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程丽雯、王晶晶:烟雾灰烬中的每张面孔都可以更清晰 | 谷雨奖

周生 谷雨计划 2019-07-10


图 | 东方IC

四川凉山木里县森林火灾新闻会现场


将突发事件用“非虚构”的方式呈现,对写作者是综合能力的考验。《木里的风,带走了凉山消防四中队三班》通过聚焦消防队的一个班在“日常”与“无常”中的表现,让我们不仅了解了火灾,而且在情绪的“反差”中被触动。

——卫毅评谷雨奖四月非虚构作品奖

 

撰文 | 周生

编辑 | 迦沐梓

出品丨

 

3月31日,四川木里发生森林火灾,共造成31人死亡,其中27名是四川凉山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西昌大队四中队三班伤亡最为严重,上山的五名队员全部遇难。

 

由程丽雯撰文、王晶晶编辑的《木里的风,带走了凉山消防四中队三班》以火、雪、风、雨四个元素串联出事件经过及沉在事件之下的消防战士们的日常,诠释出事件背后颇具宿命意义的人生抉择。


谷雨:可以谈谈从确定选题到跟进的过程吗?

 

程丽雯:3月30日晚上出现失联的消息,31日到4月1日,找到遗体的信息又陆续传出来。之前我们有同事写过那里的消防员,当时我们非常担心他的安危。我们确定选题、搜集资料用了一些时间,所以我比很多媒体晚一天飞到西昌。

 

我们在遇难者名单里发现有一个班牺牲的人数最多,班长副班长都遇难了。部队的兄弟情是比较深的,这么多人的牺牲对于幸存者来说一定是很大的打击,他们此前有过怎样的交集,平时训练和打火什么样,他们在这次事故里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们初步确定写一个班的故事。

 

谷雨:采访幸存者之前大家都做了哪些准备,会不会有意避开某些问题?

 

王晶晶:出发前,实习生检索了牺牲通讯员代晋恺发表过的文章,里面有这些消防员的生活片段,比如连续三天灭火后当地群众养的土狗轻轻舔着疲惫战士的脸,春节巡防、扑火中的危险等等,让我们提前对这些消防员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代晋恺文章里提到的四个消防员都牺牲了。

 

另外我们还在国图网站里下载了几篇关于森林火灾扑救的论文,对木里的概况有了基础认知。

 

出发前我们就拿到了所有家属的电话截图,但是没有打。当时已经陆续有一些简短的家属采访,我们的判断是,消防员大部分时间是在支队里,从家属这里获得的信息会比较有限。而且我们之前有过合作的一个凉山消防支队的通讯员也在朋友圈里说:那些从昨晚一直给家属打电话的陌生人,恳求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考虑到这些,我们就暂时放弃了对家属的采访。

 

谷雨:作为一个突发性的报道,而且是相对沉重的选题,需要记者去突破和应变,你在采访中是怎样突破的?

 

程丽雯:我到了消防大队,就被拦在了门口,此时正好一个遇难消防员的姑姑突然坐在阶梯上大哭,一个脸上、身上全被烟火熏过的消防员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紧紧握住她的手,低着头,眼眶红红的。看到这一幕,我也受不了,眼泪不自觉地掉下来。对接我的通讯员对我的印象有所改观,觉得我是有血有肉的,不单单是为了完成一个采访任务。

 

在逐渐建构起故事的过程中,很多人提供了线索,比如去吊唁的老兵们都谈起了孔祥磊班长,说起他对新兵的关照和宽容等。那天下午很多媒体记者都在,通讯员带着大家参观消防员训练场所,这种概括式的讲解和我的采访主题不是很契合,所以我找了个借口离开,去宿舍单独采访了幸存者朗志高。

 

幸存者赵茂义是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他是十人小队里最后一个生还者。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说,“记者老师,我已经回忆过很多遍了,但会尽量配合你的。”其实我比较心疼他,重复那个过程肯定很痛苦,所以一开始我和他聊了一些与火灾无关的话题,聊了他在队里的生活,一群大男孩怎么打闹,以此淡化他的痛感。等他比较轻松的时候,我再插入关于此次事故的一些问题,他的状态就比较松弛了,而且说得也更细致。

 

谷雨:火、雪、风、雨四个元素是怎样逐渐成形的?

