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精神虐待:四十岁还是处女,母亲不允许她性感
四十岁的爱丽卡刚回到家,就被妈妈堵住盘问,并夺过她的提包,从里面翻出了新买的衣服,还有写着价钱的支票簿,嘴里在不停的唠叨。
两人起了冲突,不断升级,新买的衣服被扯烂,爱丽卡气得发疯,用手拽住母亲的头发大吼。最终,本次闹剧以女儿的道歉结束。
这是电影《钢琴教师》的开头片段,女主角的母亲控制欲极强,不允许女儿穿太鲜艳的衣服,晚上必须准时回家,禁锢她的各种欲望,以至于爱丽卡到了四十岁,还从未体验过一段正常男女关系。
这部电影非常“精神分析”,里面隐喻了许多母女间深刻的议题,这样极端的案例较为经典,抛开影片不谈,但还是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母亲那种精神控制和虐待下长大的女孩,在成人之后,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力量,去在痛苦中疗愈自己。
在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很多称得上温柔的妈妈,她们很少发脾气,喜欢讲道理,总有办法让孩子“听话”,但这种温柔的背后,需要的是女儿完全的听从安排,按照她的想法行事。
这些母亲在表面上看来,可以充分的“满足”自己的孩子,在衣食起居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女儿必须要阉割自己的感受,去满足妈妈的期待。
有位深受产后抑郁困扰的女性,忍受不了婴儿的哭闹,不想去照看自己的宝宝,但母亲却说要去做一个好妈妈,带小孩没有什么难的,不会的可以教。当她表达感觉在家里弟弟更受喜欢,并提出了很多实际的事件,妈妈予以了否认,并说爱都是一样的,甚至可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让女儿活的更好。
整个过程最诡异的是,这个母亲一直在诉说着所谓的“正确答案”,甚至表面看起来还很伟大,但全程一直没人在乎那个最痛苦的产妇,她为了正确答案,要将自己献祭。
当感受被忽视和否认的时候,人会本能的痛苦和愤怒,但这种情绪指向一个“温柔”的对象时,尤其是自己的妈妈,内心往往被那种内疚和自责的心态纠缠,在道德上面承担巨大的压力。
部分产后抑郁的女性,对母亲有着很大的愤怒和恨意,但难以表达,当她们自己成为妈妈的时候,那种情绪被再次触发,但却指向了内部,攻击自己。
当愤怒的艾丽卡,质问为什么要撕烂自己的衣服时,母亲却表现出了虚弱的模样,感到自己心脏难受,头皮也不舒服,她态度立刻软化了下来,哭着跑过去道歉,抱在一起的母女,一幅和谐的影像。
但母亲的“关爱”没有停止,在看到自己的女儿变的平静以后,又开始教育身为教师的她,不应该化妆,衣服也不宜过于鲜艳,并企图评价她的专业,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而且,她妈妈的控制非常细腻,常常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入侵,然后逐渐扩大战果。
这是典型的诱发愧疚,在进行操控的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当事人明明自己受到了损失和伤害,但却感觉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对方会用各种方式制造一种氛围,让愤怒无处发泄,最初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问题,被另一件事转移了。
这种类型的愧疚,导致的结果是不断出让自己的边界,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母亲对女儿精神和肉体虐待的事件,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案例,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部分案例是这位妈妈在小的时候,被自己亲人严重的虐待过,当她看到从自己身体里出来的女儿,潜意识里想让她也体验一下自己童年的感受,当孩子表现的开心、自由和快乐时,会触发其隐秘的嫉妒。
一位女性回忆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因为小事去扇她的脸,掐她的小胳膊,并且咬着牙根地说:“你外婆当年打我的时候,比这狠多了,这才算什么。”
当她做家务时,母亲在旁边说着风凉话:“我小时候干的活比你多多了”
也就是话说,当女儿让她感到比过去的自己幸福时,随之而来的攻击性就会降临。
另外一种情况是,童年被虐待过的女孩成了母亲后,在意识层面感觉不到对父母的恨,因为在潜意识里,她们对这种指向父母的恨,有内疚和恐惧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变的和父母一样,去虐待自己的女儿,来表达对双亲最大的认可和“孝顺”。
有些虐待女儿的母亲,会平静的说出自己童年被殴打的事实,并且给出的解释是,妈妈为自己好。
