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爱恨情仇的生理性表达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如厕的话题讨论引起了读者朋友们广泛的关注,编辑组收集了不少留言信息,有位读者很有心的在与作者共情,我特别感动。
这个话题恐怕不搜集大家的想法就很难写出来。如果作者单凭自己的经验写,可能写的过程有如便秘,因为写自己如厕的经验和感觉会涉及隐私泄露的羞耻感,情感上会纠结;而如厕这个事情,跟性一样即便在茶余饭后也难以启齿,作者估计也很难在日常交往中搜集到足够多的他人的如厕信息。哈哈,预祝作者可以把这个如厕的话题写出腹泻的快感。
如上所言,如厕是一件极其平常又关乎生死却难以启齿的事,但也正是力比多投注较多又容易被意识忽略的事。
1.
好厕所与坏厕所
厕所的重要性不亚于餐厅、卧室,承载着我们的爱恨情仇,是我们很重要的客体。
如果将厕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对照妈妈带给婴儿的感受,“好厕所”如同“好妈妈”让我们放松、愉悦地排泄,“坏厕所”如同“坏妈妈”让我们感受恶臭和羞耻。
我很挑厕所,我还以为是因为外面厕所不干净所造成的。通常只要能够回家上,绝对回家上。如果活动范围在公司附近,即使附近有公厕仍想回公司上。别人和我说捷运站的公厕很干净啊!我还是非不得已不上。除了干净与否的原因,还有外面一堆人在排队,也会给我很大的压力。看到人家去爬山啊、露营啊,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天啊!要怎么上厕所啊!
家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在家里多半也被认为是最放松的地方,那比在家更放松的去处应该是家里的厕所了。
对“好厕所”的苛求,是在补偿早年没上过“好厕所”,或者在固守早年的“好厕所”,力比多(心理能量)就固着了。回到早年经历去探索固着的源头,或可帮助我们松动固着的力量,不再固执和强迫地纠结于洁癖或肮脏。
2.
创造与毁灭
排泄物也可以看成我们的创造物,医院里检查身体常常检测这一项,很多人如厕时也会如医生一般审视自己的创造物。
年轻的时候没怎么关注如厕之事,人到中年便便它经常出来提醒我:我的身体不舒服,我有了如厕障碍,比如,厕前腹痛(隐隐的),腹胀需用一段时间排气,如厕时间长。如厕障碍严重的时候,也是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明显表现是情绪低落、易怒、行动力缓慢等;当我的情绪好转之后,如厕状况也随之改善。
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不好——如厕困难——情绪更加变差——身体感觉更加不舒服,恶性循环;关注自己更多后,睡眠改善——情绪好转——如厕状况改善。 ·
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生和死的较量,便秘可以看成对自身的攻击和摧毁,因为死了就创造不了便便;腹泻是原本不该拉却拉了,又一直拉到拉不出来却还想拉,这种竭尽全力要掏空自己的感觉,也在让我们体验“快死了”的感觉。
所以呢,关心自己的便便,就是在直面死亡焦虑。
3.
恐怖与羞愧
幼儿对自己创造的便便是很自豪的,甚至想要把玩自己的“杰作”,只是父母或成人嫌弃不已并大声喝断往往吓到孩子,慢慢地孩子就学会了这个不被允许的行为和念头是恐怖或者羞愧的。
不被父母接纳的肮脏,投射出的还有对暴露生殖器的恐慌,如此,孩子如厕训练中难以达到父母所期望的干净、节制、隐蔽,就会体验到父母传递出的潜在情感——厌恶和羞耻,慢慢地就对自己的如厕也开始嫌弃和压抑。
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都不喜欢在学校便便,最初是因为厕所门设计得很矮,许多同学都会直接从门上面看是否有人,我既不想让同学看见我在便便,又不想让她们闻到味道,觉得我这个人很臭很恶心。高中时我不怕在学校便便了,但是我一定要在打下课铃一响就冲出去上,等到上课铃打完再回来,因为我怕遇到熟悉的人拉着我聊天或者等我上完一起回教室。久而久之我从小大便干燥,甚至在高考那天得了痔疮。后来上大学住宿舍,对于如厕之事没了那么多顾及,但是我在便便时如果听到认识的同学在聊天,我会等她们走了再出去,因为我不想让她们知道难闻的味道是我发出的……现在已基本无顾虑,但是对不熟之人仍然不敢完全展现自己,因为社会认为小仙女儿是不拉屎的!
