问卷、访谈等用研方式进一步明确问题处于哪一层。明确之后,提供与前期问题分析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即可:表现层:强化内容形式,使之更吸睛。框架层:调整内容优先级和位置,增加曝光。结构层:将信息尽早外露,可考虑优化链路。范围层:补充用户关注的内容。战略层:调整业务模式(可结合用户研究的结论)。通过这套思路,我们轻松解决了案例中的问题。而在现实工作中,有价值的数据不会像这样打包直接给到我们,更多的是一大堆复杂的数据混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数据敏感度,掌握从沙子里面淘金子的本领。这种本领之所以难以掌握,原因就是它需要我们同时具备以下核心思维能力。设计师懂数据,主要是为体验和业务提升提供依据并进行验证。下面分享对设计师而言最有必要和价值的四个核心思维。货比较干,小脑瓜们加油!目标思维明确的目标,能够保证我们做任何事不跑偏,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工作中,我们在接到设计需求时,需要和业务明确好项目的目标和愿景,是提高点击、转化、收入?建立信任?提升满意度还是其他。如果是设计自驱的项目,我们需要保证项目内部成员和合作方都有统一清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OSM模型就可以制定出设计策略和验证方法。OSM模型提醒我们思考现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哪些事项承载这些目标;将公司目标、策略与业务流程快速耦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数据采集体系。以58到家精选业务为例,设计师就将总目标O(提升消费总额)拆解成了三个子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了对应的设计策略,以及度量方法。指标思维设计做的好坏,得有个衡量的标准,这时指标就该上场了。对应三种数据类型(用户增长数据、行为数据、业务数据),给大家推荐三个好用的模型,分别是:AARRR模型、UJM+OSM模型、公式模型。AARRRAARRR漏斗模型是客户生命周期模型,解释了实现用户增长的5个指标,分别是: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入)、Referral(自传播),因其掠夺式的增长方式也被称为海盗模型。设计要赋能业务,首先要对各个环节的常用指标了然于心:Acquisition(获客)阶段常用的指标有DNU(Daily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UX岗激增,如何快速职业转型?

这是过去三年中设计岗位的招聘需求变化:数据来源:《2022年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P.S.大厂的视觉设计,相当于我们一般所说的UI;而体验设计就是我们一般说的UX。大环境不好,薪资最高的交互岗位需求下降,这个可以理解。但没想到UX(体验设计)竟然增长如此迅速!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理解,从能力上,UX
2023年2月17日
其他

我还在打字,别急着报错呀!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才输入一个字就开始报错的文本框?看似很基础的问题,却又随处可见,我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缺乏对前端的理解造成的。因为我也是接触了几年的前端后,才对很多相关的知识猛然醒悟。尤其是和文字输入相关的,过去困扰我很久,所以今天来介绍四个对设计师有用的文本输入相关前端知识:1.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决定你升职加薪的并非设计技法,而是策略思维和信息差

小乔,曾任职于华为、阿里等知名企业。现任某大厂战略业务设计负责人(暂时不方便透露具体公司,只能悄悄透露一下,她的级别可以对比阿里的P8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百度的数据可视化设计,专业又好看

可视化图表是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在B端平台中经常遇到对统计的数据分析总结的呈现。我们设计师在设计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可视化知识,会出现设计的图表虽然美观但图表不能很好的反应数据的情况。那么,在复杂的数据关系中如何设计和选用图表,如何在好看的同时提升信息传达效率,看完这篇文章希望对你的设计过程有所帮助。//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UI/UX即将被AI取代,ChatGPT只是开始

如何应对糟糕经济形势下的裁员风险,得到了一大堆网上随处可见的“套话”,看起来是有道理,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上图来源:我让ChatGPT教我体验设计同样,对我们来说,真正有价值的稀缺信息,AI
2023年2月13日
其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百度网盘用户体验比想象中好多了

我之前一直觉得百度网盘的体验设计不够“高雅”,尤其瞧不上强制定位到首页而不是文件页,还喜欢放一大堆小众功能的做法。甚至还曾经写文吐槽过这个问题:百度网盘改版,让我很失望前段时间我们学习社的项目实战中,大家投票决定要评测网盘,所以我就按照当时的手机
2023年2月6日
其他