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防御,叫做“向攻击者认同”。
母女之间的竞争,比父子之间的竞争要更加隐秘,在俄狄浦斯期,男孩虽然有替代父亲,得到妈妈的想法,但随着健康的发展,他们会慢慢开始认同父亲身上的某些特征,这些竞争也可以“升华”,拓展到体育运动、学业、或者未来的事业上。
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超越,男孩也在象征性的层面“战胜”了父亲,并有能力拥有一个母亲之外的女人。
而处于俄狄浦斯期的女孩,和母亲的“竞争”,似乎总是集中在关于女性本身的特质上,可以看到,即使女性拥有了事业、财富或是地位,还是会下意识的比较颜值和身材。
童话故事中的皇后,问魔镜谁是最漂亮的女人,当得到的答案是她的继女(初稿是亲生女儿)后,起了杀心。
当这些未被解决的冲突,被带入到一个新的家庭时,母亲自己作为女人,面对自己的女儿,面对女儿和她的父亲,自己老公的关系时,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个女性回忆起妈妈总是在指责自己的“眼神”放荡,在勾引男人,并挑拨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母女的背后,也是女人和女人。
当然,母女关系的冲突不仅限于这些,还有将离婚的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或是嫁给了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男人,受重男轻女思想的荼毒,以及认为自己的女儿是“拖油瓶”,耽误了未来的幸福等等。
无论如何,这些孩子的确受到了伤害,而且在大部分案例中,这些伤害发生时,父亲是个沉默的背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即便是这样,依旧可以有机会,去疗愈自己。
被人关心,能够依赖,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要去觉察,在这份美好的背后,需要付出的是什么。
如果要完全的忽略自己的感受,并去符合他人的要求,才能换回这样的美好,这显然是通过消耗自己生命,让自己变得虚弱和顺从,去祈求那一点点的甜蜜。
可以尝试去找出自己的原生感受,就是在和他人互动时,本能产生的那种情绪,几乎是瞬间来临的。比如:爱丽卡对妈妈的原生感受是愤怒,她的个人边界被入侵,母亲企图去操控一切,这种情绪其实可以保护自己的自主性,换句话说,就是在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但她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内疚和自责,这是次生的感受,缺乏建设性,最终导致了顺从,建立边界的契机流逝。
尊重自己的原生感受,并结合周围的实际情况,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母亲带来的伤害,是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内心难免会有恨意,这种恨意的部分原因,是潜意识里希望获得一个理想的妈妈,她可以有真正的爱意和温柔,并能恰到好处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时候,这就像一个在商店里打滚的孩子,去哭求一个也许根本不会得到的礼物。
还有那些过去的伤口,会在新的关系中,用各种方式回避、防御以及寻求疗愈,或者干脆不进入关系。而且,母亲作为女人如果不被认可,在面对自己身上女性的部分,或者自己成为了母亲时,需要面对很多纠结的感受。
一位女性在生产过后,和自己的母亲哭喊:“我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我怎么知道如何去做妈妈。”
当一个女人进入到社会、工作以及婚恋关系中,内心孩童的部分还停留在过去,等待着滋养和满足,这种需求在新的关系中流淌,触发了各种各样的情况。
尝试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孩童的一面,用这部分在一段有质量的关系,某个团体,或者平时的生活中,有意的展现和觉察,在和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的交流、转化和成长。
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可以去觉知作为女性本身,那种孕育的天赋,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怀胎生娃,而是关于带给我们的创造、力量、悦纳以及安全感,以及不仅仅是源于母亲,也是源于女性本身的那种“母性”,还有在生命诞生的最初过程中,那种无法言说的神秘。
2021-05-13
2021-05-13
2021-05-13
2021-05-12
2021-05-12
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