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9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啊武汉,我想要的不只是八折房

看客 看客inSight 2018-07-18
 

那些我不能留在武汉的理由。



炎炎夏日,当东湖栈桥上站满了裹着学士袍拍照的大学生,这也意味着,武汉再次迎来了它的毕业季。


除了樱花、热干面和油焖大虾,这座城市还盛产大学生。每逢六七月,数十万名毕业生如同潮水般散去,将青春挥洒在北上广深  —— 直到去年,武汉再也忍不住,喊出“五年留下100万大学生”的口号。


2017年10月,武汉出台了一系列“抢人”政策,包括大学生可享“八折买房”,凭毕业证即可落户,制定大学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等,力图解决工作、户口、住房三大问题。


转眼间,春夏秋冬又过了一轮,政府依然不遗余力地留人,兑现“送钱送房送户口”的承诺。只不过,房子和户口,似乎不足以成为留下的理由。


图为青山区一大学生公寓入口处。据统计,武汉高校毕业生的留存率为57%,这一数据在最新的2018年毕业季上升至64.3%。




我买上了郊区房


五月末,武汉下了一场大雨。彭拎着伞,站在临空港青年城售楼部的门口,“等雨小点儿我就走。”


眼前这个一米八高的大男孩,是武汉大学2017届的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在武汉,妥妥符合“人才”的标准。


在父母的催促下,趁周末跑来四环外,看看八折的房子长啥样,无奈碰上了这场恼人的大雨。


根据政策,武汉将建设和筹集8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安居房,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


作为首批公开出售的“八折房项目”,临空港青年城由七栋33层高的建筑组成,共1260套,其中700套为大学生安居房试点。


从青年城的高层往外眺望,是一片尚未开垦的绿地,和稀稀疏疏的房屋。目之所及,除了两家商店、数家快餐,只剩下覆盖着白色铁皮的巨大仓库,在雨中发出轰隆的声响。


在许多像这样常驻二环的武大学生眼中,三环有点远,四环外的东西湖更是记忆中的盲区。以武汉大学为起点,到这儿需换乘一趟公交,途经29个站点,耗时两小时。


一张名为“武昌人民眼中的武汉”漫画显示,武昌区居民对于东西湖的印象是“没去过”。


在这片被规划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政府兑现了它的承诺 —— 当周边楼盘价格都从8000元/平米起步,青年城的房价只要6800元/平米,还带精装修。


一间装修中的厨房。


有些失望,“等其它盘开了再说,这里我是不考虑了。”


“傻啊你,再等就没了!“


的父母显然不在乎东西湖的荒芜,八折就是看得见的诚意,买到即赚到。在长辈眼中,房子长啥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宜昌的儿子从此能拥有一套武汉房。


对此,不禁皱起了眉头,“难道住在这里真的没关系吗?”


青年城门口站着许多发传单的人,向年轻人推销隔壁小区,“这边的房子不行!便宜没好货。”


“我是等不及了。”


在29岁的小惠眼中,这场房事约等于婚事。男友家里条件一般,母亲怕她吃亏,说出了全天下丈母娘的刚需 —— 两人必须在武汉有套房。 


无奈小情侣的存款数额追不上首付上涨的曲线,直到人才政策出炉,才有了相交的可能。


在毕业后的第五个年头,小惠惊喜地发现自己还不算老,还能追上八折的尾巴。


根据政策,购房者需是具有武汉市户籍、在武汉创业就业满1年、家庭在武汉无自由住房且3年内无住房交易记录、且毕业5年内的全日制大学生。


两位年轻人在售楼中心讨论户型。

毕业生在争相办理购房申请手续。


办完手续后,夜色已深,雨后的小区变成了一片水塘。空荡荡的马路上,只有一个741路公交站牌。


“你也回武汉吗?”,一位等车的年轻人问道。仿佛那个在20多公里之外,灯火通明,有热干面和小龙虾,有大商场和星巴克的地方,才能称为之为武汉。



即便在东西湖置了业,小惠依然会住在武昌区那套月租2300块的两居室里。那里上班方便,购物方便,做什么都方便。


“谁会住在一片荒地里啊?“


说罢,小惠钻进男友的雪佛兰,朝着一小时车程以外的出租屋开去。




我在800块的出租房里当人才


在江岸区一片低矮的老城区中,汉口年华人才公寓的高楼显得格外挺拔。这里地段繁华,马路对面就是地铁站和大型商场。


两位市民走过于2017年7月第一批落地的武汉人才公寓汉口年华。


更实在的是价格,在这个售价近20000元/平米的楼盘中,有96套开间专门留给了毕业生,包含水电在内,每月租金1100元左右 —— 比市场价便宜了将近一半。


龙欢是19楼的一名住户。像他这样的研究生,每月花1100元就能独享一个40平米的单人间。


小燕展示她与表姐合租的房子。根据政策,本科生只能从48套双人间中进行申请。


大部分住进汉口年华的学生,都对公寓赞不绝口,哲哲是个例外。


本科毕业后,他留在武汉一所高校当文员,女友则选择回老家当公务员。


小几千的工资无法支撑房租,哲哲申请了离学校较远的汉口年华人才公寓。每逢周末,碍于室友的存在,他都会准时离开双人公寓,和前来探望的女友外宿。


图为汉口年华一间本科生居住的双人公寓。


生活就这样有条不紊地推移着,直到毕业的第三个年头。


根据政策,只有毕业未满三年的大学生才能申请人才公寓。


眼看着三年红利快要用光,哲哲犹豫了。他仿佛被拉回了毕业那会儿,重新站上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 是考个研究生换单人间,还是回老家陪女朋友。


