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苏明玉们的一封成长信
《都挺好》,一部大女主的家庭戏,听朋友的好评,我一口气追看了好几天。其实,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大抵都一样,观众朋友们也都能分析个八九不离十。但是,作为一个关注女性话题的心理工作者,我更多思考的是:苏明玉们的自我成长或者自我突破,究竟路在何方?一个被牺牲、被放弃的女性,在社会意义上的所谓成功逆袭后,究竟如何能够真的停止无限坠落的绝望感,又如何跳脱出自我成长面具下一个疏离而又钝感的未来?
怀着对苏明玉的无比怜爱,我连夜写下了这封给她的信。请路过苏家的人转交。
网络上有些文章在比较《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和《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对比中不难发现,同样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樊胜美面对原生家庭的无度索要和情感伤害,只会继续牺牲自我、透支付出,并配合以无奈地哭诉。相比之下,苏明玉善用心理隔离的方式,合理使用拒绝和置身事外来保护自己。无论是樊胜美的过度付出还是苏明玉的心理界限,其背后都是巨大的情感诉求无法被满足之后选择的一种应对方式,关键的不同在于:当一个人还没有能力将自己修复到足够接纳与放下的状态时,苏明玉选择的自我修复之路,无疑高分胜出。
相似的境遇,不同的应对
没有一个原生家庭绝对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挑战。只是挑战不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感的强烈程度也不同罢了。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哪有什么父母,只不过是孩子养孩子。”我们都期待为人父母者是充满爱意的,是善于沟通的,是无微不至的,是收放自如的。但实际上,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格问题、心理缺陷。他们也可能来自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有一段孤独痛苦的经历。他们只是顶着一个叫作“父母”的貌似成熟的帽子,探索着一段完全陌生的角色。
只是,基于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系列的极大影响,人们开始习惯于将自己身上一切导致生活不顺意的固有模式,和自己性格中不喜欢却又难以改变的部分,都归咎给家庭,怪罪于父母的养育方式。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亲子之间互动模式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性格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到的一些结论显示,可能是父母的教养模式影响了子女的性格,但也有可能是子女的性格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模式。我们与任何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都是由双方共同建立和塑造的,与父母的也不例外。
在一再被剥夺生存资源之后,苏明玉毅然选择与苏家划清界限。她依靠自己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强大的生存姿态本身就能够修复一部分曾经被过度压榨的自尊。面对苏家男权思想下的理所应当和集体无意识,她选择了对质、痛斥甚至更为坚决的法律求助。也正是明玉主动选择的一系列直面抗争的行为,使得擅长无理取闹的父亲唯独不敢对她任意妄为,使得糊涂的大哥对她的创伤经历有了更多的理解,更使得一再推卸责任的二哥不得不承担起赡养父亲的义务。
无论是孩子,还是长大后的成人,我们总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家庭,一是因为我们被幼时受伤害的经历一遍遍地侵蚀、削弱,最终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无力感;二是因为作为子女的角色,主观上总会被委屈的情绪缠绕。这使得我们内心都倾向于觉得父母有责任做出更多的改变,而不是自己首先做出改变。关于“如何做一个好父母”的文章总是很多,但关于“如何作为孩子去改善与父母关系”的倡导则少之又少。其实,哪怕是尚未成年的子女,比如少年明玉,也依然能够在家庭关系中发挥出主动性。
作为人,我们并不是,或者至少不只是被动地承受着命运。人生的境遇很多是无法选择的,但“有的选”的部分就在于,你可以选择长出不同的样子。
明玉,少年的你既然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主动改变命运,那么,现在是时候思考一下,如何以成人的方式重新选择做出新的自我突破。如何让自己更加主动的面对你其实内心渴求的家庭情感?如何在面对家人时,能像你在工作中一样,多一些正面解决感和有效的影响力?
相信这一次,你的选择,将会带来你与自己的和解,你与未来的和解。
既然在家庭关系的改变中,子女可以成为更主动的角色,那么就来到了第二点,什么才是更适合的主动行为呢?
