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刻苦”型学渣:日常疲于演戏,讨好老师,照顾父母,夹缝生存
前段时间,北大韦神刷屏,这个胳膊夹着矿泉水瓶,塑料袋里拎着三个馒头的男人,在数学竞赛界出道即巅峰,基本碾压同期所有天才,但在另一个极端,与之相对的是被称之为“学渣”的现象,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常“刻苦”的人,点灯熬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复习,但却收效甚微。
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学习能力?
有位家长吐槽,自己上初三的儿子,晚上十二点前几乎没有睡觉的时候,休息天也全被占用,时间全花在补课上,但成绩依然难有起色。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名母亲对孩子的管理,可谓“严丝合缝”,只要稍有松懈,就开始和孩子喋喋不休地讲道理,语言就像子弹一样,不停的地打在身上,儿子面对这种情况, 毫无“招架”之力,连还口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只要分数稍有下滑,她就感觉如临大敌,总想做点什么,立即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的安慰,就自己的孩子还算用功。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个学生连这种“用功”都没有,就要直接面对母亲的暴风骤雨,此时的“刻苦”成了一种防御,至少带来了几个好处:
既缓解了妈妈的焦虑,避免自己受到语言的攻击,同时又可以拥有某种安慰,认为自己在学习和努力,并没有浪费光阴。将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再也不必听母亲讲道理了,这是一种多重奖励,还会伴随着让人满足的优越感。
但这种模式内在的逻辑和用不停的玩手机,隔离家长的唠叨一样,都是用某种行为来回避另一件更痛苦事情,只不过表现得更加隐秘和“聪明”。
个体的精力完全用来应付外界,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内心,虽然这种方式能带来表面的和谐,但现实的生活会真诚的反应出结果。
在一次家庭观察中,有位母亲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双臂交叉在胸前,坐在旁边,仔细的盯着整个过程,只要坐姿不对,或者某个公式解答错误,就会立即纠正,脸色相当难看。
学习并获得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种种的阻碍和难题,如果父母在每一个细节都入侵,并且严苛的对待犯错,这种互动的模式,就会内化成孩子内心的一部分。
当他们在知识海洋中“前行”的时候,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恐惧感,担心自己会遭到惩罚,对挫折极度敏感。而且,在受挫后会开始自我否定,产生愤怒和自责的情绪,以及回避的行为等等。
所以,当阻力出现时,他们无法直接和学习交融,直接去寻找解决方法,而是和学习之间,隔着种种破坏性的情绪,在意识层面的表现,往往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看不进去题”,遇到不会的迅速后撤,并有一种深刻的无助感,甚至产生了躯体化的症状。
这种情形还会再次诱发父母的严苛对待,形成恶性循环。
“刻苦”似乎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企图利用时间,去换取回报,但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收效甚微,当刻苦也无法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会开始怀疑和贬低自己,进一步破坏思考能力。
停留在刻苦状态,但不进入到学习状态,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由于表演型的“刻苦”是指向外界,目的是创造一个屏障,可以回避冲突,又能带来一种自我良好的感觉,但不会带来实际的进步。
所以,部分个体可能会不断的更换工作,而且每次的工作过程在外界看起来,都非常的勤奋,但却没有理想的结果,因为他们获得满足的方式,并不是工作的实际进步,当刻苦发生时,一切就已经完成,优越感已经被满足。
还有那些报名参加的各种课程,在发完朋友圈之后,潜意识里的目的就达成,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还有的流连于各种爱好当中,但每次都只是在表面停留,这一切和小时候一样,只是为了应对外界的表演。
另外一种比较隐秘的方式是,让自己专注于某种简单且重复的事物中去,这些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及时反馈,并且如果刻苦下去,也可以收获一定的奖励,但整个过程完全忽略深度思考,只是简单粗暴的机械行为。
虽然有的个体为了生计或是家庭的责任,需要让自己从事一份相关的工作,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可以寻找到改进和创造的部分,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如果刻苦变成了面具,而不是真实的品质,反而会制约一个人,将其所有的注意力都固定在这个行为上。
1. 学渣的学习过程
深入去观察这些学生,会发现在学习和辅导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不停的点头,或者装作听懂的样子,但老师刚讲完题,就想直接要到答案,甚至根本不在乎题目是什么,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形成这种情况的外部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学的学业任务加重,尤其是高中,各科老师为了占用学生的复习时间,会大量的布置作业,有的孩子们为了完成任务,会直接的抄答案。
而内部原因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干预过于细致,几乎对每个行为都会进行评价,经常否定子女的想法和感受,强制的使用权威,甚至使用语言和躯体的暴力去攻击孩子。
所以,直接去服从一个外部权威,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会机械的点头,表示认可,这是早年生存方式的延续。但这种被动的服从,潜意识里会有一种被控制后的屈辱感。
在类似的情况下,常常可以看到种特别的现象,人在屋子里,但思绪飘远,“魂”却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这是象征性的逃离当下的环境,他们讨厌现在的自己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精神不在“现场”来回避痛苦。
当面对老师这个权威,把这样的模式应用到学习上,几乎是致命的。
2.延迟满足
学习是一种长期的奖励,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可以看到效果,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还没等到好的反馈出现,就直接被学校的规则“枪毙”了,尤其是在初高中这个阶段,每周和每月都有考试,成绩会直接发到微信群里。
当家长看到自己子女的分数,在和其他的同学进行对比,难免会体验到羞耻和焦虑,这时候往往想立即提升分数,来缓解焦虑,或者作出一些看似有用的行为。比如:疯狂的刷题,学习到很晚,参与各种补课。
但如果这只是利用表面的刻苦,来回避更大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可以尝试和孩子沟通,放弃“刻苦”的诱惑,这种方式从某种角度讲,是家长和子女互动的结果。
将注意力关注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但这只是意识层面的认知,在这之前,还需要做一些事情。
3.完成这个游戏
当一个小朋友在独自组装着玩具四驱车,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不停的打扰,去进行指挥,这会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并影响其对这个游戏的兴趣。
理想的状态是,父母给予子女一定的空间, 让他们可以享有相对的自由,并可以安全的探索,在犯错时,也给予机会修正和调整,提供适当的安抚。在这个基础上,体验那种专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到达理想的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尝试给孩子,创造这样的空间,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乃是之前积累的结果。
先从简单的小事入手,鼓励其独立完成某件任务,让孩子不断的体验,从出现问题,被不愉快的情绪缠绕,进而得到安抚,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的是将这种被安抚,然后解决问题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会逐渐成为孩子内在的力量,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起到好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长,这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
2021-06-18
2021-06-18
2021-06-18
2021-06-17
2021-06-17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