鹅厂的设计,果然擅长复杂问题简单化

今年全民K歌的设计团队发了一篇录唱模块改版文章:唱我想唱——全民K歌8.0录唱模块设计总结原文比较复杂,当时我没有细看,最近再次研究,发现里面有蛮多值得借鉴的思考点。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现在的互联网产品都恨不得往超级app发展,功能越做越复杂。如何在混乱中梳理出一条合理的脉络,确保用户体验的简洁,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设计师的难题。全民K歌这次改版就给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们通过四个步骤,就简化了很多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这四个步骤原文并没有明确提到,是我从方案和文章思路整理出的,分别是:⏳整合概念🧩简化布局⚖️统一样式✨效果强化接下来,我将帮大家从这四个步骤,分析一下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设计思路。⏳整合概念看到一个混乱的色板,我们的大脑因为无法理解、找不出规律,所以会觉得混乱、畏惧。可如果将颜色按照顺序整理好,我们便能一眼看出规律,一点也不觉得混乱了。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知道,可见光的颜色,都可以归类到彩虹的几种类别里,而再简化点,还能分出冷色和暖色:产品设计也是如此,不怕数量多,只怕零散缺少分类。1.创作入口整合全民K歌原本歌曲录制、视频录制、清唱和上传视频这四种创作方式都是零散割裂的。从使用频率和用户习惯考虑,将歌曲录制单独拎出,将其它三种方式整合成自由创作,外层入口就从四个简化成了两个,对大部分用户来说更好理解了。2.
2023年2月3日
其他

【官宣】网易将招50人,提供专业影视后期培训,费用全免!

有手就能学扫码0元报名网易官方|全程有保障
2023年2月2日
其他

设计师为什么会离职?

我在Medium上看到老外写的一篇关于设计师离职情况的调研分析,觉得还蛮有兴趣的,所以就想翻译并分享给大家看看,我认为是可以作为我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风向标的,希望对你思考未来职业规划有所启发。你最近一次离职是因为什么?这是我最近对设计师进行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我的调查中共收到了156份问卷,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产品设计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接着看看详细的调研数据吧。在这份调研中,有53%的产品设计师和用户体验(UX)设计师,17%的平面设计师,9%的网页设计师,6%的UI和视觉设计师,4%的设计管理。我能接受一些比较让人惊讶的数字,但真的没想到有如此多的产品设计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在过去几年中,产品设计师这个头衔似乎越来越受欢迎,所以看到这个最大的细分群体实际上还蛮有意思的。下次我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会把两者分开。关于这项研究的一个简短说明,受访者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你最近离职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哪种设计师?你离职时的工龄是多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知道设计师辞职通常有多种原因。但我决定设计这样的调查,因为我想了解最关键的原因。设计师的类型UI和视觉设计师貌似在衰退,只占到了6%。我记得这个title在过去一些年非常流行。我认为这两条信息:“产品设计师”title的增加,以及UI和视觉设计师的减少,可能表明UX设计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UX设计师需要具备的技能范围正在扩大,不仅仅是提出可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他们也需要同时具备视觉设计师和UI设计师的技能。我也注意到这一点,特别是对于产品设计师,他们越来越以业务为中心。所以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解决用户的痛点,也同样需要帮助公司解决业务上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我们要如何使它可用”的问题,它更多的是“我们怎么做才能确保对用户来说可用,且做好这个功能后能够提升收入?“
2023年2月1日
其他

让你做竞品分析,不是为了学习竞品!

