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作、闹、哭,是你内心的被抛弃感作祟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深圳一个月内无号可约:没等到报复性消费,等来了报复性离婚(点击)
女友说:你们不知道,他有多粘人。我是因为他高冷的一面爱上他的,结果他跟我在一起跟个孩子一样。一个不开心,还会噘嘴发脾气。形象在我心中碎了一地。
我们劝:他可能太爱你了。女方抱怨道:天哪,这样的爱我才不要呢。我跟别人吃饭他都会生气,问东问西。更关键的是,他总会要求我陪着他,不让我参加其他的社交。还说我不在他面前,他就没有安全感。我快要窒息了。
现在来看,男同学当时恋爱的感觉是痛苦的。他在害怕,害怕失去女友的爱,害怕失去自己被爱的感觉。他这种患得患失的恐惧感最终得到了验证:自己被抛弃了。他在这段恋爱中企图卸下伪装,做回真实的自己;可女友爱上的却是他把自我伪装后的虚假自我。
1.
核心信念被触发,受伤的情绪必定会昨日重现
核心信念,又叫人生烙印,形成于我们小时候,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于我们的大脑中,横行霸道,拒绝变革。
每个人在童年都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过于糟糕的经历,或许是有一个情绪暴躁喜欢乱发脾气的母亲,又或者有一个常年出差的缺席的父亲,又或者在一个缺乏沟通和爱的家庭中长大,为了生存,弱小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启动自己的潜意识自我保护功能。
我们常常压抑自己,以迎合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以维系自己跟他人之间的连接。比如,如果你想要吃糖果,但妈妈命令告诉你不准吃。那你很可能就会为了符合妈妈的期待压抑自己吃糖果的需要。幼小的你会刻意将此合理化,于是形成“我不配拥有”这样的信念。
我们羡慕那些童年时形成积极信念的人,他们很确信自己被爱、被尊重、被重视,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却在有毒的童年中形成了消极的核心信念。
著名的心理学家米歇尔·斯凯恩分析过我们常用的五种核心信念,首当其中的是:被抛弃的恐惧。拥有抛弃信念的人就如同开篇的男同学一样,他们坚信:爱自己的人终究会离开自己。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被留守在爷爷奶奶家。每周末,父母回来看望自己。等到要走时,父母常常会悄悄走掉,要么在你还熟睡时,要么把你支开后快速离开。这种不美好的经历常带给你痛苦和绝望的感受。
这样度过童年的你,很容易会形成被抛弃的核心信念。
此外,多疑和虐待、情感剥夺、自我否定、失败这四大核心信念是被抛弃信念的同谋者,它们的存在常会加剧个体的被抛弃感。它们一旦形成,将永远不会消失,把你的一生拖得伤痕累累。
2.
我们刻意隐藏的自我,都会在被抛弃的恐惧下暴露无疑
一个人越来越成熟,从自我暴露的角度来看,其对自我的隐藏就会越深。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不可预估的,我们不确定别人会喜欢自己的哪一面,而自己的哪种特征又会有利于当下事情的解决。于是,我们学会了伪装、隐藏。我们在一路成长中要不断修正自己去刻意表现好的一面、受欢迎的一面、被期待的一面,而掩饰自卑的一面、孤独害怕的一面、率真敏感的一面。对真实自我的隐藏,常常始于有意和刻意,习惯于无意和不经意。时间久了,我们自己都忘了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
但是,隐藏之物,只能被掩盖,却无法永远消失。这里我们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证实性偏见,指的是人们常常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也就是,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努力调动信息去验证什么。一旦我们的核心信念被触发,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搜寻与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并将我们的行为导向曾经的不良行为方式。
平日里成熟体面的自己,一旦掉入情绪漩涡中,就会被证实性偏见导向不理性。只要你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你内心的核心信念都会一触即发。这时候,受伤的情绪必定昨日重现。那些曾经被忽视、被虐待、被抛弃、被否定、被质疑的恐惧感,朝着你袭来。尽管这些核心信念是10岁时候的你所坚信的,但在你30岁嗅到不完全感的气息时,它们依旧会复活,将你的行为导向不理性的方向。
可是,对于早已30岁的你而言,这种行为反应不是保护性的,却是自我损害的,会让你失去你所在乎的人和关系。
一个渴望妈妈抱抱的孩子哭闹、发脾气,可能会获得满足;但是一个恋爱中的成年人,渴望得到另一半的关注而哭闹、发脾气,不采取成熟的沟通方式,只能背道而驰。
3.
