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归博士深夜发来信息:我那么努力养孩子,怎么越养越错?

哎呀妈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28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关系中的作、闹、哭,是你内心的被抛弃感作祟(点击)



深夜,朋友发来一条微信:
“我太失败了,当妈当成这个样子,好累啊!”
原来这段时间,她儿子学习状态不大好。


整天一脸没睡醒的样子,上课心不在焉,听一会就趴到桌上。


写作业拖拖拉拉,不到十一二点绝不睡觉。


朋友怕这样下去,孩子和班上学霸的差距越拉越大。


于是,干脆陪读监督孩子写作业,周末还特地找练习题给孩子补课。


谁知孩子非但不体谅,还常常对她发火生气。


今天朋友忍无可忍骂了儿子:“天天操心你的事,你还不认真学,你想气死我吗?”


儿子一句话顶回来:“你再逼我,我就不读了!”


说完,就跑回房间反锁门,整夜不出来,留下朋友在客厅暗自神伤。


她很苦恼,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听了朋友的分享,我不禁想起了作家珍妮弗·辛尼说过的一句话:


“其实孩子并不是问题,而是当前的一些养育方法,才是问题所在。”


为人父母总感觉累,其实是心态不对。



1.

多少孩子,毁于父母的“完美主义”


《茉莉的最后一天》中,一开始就上演了孩子自杀的悲剧。


高材生林茉莉长相清秀、品学兼优,在父母面前始终奉命唯谨,根本不像是会主动自杀的小孩。



为了解开女儿自杀的真相,林妈妈尝试了无数方法,找女儿的心理咨询师、调查女儿的同学,甚至还翻箱倒柜偷看孩子的信。


直到她通过一项“黑科技”,才发现真相。


原来,是她的高要求、高标准把女儿逼上了绝路。



因为丈夫是学校教授,她是海外留学硕士,所以她不允许自己的女儿让这个高知家庭蒙羞,要求女儿凡事都要以她的要求为标准。


为了能够观察女儿的一举一动,她还在家安装了无数个摄像头。


茉莉喜欢写小说,想要报读文学系,她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行为,坚决不同意。



在她窥探不到的地方,茉莉偷东西、见心理咨询师,割腕无数次。


而跳楼自杀,看似毫无预兆,实则是对多年来被她高压的要求和过分完美教育的爆发。


钱志亮教授认为,有“完美情结”的父母,伴随着的可能是高要求、高期待、控制欲。


他们最常见的口头禅是:


“你懂什么?听我的!”

“别人都能做,为什么偏偏你不行?”

“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生块叉烧好过生你!”


在这种打压下,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信息,而是“我根本就是个失败者”。


他会压抑内心的痛苦和沮丧,却不代表他不在乎、不受伤。


一旦负面情绪无处安放,极有可能就爆发争吵、打架、自残、离家出走等极端问题。


心灵绘画老师黄淑文说:“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很糟糕?恰恰是大人操之过急,用自己的权威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深以为然。


完美教不出好孩子,反而破坏了亲子间最原始的关系。



2.

越在意,越容易失误


还记得去年那个“儿子考98分家长患抑郁症”的新闻吗?


妈妈不满自己教的学生一半都考满分,唯独儿子做不到。


即便她送5岁的儿子上小学,悉心教导,可儿子越学越差。


在孩子考72分后,她崩溃了,干脆留遗书吃安眠药自杀。


幸亏及时被发现,她捡回了一条命,也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抑郁症。


新闻一出,网友们感慨万千。


有父母表示理解,因为他们也为孩子的成长焦心劳思,丝毫不敢懈怠。



像我开头提到的朋友,一海归博士,自打孩子出生后,便辞掉外企高管的工作,全身心在家相夫教子。


为了给孩子最全面的营养,她经常去国外扛奶粉、营养品;

为了掌握时下最好最先进的育儿方法,她报了无数个培训班,买了一大堆育儿书,废寝忘食地研究。


有一次儿子生急病,她紧张极了,整晚睡不着,各种托关系挂大医院的专家号。


后来,她还专门去网上辅修一个儿科医学类的函授学位。


身边的人,都敬佩她对孩子的付出,可也感到心疼:


每一次孩子和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她就常常自责焦虑,怪自己做得不够好。


总是追求完美,越是在意自己做得够不够好,最后反而会陷入玉石皆碎的境地。


心理学上有一个瓦伦达效应。


它认为,越是在意一个目的,就越容易患得患失,而失败的可能性远远超乎想象。


养育儿女,亦是如此。


孩子读书不行、表现不积极、总是犯错发昏,这样的事情让父母心生担忧、焦虑和恐惧。


一旦过分担忧紧张,事情往往会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比如,孩子考试不合格,认为这样下去以后肯定找不到好工作;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不活跃,认为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不行,这样下去很难交到朋友,影响前途。



在这种过分焦虑和在意下,孩子根本无法朝着父母心想的好方向发展,反而会颓丧挫败。


教育的失败,往往不是父母能力不足,而是内心过分在意结果,自己的焦虑导致的。



3.

做父母不求完美,只求完整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儿童自有其精神胚胎,当我们表现中有微小瑕疵时,孩子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对于‘不完美’这件事,最好的适应起点,就是自己的父母。”


做父母不必事事追求完美,而是给孩子呈现最真实的自己,敢于调整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步伐就可以了。


陪伴孩子成长,调适健康心态,不完美但完整的父母可以做到这三点:


①给孩子的成长多一些时间,慢慢来


发展心理学表示,孩子的成长需要符合他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即使很想孩子快快长大,能够独立自主,那也要等待他羽翼丰满,能独自飞翔。


有位作者曾在书中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催孩子快快长大,效果和拔苗助长是一样的。


真想他日后稳步向前,何不多些耐心和时间,让他按照自己的步伐,走出自己的人生呢?


等待教育,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②管教孩子需要控制度,60分即可


清华教授、作家格非曾分享自己参加国际精神治疗领域的感受,提到专家们对于“最好的父母”的定义是,60分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对于孩子,既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也不是过分关注,60分即可。


放养型教养,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爱,专制型教养,则会让孩子始终感到自己做的不够好,沉浸在自卑情绪中。


只有保持适当的管教尺度,才能让孩子既享受到自由,又能和家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③把说话的权力还给孩子,细细聆听


作家阿黛尔·法伯说:“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爱孩子,并不是靠说,而是靠做。


把说话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爱孩子的真实表现。


教育,从不是靠家长强势,不停唠叨就能见效。


更多的是,孩子说,家长来根据孩子的情况,一点点调整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育儿专家尹建莉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到: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成长不易,长成快乐幸福的样子更是不易。


真心为孩子好,就不要总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用自己的完美去逼孩子成长。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少点用力,少些自以为是,少些权威的姿态,孩子会活得更自在,走得更轻松。


请记得,父母的天职应是助力孩子茁壮成长,而不是抑制他释放天性。


作者:哎呀妈 喜欢探索世界,有娃万事足的新手妈妈,闲来喜欢当码字工。愿余生能够成为孩子们最大的骄傲!



详情可扫码咨询小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薇娅狂刷1.17亿流量:带着问题生活,是最高级的本事

2.关系中的作、闹、哭,是你内心的被抛弃感作祟

3.隔代抚养:谁才是孩子真正的妈妈?

4.什么样的女人,更容易成为“渣男”的狩猎对象?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