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洁叫儿子“爸爸”:这种亲子关系,有毒

MISS蔷薇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身体是如何积压疾病和情绪的?(点击)



最近,上了《浪姐2》的董洁颇受争议,给人的感觉是不自信、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和曾经那个清冷而孤傲的“冷清秋”判若两人。


由这个状态,大家还联想起了前不久她和儿子顶顶“拍婚纱照”的事件,还和儿子嘴对嘴亲吻,完全不像一个妈妈的样子。




大家纷纷感慨:董洁怎么了?越活越倒退了吗?


远不止如此。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中,董洁和顶顶的互动也令网友们匪夷所思。


董洁生气了,顶顶轻轻抱着她的头说:别生气,爸爸爱你。


7岁的顶顶自称“爸爸”,而40岁的董洁成了那个撒娇委屈的孩子。



董洁也毫不避讳,还在偷吃儿子零食,把他气哭的时候,笑着直言:你是顶顶爸爸,我是孩子呀。


而当顶顶和其他小朋友玩得正开心,董洁则在一边耍起了小脾气:你再不过来,我就要哭了。


顶顶很难过,却又怕被妈妈看到,只能一个人跑到楼上,悄悄抹眼泪。


在成人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董洁,似乎退回到了一个孩子的状态,在儿子面前撒娇任性求照顾,在外面则战战兢兢像个“讨好者”。


今天不讨论董洁本人,想重点来讨论一下她的这种亲子关系。


有些人心疼董洁,认为她的骄傲破碎之后,完全把自己包裹起来了,唯一能给她依靠的只有儿子;也对此表示理解,女人嘛,总是要有个情感寄托,谁不想有个宠自己的小暖男呢?


从她的角度来看,或许确实如此。


但这种“倒置的亲子关系”,将会给孩子带来最致命的摧毁。



1.

倒置的亲子关系


武志红老师曾对“倒置的亲子关系”有一个定义:即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或者说父母变成了小孩,小孩变成了大人。


在此基础上,我试着分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行为倒置。也就是说,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上去照顾成人父母。


举一个例子。


有新闻报道,一个七岁的农村小孩,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在床,被迫扛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每天放学回家,要洗衣做饭,还要给母亲喂药、清洗身体,把她料理妥帖之后,才能开始写作业,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



新闻大肆渲染孩子的“懂事、孝顺”,确实帮这个家庭筹得了一些钱,但“重任”超重,有些方面是要被压垮的,这个代价便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种,心理倒置。通常是父母成了宣泄情绪的一方,而孩子成了提供情绪价值的一方。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留言:


我妈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跟爸爸感情也不好,从小就把我当成“闺蜜”,不停跟我发牢骚、吐苦水、说别人坏话。


有时她情绪糟糕,我就得一直陪着她、安抚她,直到她平静下来为止。


我今年14岁,可一点也不快乐,我也变得性格孤僻,有自杀的倾向。


我觉得我妈把我榨干了,想逃离,我恨她。


“榨干”二字残酷却形象,对于孩子来说,心理耗竭很可怕,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种,身心倒置。属于“行为倒置+心理倒置”的综合版,是父母退行最严重的一种情况,也是对孩子杀伤力最强的一种情况。


董洁那种外化至意识层面,直呼儿子“爸爸”的“倒置”并不多见,但隐蔽的“身心倒置”,可能就发生在身边。



有一次和几个同事去餐厅,其中一个同事带着一个5岁的男孩。


吃饭时,孩子非常“懂事”,面对一大桌美味,不仅会先主动夹菜给妈妈,还会轻轻地吹凉,怕妈妈烫着。


我问他:你自己不馋吗?


他眼神中闪过一丝迟疑,然后摇摇头:我是小男子汉,照顾好妈妈才是我应该做的。


同事一脸欣慰地补充:我儿子一直这么贴心,从小就会接住我的情绪,很会哄我、宠我,永远都在保护我、照顾我,比他爸靠谱多了!


这个同事,平日里比较情绪化,和她身边温顺寡言的男孩形成鲜明对比,同事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眼光。 


而我却有些心疼:一个在调皮捣蛋的年纪,本应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却只能全身心地守在妈妈身边,做妈妈的“神”。


这是一个生命的压抑状态。



2.