最近我给UX/交互系统课学员辅导项目时,发现不少设计师哪怕把竞品分析学完,也认真做了作业,却还是分析不出有价值的结论。最后变成了:功能:竞品一有AB功能,竞品二有AC功能,竞品三有BC功能,所以我的产品就应该有ABC功能。风格:大部分竞品都是蓝色极简风格,我的产品也用这种风格。回想一下发现我以往看的作品集里,UX新手做竞品分析十有八九都是这样的。这能叫竞品分析?这是竞品抄写吧?我真的要狠狠强调一下,真不是把竞品的优点集合起来就能算是竞品分析的结论了!按这个思路,哪怕是分析得再详细,结果也全完蛋了。思路错在哪?为什么不对?我打个比喻,坐你右边的小红成绩好但不喜欢说话,坐你左边的小明很幽默但成绩很糟糕。你把他们当竞品分析一下,发现自己只要既幽默又成绩好,就能比他们更受欢迎。这个还需要你分析!?谁不想要样样出彩,可现实一点,你做得到吗?尽管你爸妈经常叫你向小红学读书,向小明学说话。可你跟着他们后面学,就能超越他们吗?真正的竞品分析是什么?看看自己有什么优势是别人没有的,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给别人提供更大的价值。打个比方:我家里有很多漫画书,拿过来给同学看,我就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比小红和小明更受欢迎的人。虽然这只是短期策略,但确实是能够让我超越「竞争者」的有效策略。这个思路跟之前相比哪里不同?之前只分析了别人,没有分析自己,所以最后给自己定了一个根本不现实的目标。后面既分析别人又分析自己,但重点还是在自己这里,最终找到合理的方向,因为其实分析别人的目的是为了看清自己。要有竞争思维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基本上是存量市场了。什么是存量市场?池子里鱼的数量只有那么多,别人把鱼圈走了,给你省下的就少了。怎么去获取更多的鱼?只能靠抢的!你的增长就是他们的损失,他们稳定就代表你无法增长。别忘了「竞品分析」的「竞」字,代表的就是「竞争」。你分析的那些产品,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首先应该是你的竞争对手。但很可惜,很多人做竞品分析的时候压根儿没有这个意识。说到竞争,可能有些人就要退缩了——面对大厂,小团队如何竞得过?能抄出来就算不错啦。可你的产品如果只是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腾讯发布人才白皮书,六成年薪10-30万

以下文章图片数据已经获得腾讯CDC授权使用观点非官方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好,我是设计师竹子。这几天腾讯官方发布了一篇关于设计师的调研报告《2022年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互联网新兴人才这个名词估计很多人并不熟悉,主要指泛互联网设计领域的相关从业设计师。包括但不限于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品牌设计、游戏设计、用户研究、服务设计、UI设计、全栈/全链路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多个岗位。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流浪地球2关于AI细思极恐的细节

最近流浪地球2很火,你看了吗?国内外评分都挺高的,尤其普遍认为这是国内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所以作为科技从业者,我必然也是要去刷一波的。这个电影的特效、剧情和表现手法都很不错,很多人认为不输好莱坞。而诟病比较多的就是节奏太紧凑,脑子稍微转慢一点就跟不上了。但整体来说,流浪地球2确实属于一部不会让你失望的科幻片,除非你真的对科幻无感。⚠️
2023年1月26日
其他

