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不想再做“工具人”小孩了 | 儿童节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我是一个没有资格过儿童节的小孩。”
在我的来访者中,这个说法不足为奇。
而在现实社会中,似乎有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制”。
作为孩子的我们、你们、他们都在被父母、社会、自然环境一点点地剥夺作为孩子的“身份”。
讲真,在人类社会中一切资源都是有价值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当过分强调“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孩子可能就必须拥有某些功能性。如果这些功能性减弱,很有可能就缺乏所谓的生命价值,为了不丧失“生命价值”,可能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变形成“货架上的日用品”。
以下有类似感受的大孩子们,请允许我今天写的童言无忌。
1.孩子第一个功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我们要为爸爸挣面子
有个男性来访者的回答,让我大为惊叹。
他想解决因彻夜打游戏而失眠的苦恼,我问他不失眠还会有苦恼吗?他回答:那样就不能打游戏了。
显然,他的潜意识是希望失眠的。
如果帮他解决了失眠问题,那么与之相伴的快乐(打游戏)也随之消失了,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睡觉,因为我们怕黑夜那点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光也被消耗了。继续探索后,我了解到他白天做着一份枯燥无味的工作。
如果说,换一份有趣的工作会不会缓解他失眠的困扰呢?
他回答:“不可能,我现在的工作是我父亲的理想。”
这一条太特别了,值得把它单独作为探索资料。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对普通家庭展开的随机调查中,有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未来的工作期望是什么?
结果令人震惊。无论他们是谁,在哪个城市。最常见的期待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教师,军人,政府职员,特别是边远小城市,家长的愿望最多的是希望孩子成为公务员,我好奇怎么不是企业家呢,不是更能为家庭谋福利?
对“福利工作”的特别憧憬,表明那一代人对于稳定的渴望,对于优厚待遇的无限想象,于是把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所以,当他们对孩子的未来进行设想的时候,公务员就是他们对“好工作”最极致的想象了。同时,也代表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需要借助孩子的力量去完成。
这显然是残酷的,就像我的这位男性来访者,晚上躲进游戏王国的虚拟世界,因为白天属于父亲的理想,晚上才真正属于自己。
当我问他,这份枯燥无趣的工作是你想要的吗?
他脱口而出:“当然,我在实现我父亲的心愿,这是我的梦想。”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愿灌输给孩子,从而让孩子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愿望,而不假思索地去执行,等长大后,又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常空虚,无意义感,各种瘾症,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悄悄告诉孩子,你们没有为自己而活。
我们还发现,很多家长,包括高学历高收入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高考曾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个自我经验之中。
于是,他们会强制孩子去走他们觉得对的路,他们认为更好的专业、甚至工作。从而剥夺了孩子自由体验不同甚至更好的人生的机会。
2.孩子第二个功能:家庭不幸的替罪羊——我们是妈妈情绪的垃圾桶
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从小就听着自己母亲的唠叨,指责,恐吓长大,感觉成了母亲的“情绪垃圾桶”。
例如:妈妈因为某事烦恼,不顺心的时候。会说:“我的不幸,都是因为生了你。”
婚姻触礁了。她会说:“妈妈都是为了你,才忍气吞声的。”
甚至有的母亲成为单身妈妈后。还会说:“妈妈只有你了,未来就靠你了。”
父母讨厌孩子的100个理由(点击)
我有一个闺蜜,她在郊区买了个房子,她告诉我,她特别渴望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被打扰的空间。
我问她原因,她在诉说童年往事时,可以了解她如今的所作所为潜意识的动机。
她的原生家庭,充满了恐吓与争吵,妈妈总是哭得声嘶力竭,对她和妹妹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就去死了,我这辈子就只为你们而活了,你们不听话,就是让我死得快点。”
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她的生活被妈妈和妈妈的怨恨填满,从记事起,妈妈不稳定的情绪成为她刻进童年时光的一道灰色印记。