主动成长的行为当然有很多,我想对那些和苏明玉一样,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人提醒的重要一点是:成长在有的时候,需要先变“坏”,再变好。这一点,应该说苏明玉已经做到了其中一部分。
变坏,意味着一些原有自我部分的丧失和主动剥离。
从少年明玉成长经历来看,她有很多自发的愿望是被禁止的。比如她也想吃好吃的东西,她也想拥有独立的房间,她也想获得同样的爱抚与拥抱,但这些是被母亲禁止的。少年明玉开始,就已经被迫形成一种压抑自我和选择性忽略的心理保护机制。早餐时,她可以接受没油水没肉的食物,空闲时,她可以给两个哥哥洗衣服,餐桌上,看到妈妈给哥哥夹菜她也可以装作视而不见。
这种不公平从餐桌延续到学业再到人生,硬生生把她考清华的梦想也一折两半。正是这最后致命的一击,使她开始向原有的关系模式发起挑战,她选择了向压抑自我和否认需要say goodbye,她以斩立决的姿态从泥潭中爬出来,用10年的时间打了一场翻身战,活成自带光芒的大女主,独立且强大。
这样一条主动剥离原有自我模式的道路,对于女性真实自我的重建尤为重要。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过度定义,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伴随有更强烈的内疚和困惑。由于不敢突破和展示更真实的自我,许多女性的表现都具有欺骗性,即惯于隐藏她们的真实欲望。比如,明明很生气的时候,偏说自己没有生气;明明有性爱的强烈渴求,却会对性爱表达呈现出排斥。这也是为什么,当女人说“不”时,她的真实意思通常是“是”。
我的一个年轻女性客户,因为遭受过家庭创伤,以至于成年后在工作和朋友中,习惯性用乖乖女的讨好模式应对他人,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胸闷、头疼等躯体化症状。经过与我长达两年多的咨询工作,当她的自我意识逐渐生长时,她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各种不同阶段的变化。其中有一个明显的时期,她常常会因为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向她的爱人,她的同事甚至在咨询室里向我爆发出愤怒、质疑、控诉等情绪状态。当她事后表现出巨大的困惑和愧疚时,我会一遍又一遍地请她接纳这个状态,并解释说:“这些情况表明,你正在同过去那个压抑的自我模式告别,你体内那个新生长出的自我正在探索中,请你相信她一定能找到更平衡、稳定的状态。”
在主动反抗的过程中,苏明玉虽然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功能,但也造成了她在人际中,只能解决问题,不善处理情绪的人格特质。对待苏家人,她只能做到私下里出钱出力,当正面相对时,她始终还是像小时候一样,把自己置于边缘化的位置。不是冷嘲热讽,就是自顾玩手机。
对待得不到的家庭感情,苏明玉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否认的行为模式。仿佛小孩子对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就要学会用“我不需要”的假象,来抵御自己的强烈愿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一种防御机制——反向形成。在苏明玉决定主动反抗家庭的那一刻,无疑也在内心加强了这一心理机制。成人后的明玉,自然会在人际关系中,呈现出高冷、无情、过度理性。从家里摆设的冷基调到身边基本没朋友的冷清,很明显苏明玉十分缺乏发展亲密和信赖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苏明玉和石天冬的感情戏,我总会产生既无聊又惋惜的感觉。无聊感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台湾帅哥的台词功力不够造成的出戏。而惋惜则是为了明玉这个女人。正是她对于情感的外表否认,内心渴求,才会总是透着一股子“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般的不主动也不强求的模糊与失真。让人无比疼惜。
明玉,我疼惜你经常出现的午夜梦魇,疼惜你偶尔落寞的立在窗前,仿佛趴在玻璃上的飞蛾,眼见着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路。聪慧如你,期待你在华灯四起时,在晚归的路上,能做出更多的觉察和警醒:在亲密关系里,你是否依然在延续着母亲的应对模式,即从来不真正表达内心的声音,只是顾左右而言他?在你新的自我构建中,是否伴随有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正在发生?
期待这一次觉察,将为苏家带来代际伤害的真正终止。
这些年,随着无数“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是最大的创伤来源”等等心理层面的宣传,我们多少都能意识到,家庭创伤会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比如,打破我们的掌控感,带来我们躯体上的创痛,打破自我价值感和自尊,伤害我们再次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但似乎鲜少有人思考过,创伤也可以成为资源。
如果承认矛盾论的合理存在,那么心理不健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必定也会为子女带来某些优势的性格特质。由于长期生活在压力环境中,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独立的个性,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并且可能有较高的理解他人和环境的意识。
在创伤的积极方面,研究人员曾经进行过相关的动物心理实验。比如定期将新生雄鼠和母亲分开,让他们经历创伤性压力。当雄鼠成年时,研究者测试并分析了它们及其后代的行为。研究发现,经历过创伤事件的老鼠及其后代和其他老鼠相比,能更有效地完成一些困难的任务。他们还发现,前者在困难情境中的目标导向行为有明显改善。
有一个真相是,在有创伤和困难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往往处于“被迫加速成长”的状态。
回看苏明玉的成长经历。强势的苏母、冷漠的父亲、霸道的二哥,这样的生存环境正是她加速成长的培养皿。她善于承受困境,懂得忍耐,她坚守底线,也独立自强。也是这样的经历,使得成年后的苏明玉能够在公司发生变动时,可以带领员工一起防止舆论影响带来的公司损失;可以跑到几千公里外的成都,找各种方法挽回一个商业合作;可以有理有节地制服无赖舅舅;可以进退得当地搞定轻狂年少的小蒙总。
这些智慧的背后,正是那个曾经被家人逼到绝路的少年明玉,没有向痛苦妥协,反而利用遭遇中自然发展出的性格特质,弥补了女性功能中常见的匮乏,比如过度的娇柔,过度的依赖,无谓的表达。
网上看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很喜欢,“创伤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一次失控。而本质上外部世界就是失控的。创伤正好重新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如何看待创伤,就变成了一个人创伤之后的分水岭。我们无法重生,往昔的经历,无论灾难,还是苦痛,就是重新建构自我的唯一材料。
明玉,我们多么爱你的美好和独特,而你的美好和独特恰恰源自于你来时路上的甘苦点滴。请你更多地看到自己在创伤中收获的资本,你将发现你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一次巨大的机遇,等待你确认一个更为鲜活的自我。
任何方法都不是特效药,都需要在长时间的生活琐碎中去实践。明玉,即便你懂得和解,懂得柔软,但仍会遭受家人给予的种种伤害,疗愈的漫长过程可能远比想象的久,但也可能远比想象的快,只要你愿意继续。
推 荐 阅 读
投稿邮箱:609802909@qq.com |
猛 戳
预约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