相见恨晚的竞品分析3步诀窍

竞品分析可能是我和大部分设计师用得最多的调研方法了,因为没有什么门槛,而且团队都愿意“借鉴”优秀竞品。几乎我做任何项目,第一件事都是来个竞品分析,不然不敢随便下手。毕竟现在行业竞争挺激烈,很少有完全创新的产品。一个功能模块,同行可能早就积累了一年的经验,自己如果闷头从零摸索,即便是天才,也不可能在一个月超越对方。做了这么多次的竞品分析,甚至是竞品分析报告,通过周围人的反馈,我也找到一些诀窍来,今天就来分享一些。仔细筛选竞品我发现很多同学挑选竞品比较随便,周围问一问,百度搜一搜,凑够三五个就开始调研了。结果做完后才发现问题,要么是有更合适的竞品没有囊括进来,来么是选的竞品和自己的产品定位相差比较大,没有太多借鉴价值。开会的时候,一旦被别人提出以上质疑,那么这整个调研的可信度都会下降,非常不划算。我建议一开始就要仔细地筛选竞品,要确保自己知道可见范围内的所有竞品,并且有理有据地挑选出最合适的竞品。竞品好收集,大不了翻遍网络,但要怎么挑选呢?最简单的,就是根据下载量/市占率做一个排名,然后从中挑选接近产品定位的:更高级一点的玩法,画一个象限图:如果搞不清楚用什么坐标,可以用下载量/市占率和与自己产品的相似程度:第二个虽然看起来视觉更有冲击力,但是要一一确认那么多产品还是不容易,如果觉得太复杂,就用排名也成。根据我的经验,有这样的一个排名或者象限图在,能够大大提升被人对你竞品调研的信任度。哪怕你的排名和象限图有些不够精准的地方,别人也不会看得那么细,至少知道你有这份心就不错了。具体怎么做能够更加准确有效,我会在2月2日开始的这个课程里仔细讲解并提供模板:试用并截图记录每次调研一个竞品,我在收集完信息后,就会试用。而且我会把试用过程的每个步骤都截图,然后整理到PPT或者文档里,并且记录试用的感受。像是这样: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例如:方便团队查看,也让别人知道你是真的认真试用过的;第一次的试用感受是最真实的,记录的东西最有参考价值;有些没看清楚的地方,晚点可以回头仔细看;以后哪天突然想到参考竞品的某个地方,可以直接在文档里找图,比重新接方便。相反,如果不记录会怎样呢?每次都要口头跟别人说自己用过XX产品,感觉如何,讲不清楚又没有说服力。试用多了,刚开始的几个是什么感受就忘了。有些地方没仔细看清楚,后面想要确认,又得重新走一遍流程。以后哪天突然想要参考竞品的某个地方,没有图,又得登录重走一遍流程。这样对比起来,是不是差异很明显了?第一次使用时随手截图、记录一下,多花不了几分钟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那为什么要截图,而不是录屏呢?我自己对比过,发现录屏虽然记录的时候轻松点,但是中途如果被私人消息之类的打扰,或者涉及到输密码,还得把视频剪辑处理一下,更麻烦。而且视频每次看一遍都很费时间,不如文档可以快速翻阅。再有,以后需要截图的时候,还得去截视频,未必是那么好截的,不如直接从文档里复制图片。得出设计策略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做竞品调研的目的都是找到产品的定位和方向,而不是学术研究之类的。所以,竞品分析的终点,肯定得是设计策略,哪怕是像下图这样,只在底部写几句话:上图来源:从京东官方复盘偷师作品集技巧但是我发现,大部分作品集里的竞品分析,根本得不出任何设计策略,有的甚至任何结论都没有。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领导/面试官发现给几天时间做竞品分析完全是浪费时间,对工作一点帮助都没有,以后都别做了,老老实实画图吧!没错,做竞品分析应该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拖累工作效率呀。这个设计策略要怎么写呢?其实也不难,可以往一下这三个方面思考:竞品做的好又值得借鉴的地方;竞品做得不好,我们小心别栽到同样的坑里;每个竞品都有自己的用户人群,有一类人群竞品没有覆盖到,我们可以乘虚而入。尤其是最后一点,如果能找到答案,那么这个调研报告就可以升华到很高的高度了。总结一下今天说的这三个诀窍,其实也是我观察到大家做竞品分析的常见问题。说来容易做来难,你实际动手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具体做法和细节我没有办法通过一篇文章一一说明,但是可以在21天的课程讲清楚:这个课程,我们会让大家一起来做一份竞品调研报告,这样大家能得到锻炼,任务不会很重。尤其是对训练营模式的同学(非学习社成员、不退款),我会几乎每天查看作业并点评,提供个人辅导。这种单项课程我不会频繁重复做,竞品分析今年就这一次,下次要等明年,对这块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对了,如果你想要按照学习打卡模式,完成作业全额退款,只需确保自己是学习社成员即可: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虚拟项目选错方向,后面努力都白费了

最近不少同学趁年前在筹备作品集,而很多缺乏项目经验的毕业生,不知道怎么选择虚拟项目。我看了这么多份作品集,发现很多设计新人的虚拟项目容易出现的三种问题。如果你也要做虚拟项目,那么可以借这篇文章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相关问题。1.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面试5大坑人问题,别答错了