这让我想到有位精神分析的大咖在厕所碰到自己的来访者,大咖微笑打了招呼,而来访者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惊讶,激动而慌张地说了一句:“老师你也上厕所呀?!”,当然,小仙女和神是不上厕所的。
我孩子小的时候如厕总是要把衣服脱光,有时候在她奶奶家,农村的厕所在外面,冬天也要把衣服脱光,打也没用,即使他脱了棉裤,逼着他穿棉袄进去,出来的时候,看着他把棉袄抱着出来了,在厕所里自己早脱了。他在幼儿园一般不去厕所大解,憋着回家上。现在大了,不那样了。他在月子里我就给他把尿,他想尿的时候就听有吭的声音,一般就把准了,这样做有影响吗?对他的后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他小时候对他要求严苛,有打骂,觉得不能惯出坏毛病,也会是一种原因吗?总之我之前的育儿观挺有问题,虽然自己改了很多,但那时造成的影响应该存在了。谢谢帮忙分析一下那时候这种心理的原因,后续的影响,家长应该如何解决。
这位读者对自己的觉察和反思让我觉得特别棒,分析也挺有道理,也不必如此慌张、焦虑。为人父母,纠结过去的失误是对现在的期望没有达成的心理补偿,我们需要把时间线代入自我的反思中,才能明白当时的处理方式在现在的自己看来十分不合适,却是当时最合适的方式。
严苛、打骂的方式是父母在极力控制孩子,也透露出父母对失控的恐惧。
4.
自由与逃避
边界总是被他人突破的人,往往很希望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有过于强烈想知道孩子一切,而孩子往往会竭尽所能地逃离。孩子能逃掉控制是他力量和智慧的展示,厕所是个好去处,不用挂“闲人免进”就可以阻挡父母。
会选大家都不愿意上的那一间,可以不被打扰。
我儿子,13岁。上厕所时特喜欢看书,他喜欢的漫画、科幻、趣味语文数学,还喜欢在厕所做作业。一上就是一个小时。尤其放学后,或者我让他可以做作业时。明显感觉厕所是他的放松地。我也在学曾老师的精分课,我现在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不是为了逃离控制,很多内向关注精神需求的人也会享受个人孤独的自由,如厕的时候不看点什么、干点什么,会感觉到自己太奢侈,好像过于放松是种禁忌一样。有时候,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看点平时不能看的东西,这样的体验也可以象征着某些禁忌的突破。
当我看到那条“如厕时会把所有洗护产品说明书看一遍”,瞬间就被击中了。想了一会,我发现我似乎无法忍受闲暇,必须找点事情做。而对文字的热爱,让我去看所有的文字。现在有了手机,如厕时都在看公号了。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中重要的假设是,自我与客体(厕所)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关系,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经建立的关系形态,重复早年的故事。
因此,如厕,不仅是我们与厕所之间的互动,还承载着早年与重要他人、与自己的爱恨情仇。
了解自己的如厕,就是在了解自己过往的生命轨迹,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生命的轨迹。或许,过去你有一个“坏厕所”让你刻骨铭心,或许你常常腹泻、便秘,或许你有太多偶像包袱和自我苛求,或许你极力逃脱控制、无法享受放松,等等。或许,现在你可以开始尝试不同的体验,与重要他人和解、关爱身体健康、修通自恋、重塑自我边界。
唯此,健康的身体承载美丽的心灵,和谐的自我表达顺畅的代谢。
作者:吴辉 心理咨询师,讲述咨询室内外的故事,分享遇见真我的心路历程,愿与君同在
感谢在上一期话题“如厕那些事”给我们留言的朋友,吴辉的文章有没有让你们豁然开朗呢?
大家还有什么想聊的话题,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话题”告诉我们吧。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