“也许等我读完研,她就更不愿意来武汉了。”


武汉出台了大学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专科毕业生4万元,本科毕业生5万元,硕士毕业生6万元,博士毕业生8万元。


周末结束,哲哲送女友去火车站。



并非每个公寓都具有汉口年华这般压倒性的优势,比如由酒店改造的武昌区人才公寓,地处闹市,装修豪华,却乏人问津。


从外表上看,人才公寓跟酒店并无差别。


“我不觉得划算,湖大附近可以选的房子挺多的。”


湖北大学的毕业生小梁说,一千出头的房租看上去是便宜,但两人加起来就是两千。这个价格,在武昌有大把的选择,何苦住进隔断都没有的酒店双人间?


图为公寓前台。有学生吐槽,酒店的装潢风格太土,开房都不会选它,“可能是经营不下去才跟政府合作的吧?”


“没什么人会因为政策而留下来吧?除非你真的活得特别艰难。


小梁补充道,“政策只像一种表扬,如果你留下来了,就给你个奖励,仅此而已。”


小梁看来,留与不留,摆在天平两端的砝码很多,但没有一个与政策相关。像他这样的懒蛋,选择留在武汉,只是贪图这里的安逸。


毕业后,小梁没有申请人才公寓,而是与哥们一起租下了公寓附近的小区房。



“虽然都管我叫人才,但我知道自己离人才有多远。”


毕业后,小明进入了武汉一家不加班的互联网公司做项目助理,每月到手四千五。


他常常在人才公寓的夜里怀疑人生 —— 新闻系毕业的他对互联网并不熟悉,公司里的同事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


“一座好的城市应该具备让你成为人才的条件,而武汉,也可能是我所在的单位,暂时没有。”


小明住在东湖高新区光谷金融港的人才公寓,月租800元,而周边租金约为每月1300元。


目前,武汉拥有80多所高校和超过100万名大学生,包括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与之相对应的,还是武汉以工业为主导,以汽车产业为工业支柱产业的经济形态。在留汉的500强企业中,大多为石化、东风、武钢等,有人将其概括为“大炼钢铁”。


比起几百块钱的房租优惠,小明更担心自己被同辈淘汰。


那些奔赴了北上广深的同学,常常在深夜的朋友圈里感慨加班的痛苦,也时不时对小明表达一番羡慕。但显然,他们是不甘于准点下班的生活,才离开了武汉。


“我可能会花光政策红利之前离开。”


小明走在光谷金融港旁边的小食摊。




我离开了武汉


小张还记得,她到武大报到的第一天,校门口正在修地铁,尘土飞扬。师姐形容:“武汉就是个大农村,又大又村。”


毕业后,小张没考虑过武汉的人才政策。她说,像自己这样的文科生,最好的去处是互联网和金融机构,这些武汉都没有。


“二三线城市随时都可以回去,但现在不出来,就永远来不了。”


如今,小张在北京五环外的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严格意义上的双休早已离她远去,十点下班更是常态。


此外,上班的地点也叫村,后厂村。


下班后,小张跟同事去公司附近吃宵夜,结束后已是半夜一点。


北京互联网民工的生活已被吐槽了千百遍,小张正一个不漏地体会着。只不过,收入是可见地变多了。


“在武汉,一万块的工资简直想都不敢想,在北京只是个起步价。”


小张记得,同在北京工作的校友,常常抱怨北方的早餐难吃,想念武大门外的热干面 —— 但谁又会为了热干面留在一座城市呢?



土生土长的武汉伢洋子接到他妈的电话,说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


母亲的意思是,家里的三套房子随便选一套喜欢的住,工作和单位领导都打点好了,直接上管理岗。


但洋子说,他不想回去,想留在上海。



洋子目前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上班,工资仅够支付房租和生活费,生活不及老家宽裕。但单位的同事都很可爱,每天嘻嘻哈哈的,还能包容他的特立独行。


“我有好多奇怪的想法,在这里能找到共鸣。如果回武汉,就要隐藏起来。”


洋子难以想象,自己每天醒来,居然会期待上班。


“或许有一天我会想回武汉,但绝不是现在。”




*文中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


[1] 《送房送钱,我也不留在二线城市》,浪潮工作室

[2] 《关于加强大学毕业生安居保障 的实施意见(试行)》,武办发〔2017〕25号 

[3] 《关于发布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的通知》,武人社发〔2017〕70号

[4] 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的通知,武汉市招才局、武汉市公安局,2017年

[5] 《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武办文〔2017〕53号





摄影  熊三  |  采写 慕余  |  编辑 米苏


 每周一三五 晚十点更新 


文章版权为网易看客栏目所有,

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你可能还喜欢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