大家好,我是Mars,ZoeYZ的合伙人之一。之前听过我课程的小伙伴都知道,Mars老师是专门给干货的老师。下面是我作为多年面试官以来,整理了一些常见的面试问题,令人不满意的答案千奇百怪,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能够上手的方法,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及时避坑。1、你为什么跳槽?⚠️Mars提醒你:千万别吐槽前东家,任何一点都不行,不要把问题怪罪到之前的人或事及过去。BTW圈子很小的,如果你不想在背调的时候翻车。☑️正确答案:我之前计划在3年内成为一个资深设计师,但是在这个单位内才华没办法施展,我比较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Mars分析:陈述个人发展目标+目前遇到的瓶颈+个人不是一个扭螺丝的人2、你接下来有什么职业规划?⚠️Mars提醒你:千万别说自己先上管理层,尤其是一二面,有想法是好的,但是你来了,人家面试官基本上都是你未来的领导,你让别人坐哪里?☑️正确答案:我希望能够成为XX领域的垂直专家,这样下来我能够专心致志的深耕行业方法,避免各方面的能力都半桶水。💬Mars分析:所有企业都需要的是“专人专干”,他们不需要半桶水的人,所以要表达自己是一个垂直领域的专家。3、你平时都看什么网站?⚠️Mars提醒你:考察你平时是否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团队不要只会低头干活的人,需要能够推动团队发展的人,节约管理层的管理成本。☑️正确答案:国内的各种大平台花瓣、站酷等设计师的公众号,像一些大厂的设计公众号,包括我也加了很多星球,一些社群的线下分享活动,我都会去参加。在这种过程中,我也会反思自己的能力的短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结合自己的项目总结属于自己的方法论,方便后续在团队内分享,提高在项目中的团队协作效率。💬Mars分析:客观的表述一些常见的平台+自己的反思+沉淀出的方法能够赋能团队,而不是看完之后就算了4、你之前的工作中你都遇到了什么困难?⚠️Mars提醒你:考察过去的工作中,这个人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这个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和企业文化匹配。☑️正确答案:在过去的工作中,比如在这个项目中(这个项目最好是你作品集里的东西),我遇到了XX困难……后来我是通过请教老同事,以及我自己搜索了业内一些相同的产品,他们的解决方法,参考了竞品。也重新整理了三个方案,一个是老同事的解决方案,一个是个人的解决方案,一个是竞品的解决方法,给到我们的领导和产品经理去选择,同时也给出了个人的推荐建议。💬Mars分析:在这过程中,不要去编故事!尽量贴着你自己的真实故事去讲!这个点看中的是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懂的请教老同事(搞好团队关系),懂得参考竞品(你的拓展思路),自己输出一个解决方法(懂得总结沉淀方法论),突出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5、你感觉自己有什么缺点?⚠️Mars提醒你:考察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他是否能接受,管理层判断这个人是否能够成为自己的心腹。☑️正确答案:我感觉我的缺点就是专业能力有待加强,有的时候,一些新的业务我不熟悉不了解,我感觉自己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并给予最优解。💬Mars分析:不要说自己没有缺点,可以正常说缺点,也可以说自己的专业需要加强,切忌自满自足,这样的人管不住,领导都喜欢可塑之才。我是Mars,一个设计有十余年的资深职场老油条,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评论区留下你的问题,我们下周的直播间再见: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本公众号全年最值得一看的文章

2022年写了一百篇左右的原创文章,趁过年之前回顾一下,大家也可以捡一捡自己错过的推文:高阅读你发现没,确定按钮正慢慢消失一个拖拽,就暴露了国内外大厂的差距大厂APP正默默撤下bannerFigma要制裁中国企业了?我笑了…最近面试pass掉了几个大厂员工…猛然发现,主流app都在褪色数字人民币APP设计太好了,出道即巅峰阿里旗下Teambition官网设计令人费解京东狗变成马了?大厂被裁,心态崩了Zoom这个新功能,求腾讯会议借鉴一下!被我吐槽后,Teambition真把官网改了!高分享B端视觉降噪,别被设计规范框住了作品集展示的是设计能力,不是设计流程B端产品一级导航为什么大多在左侧?字节B端设计规范ArcoDesign和AntDesign有何不同?高关注大厂B端登录页,让我打开新思路了苹果出了个图表设计官方教程,还不错飞书的体验设计,真是把在线文档玩透了iPad这个设计,确认苹果依旧在引领行业短视频新的一年我会继续努力更文,跟大家一起看懂用户体验!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文案设计还能这样?不愧B端国际大厂