承认并接纳该痛的,处理并避免不该痛的
童年经历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但是当遇到能够与这些这些信息匹配的情境时,我们的大脑根本不用任何加工,就可以自动回顾过去的情景。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太过依恋某个人、某段关系时,我们往往会退化成小孩子,言行举止都像一个讨爱索爱的孩子。当拥有关系时,我们会时刻萦绕被抛弃的恐惧,对关系的未来过度紧张和焦虑;当关系失去时,我们又会因为自己果真验证了自己不值得被爱而痛苦、留恋。
我们要么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要么活在对失去的懊悔中,却很难真正去享受临在的幸福感。
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体验旅程。心理学上将人所经历的痛苦分为两种:原发性疼痛与继发性疼痛。原发性疼痛,是不可控的,好比表白被拒后的伤心难过,就是无法避免的痛楚;但是如果你为了消除这种痛苦而去暴饮暴食、酗酒抽烟、乱发脾气,那其实会产生另一种痛苦,这就是继发性疼痛。继发性性疼痛,取决于我们因为原生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如果行为反应过于糟糕,那洪水般涌起的消极情绪就是连锁袭来。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个可能跟大家的常识比较相悖的观点:如果我们身边有哪个成年人在爱情或婚姻中不如意、不幸福,我们常喜欢归结于他的原生家庭。仿佛就是,一个人没有拥有过幸福的童年,就再也无法拥有称心如意的人生。这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观念。
核心信念不会消失,不能消除,核心信念带来的痛苦永远被隐藏。那么童年时不快乐的自己,就一生不配快乐吗?我们消除不了核心信念,但是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在成年后当核心信念被触发时给予回应。如果一个小孩子,因为想念加班的妈妈,一小时打5次电话,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想念加班的爱人,一小时打5次电话,只会让关系恶化。这种行为反应,就是糟糕的、十分不妥的。
不再让过去自己所建立的核心信念牵绊自己,就该是这样:接纳情绪的存在,采取健康的行为反应。承认并接纳该痛的,处理并避免不该痛的,认识到这点,我们在关系中才可以坦然暴露真实的自己。
4.
坦露自我,以崭新姿态投入想要的爱与关系中
我们在爱上一个人后变得过度反常、幼稚、胡闹,恰恰反映了我们的自动行为反应。我们用小时候形成的行为模式来回应现在自己的处境。这种回应会阻碍我们跟对方的进一步联结。米歇尔·斯凯恩在《嘿,反常的我》(Love me,don’t leave me)中提到的坦露自我、重塑关系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①远离有毒人群
所谓有毒人群,就是那些你觉得可以激发自己核心信念的外在批评家。安的母亲非常霸道,从小对她的管教特别严厉,即便在安中学住校后都需要每天跟母亲电话汇报一天的学习。安工作后遇到了自己的男友瑾。瑾对安的管控比母亲还要过分,下班后要卡点回家,在外吃饭要拍照汇报,不准工作出差,不准跟异性朋友或同事单独吃饭。
对于安来说,瑾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替代者,行驶对自己的管控和批评。安要做的,首先是结束这段关系,远离瑾这个有毒人群。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某个人特别能让自己联想起小时候害怕、反感的某个人,这种人就更容易唤起你的核心信念,应该远离。
②反思自己的习惯性行为
想要改变自己的核心信念行为,观察行为的结果和识别它们的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比如,同样是害怕被抛弃,有些人过分投入某段关系,显得非常“作”;有些人则迟迟不进去任何一段爱情中,以回避来压抑这种恐惧感。其实,我们的习惯性行为无非就是两种:退缩和依恋。那么,你自己是哪一种,要学会识别它。
③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习惯性行为常常是我们的不良适应行为方式,当我们深陷某种行为模式时,当这一模式不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时,我们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是辩证行为疗法的一种技巧,就是选择与习惯性行为相反的行为。过于沉迷于依恋的人,学着去放手些;过于退缩的人,则刻意去主动些。把有益的形成变成自己新的行为习惯,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消除继发性疼痛。
④敢于并主动去自我表露
费尽心思去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往往并不能让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你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就相当于你拒绝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结。不过,自我表露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种行为会直接触发你的核心信念。这里需要明确一点,自我表露是为了增进感情和关系,而不是纯粹为了揭开自己的伤疤和秘密。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任何关系中都只是刻意来呈现一面,那你要做的是慢慢释放自己可以隐藏的一部分,让已为人知的一面更多、更全面。
如此,你才能活得越来越真实。
作者:小馬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壹心理认证专栏作家;发展心理学硕士毕业。多家心理、亲子平台供稿者。
RECOMMEND
推荐阅读1.被母亲恨着的孩子该如何走下去?2.撒娇的女人最好命3.童年伤害:灵魂尚在,灵魂却已残缺?4.妖女,哪里跑?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