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什么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父母,你不痛吗?

闫春艳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一位网友回忆儿时的经历时,痛苦万分。她说,小时候的她经常拿刀在手腕上一刀一刀地划,有时候还撒点盐。她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凡事都要管着她。成年后,她一度抑郁。


看到她的叙述,脑中闪过一句话:“既然思想不是我的,那我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你们总管不着了吧?”这是我先生的原话,说这句话时,他刚跟父母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冲突,在恨与爱之间,他选择了自我伤害。



1.控制欲,让爱变成伤害


我与先生结婚后,第一次见他与父母争吵,那场景,恐怕此生难忘。那次,因为一件小事,先生的父母轮流指责先生“不听话”,场面一度无法控制。突然,先生抽离了与他们的对峙,快速转向墙壁,伸出拳头,用力砸向墙壁,一下、两下、三下……没几下,雪白的墙壁便血迹斑驳。我看的心惊肉跳,劝也劝不住。最终,先生自己沮丧地停了下来,垂落的拳头,鲜血汩汩而出。


一场原本胶着的纷争,戛然而止。


更有一次,先生直接爬上了阳台,将整个身子探了出去,几近疯狂地吼道:“你们要是再逼我,我就从这里跳下去了。我让你们从此以后没这个儿子……”那是七楼的阳台,没有半点防护。


我当时已经完全懵了,不知道他后来是怎么爬回来的,也不知道这场争吵到底是怎么结束的。


我曾不止一次地问先生:“你为什么要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去惩罚他们?你自己不痛吗?”“我不用这种方式,他们能停得下来吗?我就是要让他们痛,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控制不了的东西……”


先生是独子,自小,父母就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望。除了学习,他几乎没有朋友,没有爱好。他的父亲,对外是个脾气极好的人,对内,却是说一不二的权威者。而他的母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常常站在道德制高点,在情感上实施着控制,且容不得异议。


先生说,他就像一只从小被拴着锁链长大的象,等足够有力量挣脱锁链了,可那锁链却早已长进了内心,依然无法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虽然常常把“恨”挂在嘴边,但父母当真生病,他却又着急地关心着他们的身体。实际上,他还是那个想要得到父母爱的未长大的孩子。他这么做,无非是一边抗争,一边又对父母饱含着期待。渴望爱与深深的恨交织在一起,常常让他情绪无法稳定,并处在深深地焦虑与不安之中。



2.一场代际轮回的悲剧


我被这一家人的关系弄得紧张又焦虑,不胜其烦,但又必须依赖他们,因为很快,我的女儿出生了。那时,我还在上班,朝九晚五。


先生的父母尽管常常表达不满,但照顾孙女,还是尽心尽力。


我的女儿乖巧少话,整体发育比同龄孩子迟了很多。奶奶说,这孩子很像她爸爸小时候,瘦弱,肠胃不好,特别安静。


女儿二岁半时,我突然发现她开始有吃手指和咬指甲的现象。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女儿在爷爷奶奶的催促里缓缓走出房间,但又明显情绪不佳。她身体贴着门斜斜向后缩,拿出食指放进嘴里用力地咬……


奶奶见状,连忙打掉她的手,“手指这么脏,怎么能放进嘴巴里?一点都不卫生!”


女儿没有挣扎,也不说话。但接下来,趁奶奶不注意,又将食指塞进嘴巴里,更加用力地咬,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看见她的眼神空洞,仿佛她不在她的身体里。


但爷爷奶奶似乎并不关心这些,而是强行把她抱上餐桌,将食物塞进她的嘴里。


那一餐,她一口都没吃。两位老人,也因此将孩子不吃饭的矛头对准了我和先生。原本美好的一天,就在几个成年人的相互指责和谩骂中徐徐开启。


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样的家庭生活,开始跟先生商量:如果你愿意独立生活,想过一段属于自己的清净日子,我愿意辞职回归家庭。就在他犹豫不决时,矛盾再一次爆发,那一次,两位老人当场亮出火车票。