Correction)的问题,规避了一些可能对特定人群产生有冒犯的用语。里面明确规避了对文化地区、种族、弱势人群、性别、性别取向、年龄、贫困的歧视和粗俗用语,每种类型都给出了不少案例。例如不能用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国内外电商的谜之差异,终于想通了

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我经历过国内零售电商产品,后又从进口转战出口。用户群从国内用户变成欧美用户,一开始固执地保留着很多“中式”设计方式,导致我屡屡碰壁。其实中西方电商网站在体验设计上有很多显著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值得讨论的。下面从几个区别点展开讨论,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思考。新页面打开方式不同中西差异国内电商网站:点击后直接在新标签中打开页面,尤其是打开详情页(Product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淘宝在网页端摆烂,给了京东发力机会

最近突然想起要买一个东西,刚好手就放在键盘上,刚好手机又有点远,我就用浏览器打开了淘宝。当我在搜索结果页点击商品时,突然被告知要登录:着急想要了解商品的我……没有登录而是新开标签页进入了京东。找到想要的商品后,我登录下单了。事后我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淘宝的网页处处显得「敷衍」。反衬之下,京东显得专业多了。这就让我有点惊奇了。2021年阿里巴巴旗下以淘宝为代表的淘系零售电商占据过半市场份额(52%),是京东(20%)的两倍不止。在使用手机端网购时,我也是向来更喜欢淘宝而不是京东的。而且在互联网从业人员眼中,阿里属于一线大厂,京东一般认为是二线大厂,前者更能吸引顶尖人才。为啥淘宝的网页端还明显不如京东呢?如果只是稍逊一点也就算了,关键淘宝网页端有很多迷惑的设计点。我们就以首页为例分析一下:大片无效模块首先,现在应该没那么多人有耐心愿意先登录再使用吧,登录模块占用那么大的位置挺没必要的。而且还没登录,就展示那么大的宝贝收藏、买过的店、收藏的店……感觉没啥意义。然后
2023年1月9日
其他

