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玲,李焕英真的有那么「完美」吗?

MISS蔷薇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充满“爱意”的滤镜


今年春节档电影中,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成了一匹黑马,斩获口碑和票房双高,承包了无数人的笑点和泪点,而贾玲也一战成名,有望冲击全球票房第一的女导演。


电影里的李焕英,以贾玲的母亲为原型,而现实中的李焕英,在2001年贾玲读大学那一年,从运稻草的翻斗车上摔下来,意外去世,给贾玲留下了巨大的悲痛和遗憾。


这部电影,就是贾玲为了纪念母亲,花了4年时间制作而成。她曾在节目中表示:这部电影对得起我对我妈妈的感情,我把心掏出来了,给你们看。


贾玲眼里的妈妈李焕英是这样的:爱笑、乐观、积极、有主见,还有着极强的接纳力。


年轻时的李焕英


即使女儿贾晓玲从小到大没有给她长过脸,不是把屎拉在裤兜,就是考倒数被老师罚站,还伪造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让她在升学宴上颜面尽扫。


但她还是骑车载着女儿,肯定着女儿对未来美好的畅想,笑着回应“我女儿肯定有出息”。


后来,贾晓玲穿越回1981年,和年轻的李焕英当起了朋友,却自以为是地想改变母亲的命运,让她嫁给厂长的儿子,这样李焕英就能拥有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能生出一个高颜值高智商考入UCLA的女儿。


让妈妈更幸福、更高兴,这是贾晓玲的愿望,哪怕代价是自己消失。


而贾晓玲在酒桌上眉飞色舞地说着他们将来的女儿多出息时,李焕英只温柔地说了一句: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



李焕英其实是和贾晓玲一起穿越回去的,面对着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仍然选择了平凡的锅炉工,也选择了“一无是处”的贾晓玲,而且她觉得“自己这辈子真的很幸福”。


这种“无条件的爱”,打动了不少人,但同时,也成了这部电影的一处逻辑硬伤。


有网友质疑:


如果真的拥有妈妈无条件的爱,会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造假吗?会把“让妈妈高兴”当作自己的目标吗?会觉得对妈妈充满愧疚,且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需要被修改的错误吗?


的确,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自相矛盾的。


小品《你好,李焕英》片段


我的理解是,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和哀悼,贾玲自动过滤了李焕英的“不好”,只记住和发展了“好客体”的部分,无意识将她拍成了一个完美母亲的模样。


这可以理解,情之所至,难免有失偏颇,也因此导致了电影中母亲角色的失真。



2.

充满“恨意”的分化


与此相对的,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情况:只看见母亲的“坏客体”。


一个朋友,她的母亲年轻时性格孤僻、敏感、控制欲极强,和父亲感情不和,她在与母亲的共生状态中浑浑噩噩长到30岁,自卑、怯懦如影随形,婚恋和事业都不顺利。


30岁那年,带着一事无成的挫败感,她开始大量接触心理学知识,逐渐意识到母亲和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和伤害。


带着对母亲与日俱增的恨意,她加入了一个网络小组,在那里和各路“受害者”一起,一边怒斥母亲的无知和恶劣,一边同情着自己的遭遇,想办法自救。



很快,这种情绪扩展到了她和母亲的现实关系里,在和母亲的争吵中,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母亲的各种性格缺陷,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她造成的创伤和阴影,好几次差点要断绝母女关系。


这个过程中,她慢慢感觉母亲对她的控制变少了,她可以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再被母亲的情绪所绑架。


她的内心变得独立和强大了起来,不再是从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女孩,可与此同时,她的冷酷无情,也让母女关系降到了冰点。


由于一直聚焦着母亲的局限和缺点,她甚至常常觉得,她的母亲,是一个极其失败的母亲,或者不配成为一个母亲。


只看见母亲的“坏”,让朋友发展出了强烈的恨,而这股力量又帮助她从母女共生之中挣脱了出来,通过一种野蛮粗暴的方式,完成了初始化的个体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朋友“自救”的方式。



可她付出的代价是,切断了与母亲的链接,也切断了自己的来处,切断了最初爱的来源和此生最深厚的缘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她感觉孤独、无意义,抑郁倾向非常明显。


徐凯文老师认为,从临床上来讲,简单地否定父母,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因到父母身上,实际上也会因此否定自己,切断自己的亲密关系。


借着“恨”成长的朋友,差点儿成为一个“孤魂野鬼”。



3.