我平静地说:你们想走就走吧。三天后,他们当真走了。后来,先生告诉我,他曾单独找过自己的母亲,希望她能留下来,“当时差点就跪下了”。


先生的担忧自有道理,他并不相信接下来的生活自己能够搞得定。那时,女儿不到三岁,又刚有了二胎。


但无论环境多么艰难,这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总算是停了下来。



3.越早中断控制,越早获得自由


先生的自我攻击,在于他摆脱不了父母的纠缠,在父母的磁场里,他只能做一个被控制的孩子。但一旦摆脱了那个磁场,他豁然发现,爱,也可以不控制,爱,也可以不痛苦。


此后很多次,每当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他总是欢快地说:幸好当时没跪下去求着他们留下,不然,我到现在都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


离开了父母,先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自残的行为。每天回家,吃或者不吃,早睡或者晚睡,孩子该怎么教育,全凭自己喜欢。因为自由,连焦虑与不安的频率都降低了很多。


而我们的女儿,也从自我攻击的咬手指行为过度到能够坦然释放出自己的攻击性——摔打玩具娃娃,甚至去咬比她更小的孩子。为此,我不得不跟在她身后,并在她咬了小朋友之后给人赔礼道歉,但唯独没有因为她咬人这件事而去责怪她。一次,在她咬人之后,我抱住她小小的单薄的身子,拍着她的背说:“妈妈知道你心里很不舒服,你受了很多很多委屈,你想表达你的愤怒,所以,当小朋友侵犯你时,你去咬了人家。你心里的难受,妈妈都知道……”


女儿搂着我的脖子嚎啕大哭了一场。那以后,再也没有去咬过小朋友了。


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龄里,面对排山倒海的控制与要求,积攒和承受了那么多本不该承受的情绪与压力,以至于她都无法自控地想要伤害自己。长此以往,将会发生什么,只要想一想,都觉得后怕。


好在,女儿终是获得了自由。如今,女儿已经6岁了,性格活泼外向,乐观豁达,很喜欢交朋友,看起来正常无比。


实际上,我仍常常懊恼,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从一开始,就给她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让她远离那场本可以避免的伤害。



4.控制欲来自于内在无法转化的焦虑


曾奇峰老师说,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看谁向谁投射焦虑”,或者是“看谁为谁承担焦虑”。中国家庭关系里,父母本应作为容器,帮助孩子消化那些不可承受的情感,但实际上,大多数父母是做不到的,并且,还会将自己不能承受的焦虑转而投向孩子。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焦虑一旦过度,就容易出现控制。就像我先生的父母,他们控制自己的儿子,不过是希望儿子能通过学习这条路,改变他们不被家族与社会重视的苦闷与窘境。“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已经不再是一面爱的旗帜,而是成为他们转化焦虑最为有效的手段。


先生的父母至今都觉得自己从未做错过什么,并且,依旧津津乐道自己的奉献与付出。


然而,他们自己也不过是个受害者,但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力量也没有途径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在,更别说改变。在这种混沌与迷茫中,他们不过是不自知地将伤害接力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不一样。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运用多种知识及技术手段,帮助自己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并学会解决问题甚至终止问题的方法,尽管我们还带着伤。


我跟先生说:“你可以继续去恨你的父母,这完全没有问题,毕竟伤害是他们给的,但你也要同时明白,他们也是个受害者,他们对你的伤害,是在毫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想,你才能放下恨而不能、爱而不得的执念。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明白真相以后,才有可能带着伤害的同时也能带着爱,去拥抱一个自由的孩子。”

作者:闫春艳 全职妈妈,关注生活内在,探究寻常日子里的有趣事件,乐于以身试错,思索解题之道


《布教授有办法》第二辑新书首发

享购书专享读书会

开始啦!



帮助育儿父母解决孩子在喂养、如厕、睡眠上的各种难题,深度理解0-5岁孩子的各种身心需求。



❶ 扫码购书;

首发期内购买享工作室咨询师和传播师在线读书会福利,欲购从速



❷ 发送购书截图给任意小助


如您已有小助无需重复添加

没有的扫码加此小助


❸ 进群—读书会启动后,邀请嘉宾们在小鹅通内在线拆书分享,并在线解读疑问。



推荐阅读陪写作业要了老命了,这噩梦如何结束? 拖延的人,都是替别人在浪费时间 你在带娃的时候,经历过哪些意想不到的危险?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