母亲永无止境的哭泣,指责,抱怨。她只能不停地倾听,认错,安慰。
她一度认为,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承担母亲的焦虑、不安的情绪。
心理学指出,如果母亲没有容器的能力接纳孩子的悲伤、烦恼、不快乐。就会潜意识禁止孩子的这部分出来。
所以,她的母亲,不允许她有负面情绪,只要求她和妹妹言听计从,作为孩子的她为了表达忠诚,认同妈妈,不允许自己悲伤,同时也不允许自己快乐。母亲用糟糕的情绪渲染了她的人生底色。
最后,她发展出躲避的策略,逃到郊外去。
3.孩子第三个功能:关系的润滑剂——我们是家庭的拯救者
很多父母不满意对方,就会把孩子拉过来,逼孩子站队。
父亲嫌弃妻子,于是把孩子当自己的盟友,冠冕堂皇地忽视夫妻关系的裂痕,这些风平浪静之下,暗藏杀机,多少孩子的天性被挤压,强迫他们少年老成,左右逢源。
一会儿当小炮灰,一会通风报信。这样的后果可能导致孩子很分裂,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们剥夺了孩子本身的感受能力,用“必须,应该”使孩子失去判断力,从而服从父母的旨意。
每一个孩子,都在尝试做家庭的拯救者。
想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父母的关系,甚至试图弥补父母人生的缺憾。
某爸:你妈胸无大志,好吃懒做。但为了你,爸爸忍了,不和她争吵;
某妈:你爸就知道加班,屁股粘在工位上,回家就看电视,不做家务。但是妈妈为了你,忍了;
某爸:你妈不温柔,不体贴,身材走样,也不节制。但为了你,爸爸愿意对她网开一面,继续维持家庭完整;
某妈:你爸爸就是出轨了,外面有了小三,但是妈妈为了你,不离婚;
某爸:你妈太敏感,疑神疑鬼。离家出走,那就我照顾你吧,这样你可以保证每天顺顺利利地去学校了;
于是,孩子就迷惑了。
至少,在我看来儿童的大脑,是识别不出这些信息背后的假象的。更不会意识到自己被这些话语中的义务“绑架”了。
曾经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的婚姻出现裂痕了,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哪里出现了问题。
她一直在沿用父母那套“都是为了你”要挟老公,打击孩子。
“我在童年时,识别不出真相,那时候只会替我妈难过。”
“在我眼里,我妈一直忍气吞声,再三退让,大爱无疆!所以,我认为爸爸是坏人,我非常心疼我妈妈。”
“后来,经过心理咨询的帮助,我意识到一个家庭的问题,首先是父母之间的问题,当事人应该好好聊聊,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喊来当‘裁判、队友’,给自己增士气,助威风。联合孩子,打压另一半。”
那位来访者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修正了往日对父亲错误的认知,一改对老公的埋怨指责和对孩子的百般挑剔和嫌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就越来越好了,自己的家庭问题也解决了,这就是把家长的职责还给家长,把孩子的任务交给孩子。
4.我们第四个功能是应付成长本身的负荷——孩子是家庭的千斤顶
成长是什么,就是一次次地做自己,叛逆,不听话。
但是,如果孩子身上背负着一辆无法扛起来的坦克,可想而知,他还能顺利前行吗?
家长对于任何东西,都要考虑“有没有用”,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去判定。
甚至有一些家长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思想里,认为生了孩子就要看孩子长大后会回报给他们多少价值。
他们经常用这样的话来逗孩子,“我省吃俭用,把你养这么好,等你以后有钱了,不要忘记让爸爸沾光,让妈妈享福呀。”
一旦孩子顺着他们的意思,就会夸孩子“懂事,孝顺”,否则的话,就会骂孩子“白眼狼,没良心”。
所以,家长很难接受孩子自然生长,很排斥孩子的天性,顽皮,捣蛋,不乖。
需要与现实的冲突。
你想要自由生长,这没有问题,但现实就是给不了。
需要与现实冲突,需要只能给现实让步。
比如你玩泥巴玩嗨了的时候,跳皮筋跳爽了的时候,看电视看得痴迷的时候,太阳晒屁股不想起床的时候,学习无聊累了想休息的时候,当你按照自然规律,按照人性趋于“享受”去执行的时候,父母的指责与阻止一定会伴随而来。
潜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潜意识只知道安全和享受。
安全大于享受。
如果安全和享受发生了冲突,潜意识就会选择安全而放弃享受。
于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能享受,作为一个孩子轻松自在地活着,也就是不能做自己。
没有绝对的价值,只有绝对的期待!
不是每个六一都能是儿童节。
家长:“孩子,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没有跟你商量过。”
孩子:“所以,请允许我,像一个孩子那样!”
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是孩子送给父母的礼物。
今天请送给儿童节最好的礼物就是: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详情可扫码咨询小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父母恨孩子,居然是有好处的?
2.海归博士深夜发来信息:我那么努力养孩子,怎么越养越错?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