没有完美的母亲


只看见“好”,或者只看见“坏”,都是带着强烈情感的偏执,是无力整合的表现。真实的母亲,是“好坏客体”的综合体。


一个女孩,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被养母抚养至15岁。尽管后来母亲把她接回了家,也一直在解释当年实在情非得已,可她觉得这些都是辩解,对母亲始终爱不起来。


孩子天然对母亲有着深刻的依恋,遭遇抛弃的经历,让她内心既愤恨又恐惧,她一方面努力防御着强烈的攻击性,一方面又尽力避免和母亲发生更多情感链接,因为害怕遭到再次抛弃。



她觉得母亲是自私的、无能的、不可靠的,始终与母亲保持着疏远的距离。


母亲年老之后,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得了健忘症,不认识她是谁,且变得刻薄又倔强,周围的人都对她厌倦不已。


但女孩却发现,她记得自己的女儿。


母亲总是随身携带着女孩5岁那年的一张泛黄照片,一个人盯着喃喃自语:乖宝贝,妈妈对不起你。


女孩才意识到,母亲原来一直是爱着自己的,那场分离,对母亲同样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这之后,女孩尘封的一部分记忆似乎重新被找回来了,她想起小时候半夜发烧,妈妈一个人背着她一路跑到医院,想起妈妈把她搂在怀里讲故事,想起妈妈对她的微笑和夸赞。


那个“好客体”,在她心里又活过来了。那一刻,母亲这个人,才真正鲜活了起来:


眼前这个女人,是妈妈,也是她自己,更是一个普通人,有优点,也有局限,犯过错,也赎过罪,她也在自己的人生中摸爬滚打着,度过这一生。



而她对母亲的感情,既有恨,也有爱,既能整合于心,又能明确区分,不再极端化。这种个人分化才是健康而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关系里真正的自由。


在《你好,李焕英》里,还有一个叫王琴的角色,她争强好胜,事事力压李焕英一筹,嫁得好,生得好,自身优越感极强,也要求孩子必须优秀。


我猜,贾玲也许将李焕英身上的一部分“坏客体”,无意识分裂和投射到了王琴身上。


真实的李焕英,或许正是电影里的李焕英和王琴的综合体。



4.

保持爱的链接


回到我的那位朋友。她后来也毅然踏上了整合之路,原因同样和她的母亲有关。


一次重病之后,她的生活开始出现困难,加上抑郁情绪严重,时不时萌发轻生的念头。


母亲知道后,主动提出前来照顾,她看着母亲每天忙上忙下,帮她把糟糕的生活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条,突然特别心酸。


而且,她发现母亲变了。有时情绪失控,她又开始怒斥母亲对她的“残害”时,母亲不再反驳,只是默默低头说:我知道了,妈妈有错,可妈妈不是故意的。



她感觉到母亲强忍着被她“揭伤疤”的疼痛,小心翼翼照顾着她的情绪。


她没忍住,重新拥抱了母亲,而怀里的母亲,小小的、瘦瘦的,苍老又憔悴,仿佛想要用尽她最后的力气给女儿爱和温暖,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强势的女人了。


朋友说到这里,失声痛哭:


我的妈妈,她的童年也很悲惨,人生也很坎坷,有自己的局限,可她真的在能力范围之内,给了我她能给的全部。


然而,我居然那么多年完全置之不顾,只陷在自己的情绪里,不断把她“妖魔化”,怨她、恨她、想要彻底摆脱她。


和母亲重新链接以后,她的身心恢复得很快,现在,已经能带着母亲的爱,继续成长了。


而且,她发现,母亲也成长了。出于对她的爱,母亲通过她的每一次“发泄”,审视和反思着自己的问题,也在努力做着改变。


她说:其实父母是可以沟通的,但我很后悔自己用了这么残忍的方式。我妈很伟大,她承受住了我的攻击,还从中找到了有益的部分,发展了自我。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因此,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内心都有伤痕。


大部分情况,都如我朋友这样,并非父母不爱,而是爱的方式不正确,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爱,以为给出的是爱,实际却是伤害。因为我们的父母,也从没有得到过正确的爱。



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腾出一个空间,从更宽容、理解的角度,保持与父母爱的链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看见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的存在,从而实现内心“好坏客体”的整合。


这是人格成长坚实的一步。


而我们,也才有机会用更健康、更合适的方式,和父母一起交流、探索和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朋友也刚刚看完《你好,李焕英》,她说:


我非常感谢贾玲,她让我看见了一个妈妈更立体、丰满的模样,也再一次唤醒了我心里那个“好妈妈”的存在。


我的心,更柔软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为什么你对他越好,他越不爱你?

2020-11-27

你会过什么样的人生?人生脚本早就注定了

2020-11-22

《隐秘的角落》被忽视的真相:父亲缺位,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2020-11-04

什么样的女人,会让人觉得很有气质?

2020-10-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