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热搜上的杨幂
杨幂作为流量小花是热搜上的常客。
前不久,杨幂和魏大勋的“疑似恋情”更是上了热搜。能嫁大自己十多岁的刘恺威,跟比自己小的魏大勋传绯闻,很多人都觉得杨幂活得太“潇洒”了。
杨幂向来是一个潇洒的人。
当初和刘恺威公布恋情的时候,正是杨幂事业的上升期,很多人不看好,可她不顾“女艺人披露自己感情”可能会给事业带来的风险,一句“既然被拍了,那就大大方方承认”,圈粉无数;后来,杨幂不顾舆论“一片唱衰自己和刘恺威”的压力,在自己事业正值高峰期的时候,高调选择和刘恺威结婚,并随后生下孩子;再后来,还是这个北京姑娘,产后复出,不顾舆论给她贴上的“不管孩子”的标签,疯狂拍戏。
因此,曾经有人说杨幂是“黑红”:一路走来,一路被黑,然而,竟然一路也很红。杨幂之所以“红”,是因为她不怕“黑”。不怕“黑”,也就是,不怕外界的舆论压力。为什么不怕舆论压力?因为,舆论压力对她构不成干扰,对外界的看法,她不在乎。比如,杨幂就曾说:别人怎么看我,真的无所谓。我不会按照别人对我的要求去做,我也不会强制别人一定要怎么看我。别人怎么着,都不会影响我。
2.
你们说什么,我不往心里去
我们都知道,评价系统分为外部评价系统和内部评价系统。倾向于外部评价系统的人,会更在乎外界的看法;倾向于内部评价系统的人,会更在乎自己的想法。所以,采用内部评价系统的人,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不过度在乎别人的想法。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要求: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只有自我足够稳定,我们才可以不随波逐流,不会被人轻易带走。自我足够稳定,才能做到,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我们都稳稳地扎根于自己的内在。外面大浪滔天,水下静水流深。
还拿杨幂举例。
正因为杨幂对于外部舆论的评价“不介意”“并不真的往心里去”,因此,在面对别人黑她的“评价”时,她都能以“自黑”的态度来自嘲,从而博得了不少路人缘。
比如,别人说杨幂“脚臭”,结婚当天,杨幂就自己发微博说:鉴于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新娘早就把鞋换好了。
再比如,明明《三生三世》里的杨幂已经美出天际,可是,还是有人抓住杨幂的发际线批评,说杨幂的发际线靠后,发量堪忧,杨幂回应:我是一个经不起批评的人,如果你们再批评我,我就去植发。
杨幂是“流量小花”的身份,“形象”应该是杨幂的“人设”中重中之重的部分。而很多黑她的言论,恰恰直指一个流量小花的形象。面对这样的评价,丝毫不见伊人脸红脖子粗,鼓起架势来准备和黑她的言论“一决高下”,非要掰扯出个是非对错来,甚至连“正襟危坐”的严肃都没有,而是能够泰然处之,毫不在意,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自己还能拿来博大家一笑。看起来,似乎别人说的什么,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也许,并不是“看起来”没往心里去,是压根儿真的就“没往心里去”,所以,才能出此奇招。
“不往心里去”的背后,就是“稳定的自我”。
3.
内聚性自我
那么,又是什么促成“稳定的自我”的形成呢?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内聚性自我”的概念。“内聚性自我”的存在,可以促进“自我的稳定”。
“内聚性自我”意思是,我们的自我有一种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把我们自我的各个面向凝结在一起,并且非常稳定,稳定到可以经历各种外部事件、压力或者情绪的洗礼,我们的自我仍然稳稳地在那里。
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的人,“自我”往往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扰动,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经由各种不稳定自我演绎的内心戏,最后,到我们这里,甚至可能演变为惊涛骇浪。具有“内聚性自我”的人,外界环境对我们也有影响,我们也会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产生各种反应。但是,这种影响并不会导致我们根基的动摇。
就好像杨幂,外界对她的“黑”,她当然看得到,也有反应,她的反应就是: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自黑一下。自黑背后的不在意,正说明了她的自我,没有被这些言论影响,也就是自我根基仍然是稳定的。
4.
“自我不稳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那么,“自我”就会不够稳定。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困扰,均来源于此。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我怀疑。
如果,我们的自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自我根基很容易被动摇,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反应就是:自我怀疑。我们本来的想法是A,这个时候,别人忽然跟我们说B,我们一下子就自我质疑了:A是不是错了呢?到底该不该选择B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妹妹是购物狂,特别爱美。当她买来一件新衣服,然后,第二天兴高采烈地穿上去上班时,觉得自己美得不行。这时,如果有同事说她这件衣服不好看,她似乎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觉得这件衣服似乎越看越不好看。明明出门前,看着镜子里穿着新衣服的自己,明艳动人;可经过别人一说,虽然哪里都没变,但是,再看镜子里的自己,就觉得这件衣服恨不得扒下去,怎么看怎么丑。
第二,讨好别人。
如果我们的自我不稳定,我们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时,如果恰好我们又很看重外界的评判,我们就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讨好别人。
我的一位朋友升职后,工作很忙,朋友间的聚会去得少了。这时,就有其他朋友说,还不是因为你升职了,就跟我们疏远了。朋友感觉非常委屈,但是,又怕别人真的这么看他,再有聚会,他就尽量去。然后,半夜回到家后,再继续没有完成的工作。就是为了一句别人口中的评价。
第三,习惯性“归罪”,而忽视客观“归因”。
自我不稳定的人,容易“归罪”,要么归罪自己,要么归罪外界。“归罪”指向自己,会影响情绪;“归罪”指向外界,会伤害关系,归根结底,也会伤害自己的现实利益。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文。当她的婚姻失败,她陷入了一种非常低沉的情绪中。
首先,婚姻的失败,“失败”这个结果本身对她是有打击的。她迅速就“归罪于”自己,攻击性就指向了自己。她觉得,婚姻的失败,带给她的感受,已经不仅仅是婚姻的失败,而是一种蔓延开来的人生的整体性失败,人生的防线就此全面崩溃。她觉得自己一定是有很多问题,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外形不好,脾气不好,性格不好,能力不行……为什么别人的婚姻没事,一定是自己有很大的问题。
不顾客观事实,也没有精力看到客观事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慌不择路地第一时间“归罪自己”,是小文深陷情绪低沉的主要原因。
相对于“归罪”,我们更应该“归因”。但是,“归罪”影响“归因”。因为,无论是“归罪”自己,还是“归罪”外界,“归罪”本身,就会让我们看不到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找不到最合理的“归因”。
比如,婚姻的失败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双方性格问题;也许根本没有到“性格”这么根本的层面,只是沟通机制出现了问题,那就改变沟通机制就好;或者,并不是谁有什么问题,只是双方不合适,“分开”才是“放彼此一条生路”;抑或许是感情淡了,陪伴时间少了,那就增加彼此的陪伴时间;也可能完全就是对方的问题,我们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小文太急着“归罪”于自己,以至于她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客观的“归因”到底是什么。
在在乎别人之前,第一要在乎的人,永远是自己。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别人的声音,就永远让他们停在别人那里。因为,别人尽可以“闲言碎语”,他们却不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最后,为我们的人生负起责任的,只有我们自己。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RECOMMEND推荐阅读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