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的妈妈替她谈恋爱”——母亲的自恋与控制

刘瑾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1.

催婚引发的战役


A今年27岁,硕士刚毕业,被母亲催婚催得猛烈。母亲让她去见面去相亲,虽然不情愿,A也都去了,但最近A跟母亲关系紧张了起来。


因为A发现母亲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她跟相亲的男生频频打电话聊天,试图拉近A和那个男生的关系,并约两家人出来见面吃饭。A与母亲争执多次,但都拗不过母亲。最后,相亲的男生实在受不了这种方式,就说了不太合适之类的话,没想到母亲不依不饶,以“怎么早不说不合适,耽误了我们女儿时间”为理由痛斥男生,并且轮番给男生父母打电话,企图让他的父母给他施加压力,促成他们的婚事。


A感觉到丢脸、愤怒、压抑和绝望,她跟母亲大吵了一架跑出了家门。


A发现,母亲不仅是对自己,还有A的爸爸,就连人家来相亲的男孩、男孩的父母,都在她的控制之下。


从小,母亲就试图控制A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左右她的穿着打扮、想法、感受和说话、生活、行为方式;

规划她的未来,替她修改了报考学校和专业;

照顾她的生活,替她洗衣服做饭收拾卫生;

帮她处理问题,和老师同学出现了摩擦,母亲也一定替她想办法甚至冲上去替她解决。


A享有充足生活照顾的同时,在心理层面却是十分匮乏的,母亲极少会给予她情绪上的抚慰、情感上的交流、从来没有尝试去看到真实的她,不能理解她、支持她,反而会有很多打压和否定,这另A自卑而退缩,难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也难以相信自己被别人欢迎。


此外,母亲希望A以及其他人都以她为中心,来倾听、理解和照顾她。


A长大以后,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了,并且会为了自己的坚持跟母亲发生争吵,这时候她发现,一旦有争吵或冷战发生,母亲就非常容易生病,因此A不得不内疚地放弃自己的坚持和立场。



2.

母亲们是如何控制子女的?


A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现实生活中,控制型的母亲们往往使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去控制别人。控制的过程中通常会唤起被控制者的恐惧和内疚。


直接的控制方式,比如命令、指导、要求、抱怨、批评、经济控制、语言和行为上的暴力等。这些控制方式简单粗暴,比较好分辨。


而间接的控制方式有:过度保护、情感疏离、打压否定、身体疾病、破坏界限等。相比于直接的控制,间接的控制更隐蔽更具有破坏性。这样的控制会破坏孩子的自信和独立,影响深远。


过度保护的母亲会为孩子解决很多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问题,过度替代孩子的功能。母亲会试图决定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穿着、言行、想法、人际交往、试图安排孩子的人生,孩子生活中出现挫折,母亲会替代孩子应对,这就会影响孩子走向独立。就像上述案例一样,A的母亲会替代A去跟男孩相处,试图让她的婚姻大事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有的母亲在情感上十分贫乏,犹如荒漠。表面上可能看起来亲子关系不错,但在别人看不到的黑暗之处,孩子感觉缺少关爱,缺少情感上的沟通和抚慰,没有理解和接纳。孩子缺少相应的心理营养,也很难有足够的能量走向成熟和独立。A的母亲表面看起来对A十分关心,但其实对A十分缺乏高质量的爱。


有时候,母亲自己也会疲惫于她自己的过度保护的模式,因为要替代孩子做太多,她也会指责孩子:你看你,这些都需要我做,你怎么那么没用呢?进行批评和打压。也会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摧毁他的自信,让“我不够好、我毫无价值、我不被人爱”的观念深入潜意识,成为了就算是成年以后,也难以摆脱的魔咒。那么,没有信心,面对外部世界的畏缩状态,会使孩子更加依赖母亲的照顾。在A的案例当中,A就算想要独立的去做一些重要的决定,也会困惑于——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好?自己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


有的母亲会潜意识地使用疾病来控制他人,这可能是她自己都难以觉察的事。当孩子或者其他人没有以她为中心,没有满足她的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需求,她就会生病或者表现得很痛苦,以此获取关注和满足需要。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感觉到内疚,胁迫孩子顺从。案例中的A,就不得不带着内疚和无法言说的愤怒去满足生病母亲的需要。



3.

