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替我活着,所以我不想再活着了”
1.
你替我过前半生,我帮你过后半生?
好友K先生,三十多岁,一直以来都是朋友圈里大家羡慕的人。父母早早给他买好了房、置好了车,还拿着退休工资帮他照顾孩子。比起身边熬秃了头的同龄人,他不知道要幸福多少。
可有一天,他突然托我帮他找一个靠谱的咨询师,还倾诉了很多他憋了很久的痛苦。
K先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县城小厂的工人。他从小就被父母当做是人生的希望,哪一次考不好都得被收拾到半夜,听得最多的就是父母为他付出了多少,帮他选专业、帮他挑工作、帮他付首付、帮他还房贷、帮他带孩子……仿佛这一生就只为他这个儿子活着,也好像他们的这个儿子离开他们就无法独自存活。
有时他就在想,父母为什么不直接帮他把这一生过完?
现在父母老了,他觉得父母总该开始把他当个大人看了,可父母却一点都不听他的话:
吃隔夜的饭菜然后吃胃药,不打流感疫苗然后秋冬反复感冒,穿着十多年前的衣服然后被人家斜着眼看……但凡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就会说是为了帮儿子,所以要勤俭节约。于是,父母有多伟大,他就有多懦弱。
四年级的女儿就更让他头大,一颗玻璃心受不得任何批评,他说一句,小姑娘就有十句埋怨和借口怼过来,这和他想象中的成长方式一点都不一样。他真的担心女儿将来就是没本事还总吃亏的那种女孩子……
其实稍稍分析一下,就能发现K先生和他的爸妈、女儿,其实都是同一种关系。在他们三代人的代际传递中,遗传了一些很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他们一直在争斗、在痛苦、在纠结。
2.
不同的家庭,相同的悲哀
K先生一家是我们身边比较典型的三类来访者:
第一类是:痛苦的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还可能面临着自己的婚姻问题、职业问题甚至还可能包括早早到来的健康问题。如果用一个具象的东西来表述,就是一个拧巴的火柴人:每个关节都危如累卵,但每个关节都在硬撑着。因为一环出问题,就会全局崩塌。
第二类是:辛苦的孩子。
这个孩子可能拼尽全力想把学习搞得很好,特别想做个很乖很优秀的孩子,但无奈总是会表现出一堆毛病——身体的或者心理的。这个孩子也还可能是个逃学、厌学然后总被老师叫家长的孩子,没有大出息,却有大脾气。
第三类是:可怜的老人。
这个老人一生操劳,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觉得自己辛苦了一生,才换来一家人平平稳稳一辈子。他们把子女拉扯长大,然后到子女家继续带子女的子女,觉得自己像个保姆一样,远离家乡,还得看子女和媳妇、女婿的脸色,怎么活都不对,怎么带孩子也都有问题,心中有一口气就是难平复。
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咨询目标,就是改变现状,减轻痛苦。
而这三类来访者组成的,常常就是我们身边最最常见的家庭模型。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特痛苦,没有谁是真的快乐,大家都是难受又别扭。似乎总有一股不对劲的气息弥漫在三代人或者每两代人之间。
3.
代际间传递的不信任感
父母不信任孩子,这是他们的关系中共同的特点:
K先生像他的父母一样,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不信任她可以在学习上、性格成长上有自己的特点和速度。同样,他的父母也不信任他有能力在这个世界独立地生活,总觉得儿子离不开自己的照顾。
孩子也不信任父母,这也是他们的关系中共同的特点:
K先生的女儿也和他一样,不信任父母,不信任他们可以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不信任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剩余的日子。
曾奇峰老师说,在中国文化圈内,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有两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孩子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母亲的预估,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能力有相当大的贬低和成见;二是母亲为了做母亲,在人格上准备不足,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信任能力,缺乏信任孩子的能力。
所以,尽管K先生如今已经三十多岁了,工作很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他的父母总还是担心他过不好,担心他无法靠自己赚的钱过日子,担心他不能很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K先生不喜欢这样,却莫名其妙地还是把这一套父母在他身上用了三十多年的老方式,原模原样用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其实,这些都是父母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了孩子在现实层面的不安全感和需要帮助感。
4.
代际间传递的扭曲的爱
K先生的父母一定认为自己是特别爱儿子的,爱到了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的地步。K先生也觉得自己是特别爱女儿、爱父母的,爱到了比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还要深的地步。
只可惜,每两代人之间的爱的方式,都是扭曲的。
他们都觉得,爱就是我想让你变成我觉得最好的那样。因为爱,所以希望对方不要出任何差错,不要去承担任何错误的代价,希望能帮对方挡掉所有的不安全。
演变在现实中,就是你还不具备能动性,于是你要听我的话,让我把你“管”成最好的样子。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这种扭曲的爱,大概就是:
在孩子使用自我功能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父母的自我功能过多地介入到孩子的自我功能里的话,就可能让孩子感觉到手足无措,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甚至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到底是我活着,还是爸爸妈妈在操纵我,或是代替我活着?
那么结果呢?
结果就是他们觉得这样活着没意思,最严重的就是不想再继续活着。或者浅一点的表现,就会是厌学、厌恶人际交往等等症状。
5.
所以,要做怎样的父母和儿女?
这真是一个世界难题。
要是每个人都学过了“父母”“子女”这两门“学科”,估计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解不开的麻团了。
“父母”这门学科中最难的一个知识点,恐怕就是父母在潜意识中倾向于让孩子尝遍自己童年所受过的苦,从而把孩子培养成最能理解自己的人。这是一种没有分化的爱,这种爱让父母的潜意识逐渐在现实中得以实现。
只可惜,高浓度的关系,会让子女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
那么不妨请父母们都尝试一下延迟反应,让孩子不要成为即刻诱发自己变化的刺激:
在每次做出反应之前,先习惯性地提示一下自己:“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他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他们。”
这样提醒自己的目的,是让自己在意识层面先开始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进行健康地分化,让自己的人格先开始松动,进而对孩子解绑。
再说说“子女”这门学科,它最难的知识点,应该就是子女很难摆脱“父母怎么样对我 ,我就要怎么样对父母”这层枷锁。
比如,父母对自己是浓稠的爱,没有空间的爱,那自己对父母也一定是——那就让他们总要为子女去承担,让他们总是为子女担心,让他们永远都不能摆脱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而且,更难的是,这种关系模式很容易被学习,还很容易学得很深刻,一旦自己有了子女,也容易开始上手用——再一次陷入“把子女培养成最懂自己的那个人”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怎么改变呢?
我想起曾奇峰老师说过的精神分析的任务:让所有孩子都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放在这里,我觉得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子女,就先让自己不后悔——我们不是要父母不后悔生了我们,而是要让自己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我们充分开始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是最自在的子女。
三代人中,如果有一代人开始变得有信任感、被信任感,那么这个家族就已经开始有生命力和幸福的能力了。
RECOMMEND
推荐阅读1.我爱的那些男人,原来都是我的药渣2.萧亚轩17年换18个男朋友:频繁换伴侣的背后,藏着什么?3.有多少人恐婚是因为父母???是的请举手4.陈凯歌,尔冬升,赵薇,郭敬明,李诚儒,你想谁做你老爸?5.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6.童年受的伤,是怎么影响你一生的
全年最低价
错过不再有
更多年度超值大课
视频号点评集赞送书活动还在继续哦,恭喜这个小伙伴获得我们11月9日视频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评论点赞榜首~~
点击进入视频号,关注、评论吧~~视频号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