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的茶、人和心理治疗

实操基地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5-01


学习精神分析,通常来说会有两个难点:


❶ 理论框架的梳理;

❷ 理论到体验的转化。


关于难点一:


我们在对来访者工作时,往往需要站在一个理论框架的背景前,依据这个背景,去理解来访者带来的情绪、事实和认知。


这个理论框架,是我们用来了解来访者症状,并形成假设的重要依据。它仿佛一把量角器,我们需要去依据它的刻度,去评估和理解来访者的状况。


复杂的地方在于,精神分析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一把量角器。


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依恋学说等,随着临床观察的积累和理论的发展,这把量角器的形状、规格和刻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意味着,同一个症状,放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就会得出不同的假设和解释。


这就对咨询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我们拿的是哪把量角器;我们是一直在一个稳定的理论背景前与来访者工作,还是拿着拿着就拿到了工具箱的外面,不停的无意识的变换着我们手中的量角器?


关于这一点,欧洲精神分析联盟现任主席Jorge Canestri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理论框架下移动一点,却用原先的理论框架下的术语来解释,将会很不恰当,对某些个案甚至是有害的。”


因此,弄清楚我们到底在理论的什么位置,并清楚的了解理论的背景,就成了我们开展咨询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错综复杂的理论体系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又是如何相伴相生,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产生了变化,探索这些,如同探索复杂地形,需要好导航,才能确保前进的时候不迷路,不倦弃。


关于难点二:


理论是对无数的事实体验高度抽象提纯的结果,因此,在学习它的时候,最先接受它的往往都是大脑。


但从大脑如何往下,化成身心的理解,变成咨询室里的临场反应,这是理论延展成体验的关键。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步骤。


有点像光捡到《九阴真经》还不够,还需要把它化成身上的功夫。


所以,学习理论的时候,最怕的是遇见枯燥的书,枯燥的人,枯燥的授课方式,因为学不了多久,就心力枯竭。


但如果遇见的是丰富的人,生动的理论和故事,以及互动流淌的授课方式,可能会让人久学不厌,并难以释卷。


因为这样的老师和他的授课方式,本身已经成为了体验的一部分,学员不是仅用脑子在学习和记忆,而是通过大脑、身体的体验和内在的感觉,共同加工和消化所得的信息,这极大的促进了理论到体验的转化。


这个过程一如好茶的发酵,适当的环境和客体,将让学员的体验发酵出每个人自有的香气。


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作出改变和转化的重要资源,也正是源自他自身的体验。



面对这样普遍的难点,我们请来了李小龙老师,以及他的“精神分析高级班”。


高级班通过5个版块,全面实现从经典精神分析到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的梳理。


同时这个梳理的过程并非干巴巴的知识传授,而是糅合进学员自身体验和老师人格品质的切身体验。


从临床综合征的精神分析动力学理解,到每天下午的案例分析实务训练,学员都可以切身体验到,这些理论是如何与自己关联,如何与来访者关联。


一年半的浸泡,内化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有同道和老师的人格部分。



工作室的聪妈和沈娟,都曾经上过小龙老师的课,她们对小龙老师的课程体验,非常直观。


沈娟这样形容李小龙老师和他的课:


知识储备非常丰富,底蕴深厚。


如同读了一本很有年代感的书,很有人性的味道,也非常有生活感,娓娓道来。


提到李小龙老师对理论的熟稔,沈娟举了个例子:“李老师讲一个性欲化的防御机制,他不是单纯只讲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会讲到,在弗洛伊德那里,他是如何看的,在克莱因那,是怎么看,在温尼柯特那如何理解,到了科胡特又如何解释……”


一个概念,串起一条历史的线索,让人从一扇窗口看进一个世界。


而在他的课程里,这样对理论的梳理比比皆是,贴着概念,偎着体验,理论的大厦从抽象的图纸变成了可以沿途观看的景致,一次又一次,从不同的角度,被构建在学习者的心里。


李小龙老师的课程,如同一个精密而有趣的学术导航,让人能够自在的穿梭在理论框架林立的精神分析世界中,不迷路。


而对于课程中的团体动力,和李小龙老师的个人风格,聪妈很有发言权,已然成为李小龙老师粉丝的她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报名上课了。


问她为什么要一直上,她说:“我要内化他。”


她用一个词形容小龙老师课程中的感受:“抱持。”


无论是督导,还是授课,都非常抱持。聪妈形容他是一个“淡然而深情,如红茶般醇厚的人”。


小龙老师来自云南,说他像茶,茶山的开阔清远也仿佛浮现眼前。


小龙老师的课堂团体是半开放式,学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不仅会肯定学员的感受,同时还会帮助学员将自己的表达结构化。同时,他也会帮助学员延展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有意义,一是通过不断的结构化,学员将对自己所说所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理解,同时,对于同辈之间的彼此内化,也有着重要帮助。


小龙老师像个中转器,把大家连接在了一起。


他也像茶,无论是遇见牛奶,还是鲜花,都能有合适的方式找到搭配融合。


个案分析时,小龙老师也有他鲜明的特点:


比如,他不仅会督导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反移情,还会将另一部分的目光,放在咨询师的移情上。


这其实是很困难的部分,区分自己的感受是移情还是反移情,通常督导都是发力在后者,但是小龙老师的关注使得咨询师在理解个案的同时,也能一同体验和理解到自己。


这让学员学习到的不仅是理论,还与自己的体验融合在了一起。


因此在课程结束后,聪妈的咨询笔记从此增加了一行:“咨询师在此次咨询中激活的移情,以及对此的反思,和对个案的影响。”


再比如,关于咨询师的感觉。咨询师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用在个案中,这是个难题。小龙老师能为感受进行再命名,尤其是当咨询师在摸不着、烦躁的感觉中去工作时,他能够去识别那些感受,并贴着个案的情况,让这些感受在咨询师心里一点点浮现,最终被清晰的识别。


聪妈形容上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松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体会“人之常情”的过程,当老师和学员之间形成了充分流动抱持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将能被咨询师平行转移到他和来访者的关系中。


最后,在提到对李小龙老师的感受时,她们都提到了:“很舒服,涵容,没有评判,和他在一起,学到的不仅是精神分析,还有艺术、文学、哲学,以及生活的态度。”


用一句聪妈的话来总结,就是:“不是在上一门课,而是同时上了很多门课。不是只学了知识,而是内化了他的人格。”


2019年7月,我们邀请李小龙老师在武汉正式启动高级班,为期一年,每两个月一次,每次3天,线下面对面学习。


招募35位同道一起,和小龙老师一起发酵,提升内功。


扫码进入报名通道:



通现在报名还可叠加

参与六周年充值赠学习金活动

活动今日截止


充10000元 送 2000

充20000元 送 6000

充30000元 送 12000


课程框架


✔Part1  经典精神分析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的基本框架

三、防御、梦、症状

四、移情与反移情

五、阻抗与临床治疗

六、临床治疗


✔Part2  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

一、从经典学派到关系理论

二、克莱茵的主要观点

三、温尼可特的主要观点


✔Part3  自体心理学概述

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

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

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

四、自体心理学框架

五、治疗假设与临床举要


✔Part4  几种临床综合征的精神动力学理解

一、症状的形成

二、神经症

三、人格障碍

四、其它综合征


✔Part5  原著及案例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