 

程丽雯:当时媒体报道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就是转场时风的突然转向。出发前编辑让我留意一下那边的风是什么感觉,消防员和风怎么打交道,他们之前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对风的感受会不会比我们常人更敏感。带着这些问题去聊,你会发现对风的观察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打火日常——一个老排长说,风是他们潜在的敌人;赵茂亦说,把一场火打下来,看到自己守护的森林,蓝天、白云,还有微风吹来,特别舒服。

 

“雪”是幸存者朗志高第一次和我聊时提到的,他在事故第二天发现遇难者遗体的时候,天上突然飘起了雪,这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那个情景当中。

 

“雨”是那天我跟着老兵去殡仪馆,街道两边的树木还没发芽,挂着白色的大绒花。许多人特意请假过来,拿着花圈站在路边。此时天上突然下起了雨,一点点把路面打湿,市民就在雨中来来往往。西昌原本很少雨,当时的氛围再结合这个雨,就比较打动我。

 

2019年4月5日,四川西昌,清明节

普通民众自发祭奠消防英雄


谷雨:当写作中预先设定了主题与写作框架,采访时有可能会顺着某个方向做引导性的提问,这种引导有时是比较主观的,这个会妨碍文章的客观性吗?

 

王晶晶:我们会有一个大概的主题,但是在写的过程中这个主题会不断调整,不一定要跟着它走,或者说为了验证我们的框架是否成立。最开始定的主题与框架可能就是一个拐棍,帮助你找到最适合的故事。

 

这次采访我们定的唯一的主题就是这个班发生的故事,可能读者后来更有共鸣的地方在火、雪、风、雨四个意象,而这个是超越了我们之前设想的。

 

程丽雯: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我对“火”“雨”“风”“雪”比较有感觉,希望能通过这四个意象把结构搭起来。我没有刻意去强化,而是不同的人多次提到了这几个点,更加深了我的体验。

 

谷雨:写稿子时编辑和记者的配合也很重要,采访中,编辑有提出什么意见吗?

 

程丽雯:我采访完会跟晶晶老师沟通,她会跟我讲哪些地方是能触动她的,帮我更好地理解素材,也对之后的采访方向做一些把握。因为当我整个人陷在采访当中,有时会看不清一些东西。

 

图 | 程雪力

四川凉山木里森林中扑灭大火的消防员


谷雨:发稿以后收到的反馈是怎样的?

 

王晶晶:外部反馈好的比较多,比如有媒体老师评价“让在灰烬中的面孔清晰了一些”。每篇文章能抵达的地方都不一样,至少我们让大家不仅仅看到一个牺牲数字、一个符号化的士兵和森林,而是生活在那里的一群年轻人。

 

但后来我们内部评稿的时候都认为,这篇文章问题意识欠缺了一点。其实我们也想体现一些质疑,比如写到“他们并不知道,火势一开始被判定为较大级别,山高谷深,地势复杂,风力达到5-6级”“改制后大火小火都要上”,就是故意留的蛛丝马迹、可以让大家继续思考的地方。但是这样地方太少了,如果能带有一些问题意识去采访的话更好。

 

比如,这场扑救谁负责指挥、组织,接到命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让侦察队下山去查看烟点的,从山上向山下迎火,之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况,配备了几台无人机,使用情况如何,之前的训练是怎样的,打火的装备有没有问题,一些带路的老乡是否接受过培训等等。

 

谷雨:现在回头看这个稿子,还有哪些想要完善的?

 

王晶晶:如果后方能有一位记者配合前方,比如将前方采访到的一些内容向专业研究人员询问,同时反馈给前方,可能会形成更有效更专业的互动。而且我们的出发时间的确晚了一点,4月3日到达,4月7日发稿,比较紧张,如果时间安排得更合理一些,文字也能更成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