撕开“爱”的包装,控制为什么会存在?


控制往往会以“爱”为借口,其实爱更可能是理解、包容和平等,而不是没有任何共情的强迫。那为什么控制会在亲子之间发生?表面来看,控制会带来需求的满足,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控制的结果会使孩子无法独立,最大限度的与母亲保持共生。这样其实是可以满足母亲的亲密感的。与此同时,为孩子过度付出也可以带来价值感,孩子的“不离不弃”也能满足母亲幼年缺失的安全感。这个控制行为带来了诸多好处,所以会很难放下。


当然,带来的问题也非常尖锐,这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分化、形成独立人格和自主感、自信心和自尊感、建立关系时容易取悦讨好他人、自己的利益容易被侵犯、容易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甚至孩子也会把这种糟糕的方式无意识地带给他自己的孩子,造成创伤的代际传递。


从专业角度来看,“控制”与病态自恋相关。科胡特认为,原发的自恋是指心理上的婴儿状态。在婴儿状态中,是没有你和我这个概念的,它并不会把自己和妈妈区分为两个不同的人。它会认为,他饿了,就有奶送到嘴边,他需要被触摸,妈妈就会把它抱在怀里。它会认为这个世界是被它控制的,而实际上是妈妈在及时恰当的满足婴儿的需求。这种抚育孩子的方式有助于它形成健康的自体。那如果妈妈没有能力去及时满足婴儿、理解婴儿的需要,会产生自体缺陷,引起病态的自恋。


在母亲和孩子的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中,母亲其实更像一个没有区分“我和你”的婴儿,希望与孩子共生,从而获得婴儿期缺失的控制感。


控制的背后是未满足的期待和需要,控制也是在向孩子表达:请求你看到我,满足我吧。


这种控制关系在心理层面实质上是亲子关系的倒置,母亲是索取的孩子,孩子是不断付出的父母。   



4.

控制,从来都是母亲们的责任吗?



我曾见到过许多的案例,被控制者深深地痛苦于这种关系,想要独立,但又好像被无形的绳索捆绑,在决定自己的人生还是离开母亲这两极之间徘徊,深感无望。但我们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关系模式,实质上都是一种配合。


虽然控制者可能是强势的,但是这种强势的本质是她看起来好像比你要不在乎这个关系,事实上,你们的关系对她来说比你想象的要重要。也就是说,她的强势也源于你的支持,如果你放弃这种支持,可以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强势起不到作用的时候,就会不攻而破。另外,被控制者也可以考虑在这种关系中是不是能割舍下被照顾被负责的感觉,能不能独自面对成长带来的紧张与挫折。



5.

如果身边有喜欢控制的人,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的母亲,父亲或者伴侣是一个控制者,那确实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那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清醒的认知


当控制者给你许多打压和否定的时候,你不要以这些评价作为认识你自己的依据。他们的打击与否定更多是为了控制而服务的,因此他们会给你一些偏低的评价,并不中肯客观。所以,从现在开始,就需要你自己重新客观的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或者找到一个你认为想法比较成熟客观的朋友,让他帮助你去重新审视自己。当你重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后,尝试着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试着独自克服种种困难,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选择后的代价。


必要的牺牲


如果控制者发现了你的独立的倾向,会重新争夺控制的权利,这时候你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坚持、甚至需要牺牲一部分关系的亲密去一遍一遍树立自己的边界,在此之前,你需要先考虑好,哪些事情是无论如何不能妥协让步的,并且无论控制者如何对待你,哪怕要彻底离开他,都是不可以让步的。


勇于求助


如果有机会,你自己或者你带着控制者一起尝试做一下心理咨询,这样会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关系也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


(出于伦理限制,案例有虚构成分) 



作者:刘瑾  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硕士在读,认知行为治疗流派 

咨询理念:我们有时候并没有比来访更清楚他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在他的手里。对待来访,我们应怀有敬畏和好奇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