被透支的生命能量


倒置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形成“虚弱型人格”。


一位来访者,从小学业优异,考入北大,曾公费在海外研修,回国后担任香港某高校教授,刚生完二胎,大宝8岁。


在怀二宝之前,她一直有服用抗焦虑的药,怀孕后药停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情绪很不稳定。


加上疫情对自己工作的影响、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原因,她一方面开始对大宝百般挑剔,找理由对她“撒火”,另一方面又不受控制地想跟大宝倾诉烦恼和心事。


来访者说:最近和大宝聊天,她眼神空洞,神情十分阴郁,感慨“活着没意思”。我突然意识到了严重性,也觉察到了大部分问题出在我身上,非常内疚和自责。


这位来访者,就是在“倒置的亲子关系”里成长起来的“虚弱型人格”。




她家境比较贫困,父母体弱多病,所以她从小就扮演着家庭中那个“大人”的角色。


不仅早早当起了家,打理着家里的方方面面,而且对父母的身心呵护备至,小小年纪懂得很多道理,经常开导父母,宽他们的心。


为了让父母不操心,她学习非常拼命,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愿拼出了一个好前途。


根据温尼科特的理论,孩子天然依赖父母而存活,当父母无法看见或满足TA的需要,相反地,却让TA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孩子就会抑制和隔离真实的意愿,发展出虚假自体,来顺应父母。


来访者发展出的足够强大的虚假自体,帮她成为了一名知性、体面的高校老师,拥有光鲜的工作和生活。


但与之同时,萎缩的、脆弱的真实自体,也给她的生命带来了不少麻烦:


第一, 空虚而焦虑。


一方面,她争强好胜、积极上进,但另一方面,由于真实的自我意愿从小就被限制,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种冲突状态,虚假自体越完美,真实自体越失联,既恐惧停止和落后,又深感迷茫和空虚,这也是她焦虑症的主因。


第二,“我很糟糕”。


即使表面再优秀,内心依然被卡在曾经层层重压之下,年幼的自己无能为力、深感挫败的时候。


而且,她的情绪几乎是被隐藏起来的,父母既没有看见的机会,也没有抱持和安抚的能力,她只能默默将有毒的情绪“生吞”下去。


这不仅让她固着于糟糕的自我意象,而且会产生很深的不配得感。


第三,情绪失控。


在倒置的亲子关系里,她还需要隔离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照顾父母的感受。


也就是说,不但没能内化一个稳定的客体,还被掏空了最初的生命能量,导致人格发展停滞。



她的容器功能,还未成型,就已四分五裂,因此她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找孩子发泄来获得平衡。


第四,亲密关系“不亲密”。


由于早年与父母的身心距离过近,结婚之后,她的潜意识会有一种“抛弃父母”的强烈罪疚感,这种感受让她无法全然地进入亲密关系,以保持对父母的忠诚。


这也是她和老公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



3.

让大人成为大人,孩子成为孩子


发生“亲子关系倒置”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父母的人格虚弱。


可能他们在小时候,也被剥夺了成为一个孩子的资格,“没有当够孩子”的匮乏,在成人之后发生“反噬性弥补”。


曾奇峰老师曾说:自体需要在生命的某一段时间被独一无二地对待过,才能够从总是需要被独一无二对待的需要中出来,后者就是成人状态。


所以,如果该当孩子的时候没有好好当孩子,该当大人的时候也没法好好当一个大人。


最遗憾的是,由此可能代代相传,负性循环。


打破循环的第一步,就是像那位来访者一样,对问题有意识地觉察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还有两点建议分享:


①保持清晰的边界


成人也会发生退行,但退行的对象,一定不能是孩子。


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理上,在亲子关系中,要把自己放在大人位,让孩子回到小孩位。


这意味着,总体方向是:大人是稳定的、抱持的,孩子是允许犯错的、可以宣泄情绪的、被看见的、被容纳的、被照顾的。


即使因为客观原因,父母无法全然地照顾孩子,也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帮助,而不是把重担都过早地交由孩子承担。


童年时期自然、蓬勃生长的生命力,以及在足够“被抱持体验”中发展出的心理容器功能,将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②使用“外挂”


对于内心同样有伤的父母,应该把自己放到一段可靠的“成人关系”中去疗愈。


比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或者是咨访关系。


要找的这个“外挂”,应该是自身人格发展比较好,有能力、也有能量去接住自己的问题、情绪和退行的人。


身体是如何积压疾病和情绪的?(点击)


你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陪伴你的内在小孩成长得足够好的客体,而不是“吞噬”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孩子,去填补内心的匮乏。


在这样的关系里安心当没当够的孩子吧,回到孩子身边,才会更有力量去做一个“合格的大人”。


愿天下父母皆为父母,孩子皆灿烂无忧。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为什么你对他越好,他越不爱你?

2020-11-27

你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人生脚本早就注定了

2020-11-22

《隐秘的角落》被忽视的真相:父亲缺位,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2020-11-04

什么样的女人,会让人觉得很有气质?

2020-10-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