破解了,苹果的卡片效果原来是这样的

卡片虽然很好用,但不是全部页面都适合,你
2023年1月6日
其他

UI达不到及格线,就别转UX了

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个还没实习的学生,跑过来问我报什么班可以让他们快速找到实习,甚至直接找到正式工作。我让他们把作品发过来一看,画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最基本的字体大小都乱七八糟,更不用说毫无基本概念地直接用在照片上写字、用设计工具默认阴影样式了……我在外网找了一个类似的案例,这个已经不算最烂的了,因为至少很多组件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凡是正儿八经临摹过几个UI,都不至于这样。虽然图画得烂,但是设计流程却一个不少,上来就各种报告数据,扯一堆宏观趋势。然后就是看似正儿八经的用户画像、旅程地图之类的……当然大多是自己编出来的内容。我一般直接就说了:“你这绘图基础太弱,先去照着大厂产品临摹几十上百张再说,然后把各大设计规范都熟读一遍。等基本的设计技巧到位了,至少还能找个美工工作。”有些一听这话就不高兴了,说自己要做更高级的UX、交互、用研这些,对低端美工和UI工作没兴趣。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只能叹息,现在误人子弟的高校教育太多了,害人不浅。这相当于什么?走路都不稳的小娃娃,就在教人家唱、跳、rap,还灌输“走路”是低端技艺,不学也罢的概念。设计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找工作时不碰个灰头土脸就有鬼了。UI都画不好的设计师,没必要谈其他这里说的画好,不是说要到让人惊艳的大师水平,好歹简洁风格信手拈来,尺寸布局符合常理和规范。就比如画个卡片阴影,默认样式不好看:上图来源:阴影怎么画才不脏?知道怎么改能顺眼一些:上图来源:阴影怎么画才不脏?最差最差,让人觉得,给你依葫芦画瓢的设计需求,能画出能用的东西,不至于还要再找老师傅帮你收尾不是?除非你就是做交互,有别人专门负责UI。但是仔细想想,基本上只有中大型公司才有交互岗位,而大公司的任何岗位竞争都不低,如果你交互稿画得歪七扭八,也竞争不过别人吧?而且据我所知大厂交互的UI能力完全不输一般公司的UX甚至UI的,就是这么卷。UX做不了,交互也竞争不过,那做用研呢?用研的岗位就更少了,基本只有大厂和外企招,学历卡得更死,研究生都只能算标配,还得要是专业对口+名校。先做好执行,再谈其它我之前招过几个实习生,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是同学都找UI工作,但是自己觉得UX天花板更高,想学UX。后来才1个礼拜我就把他劝退了,因为我给他模板和内容,让他照着做,都做得乱七八糟,好好的模板都改得惨不忍睹。给他做一个月,怕是都比不上我自己做半天,这招过来不是给我增加工作量的吗?很多同学面临的就是这个处境,真不怪别人不给你机会。在国内这个就业环境,只要岗位里带着“设计”两个字,基本功是绕不开的,找工作都是从底层执行做起,世界顶尖名校毕业也一样。任何公司,设计新人都要从简单、重复的小事做起,做好了才会慢慢把重要工作给你,除非你是老板亲戚,否则根本没有捷径。别以为不用动手,每天扯些概念就能得到高薪工作了。如果连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还一心想要挑大梁,那么找不到工作才是正常的。基本功靠练,没有捷径有些同学可能是上课上习惯了,以为什么都不做,光听课就能把能力提升上去,大不了再加个1v1辅导。抱着这种想法来找我的,一概被我劝退了。学任何东西,大部分时间靠练,小部分时间才需要老师点拨。当然,这小部分时间的点拨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再重要,自己不练也没用。如果你觉得自己之前学习主要靠听课还挺不错,那只能说你是没见过厉害的人,所以自以为还不错。尤其是画图这种基本功,很多人的练习量根本还没到需要老师的程度。有些同学可能想通过老师加快提升速度,但如果基础太薄弱,可能你需要的不是一个教你的老师,而是每天催你做练习的助教。UX课程,不建议基础太薄弱的人参加我的公众号和学习社,定位虽然都是UX,但这并不是说你连UI都画不好,光学UX就有用了。而是如果你只会UI无法有更高的职业发展,那么可以考虑通过UX来突破瓶颈,争取更高价值的。我的体验设计学习社每个月都有课程活动,如果坚持完成作业,可以免费学到很多东西。参加的同学,从学生到工作十年的设计师都有每次遇到基本功太薄弱的学生,我都会很担忧,因为图都画不好,学那些更高级的UX方法理论根本是浪费时间。但我还是不怎么做纯粹的UI培训,因为我觉得现在的UI培训太多了,而好的UX资源才是稀缺的。而且UI这个东西,大部分人更需要的是练而不是学;而UX这个东西,很难靠自己闷头练会,更需要学习指导。所以,今晚的设计技巧训练营,可能是我极少会做的纯UI课程了,希望想做好UX或交互的设计师,都千万别卡在UI技能上了:这个课程囊括在学习社的每月学习活动中,学习社成员可以按照学习打卡方式参加,完成后退款:
2023年1月5日
其他

给所有想辞职的设计师一个大胆的建议!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他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好像越来越少看到30岁的设计师了。”似乎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工作几年后就感觉特别没劲、想辞职却找不到出路,开始陷入迷茫和危机。
2023年1月4日
其他

用了Figma后,回到Sketch不习惯了

的图片,都是可以随意拉伸的,甚至可以设置圆角,因为图片始终居中对齐。所以可以经常偷懒,把图片拖进来后,拉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把圆角拉到最大就做成头像了。如果还要微调,也通常不会用蒙版,而是
202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