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分析:为什么你接受不了没有「疼痛」的爱?

南小希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为什么你难以接受没有疼痛的爱


在生活中,或许你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吗?


  • 总是充当老好人,没有勇气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
  • 面对别人的无理批评和攻击,不仅无力反击,还严重怀疑自己,可当别人夸自己时,却又感觉是不真实的,觉得别人在夸张,甚至是讽刺;
  • 在感情中承担照顾者和追随者的角色,低到尘埃里也换不来别人的在意;
  • 见不得朋友过得不好,总是默默付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委曲求全地先满足他人;
  • 过多迎合和满足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分不清职场PUA,总是承担过多不该自己做的事,容易忍气吞声;
  • ……


听起来,这些都像是在用力维持一种关系,从关系中获得来自朋友、亲人、伴侣还有身边其他人的认可、关注和爱。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这样的来访者还有很多,他们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却透露着一个相同点:他们获得的爱很疼也很痛,像行走在掺杂着碎玻璃的沙滩上,将人硌出血来。


姑娘A的男朋友一直对她不上心,最近还变本加厉,玩起冷暴力来,不联系,也不回信息。


周围的朋友都说:“他根本就不爱你,分手吧。”


但她一直不肯放弃,苦苦追随,试图感动他,却不停受伤。最终用惨烈的方式分手告终后,结果却发现她后面找的男朋友还是相同类型:冷漠,对她不上心。


于是,新一轮的缠绕和角逐又开始了。


小伙B老实上进,经济条件不错,但他干了一件令周围人大跌眼镜的事:和一个网恋的女人见面后就闪婚了。


这个女人经历复杂、且生活坎坷,最要命的是根本不爱他,即使是婚后她也不肯和他同房,并且很快提了离婚。小伙为了感动和挽留她,还把自己的一套房给了她,周围亲戚朋友说他傻。


女士C原本有门当户对的婚姻,丈夫对他也很不错。


可是,她总觉得不满,离婚后嫁了一个条件差很多的男人,不仅对她不好,而且经常需要她赚钱贴补家用。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关系是损耗的,停留在这样的关系中代价巨大。这样的“爱”,是在给人生做减法,是应该勇敢止损、大步离开的。


但是,让人心疼且遗憾的是,很多人似乎无法接受没有“疼痛”的爱:


  • 总是重复寻找伤害自己的人,即使痛苦也难以离开;
  • 难以辨识自己真正爱什么样的人,而只是喜欢对另一方照顾和付出的感觉;
  • 无意识推开真正宠爱自己的人,就像好的关系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自己无福承受一样;
  • ………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真正的爱,而真正的爱,应该是温暖、正向、抚慰人心、没有疼痛的。


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那样的爱是陌生的,是从未在生命中见过和经历过的,所以,他们无法想象它的样子,也辨识不出、走近不了这样的爱。



相反,“痛疼“的爱却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在“移情性”地重复和早期重要人物的互动模式。


在人群中寻找他们的影子


“移情”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和一个人和早期重要人物的关系在当下关系中的重现。


姑娘A有个冷漠、不回应的母亲。从小到大,无论她成绩多好,都得不到母亲的一句肯定评价,往往都以冷漠应对。


青春期后,母亲会嘲笑她穿的衣服、交的朋友,但也从不和她正面交流,只是夹枪带棒、指桑骂槐地说些其他的事情来影射。


所以她现在交的男朋友,和她的母亲十分相像:冷漠,不交流,不把她当回事。


在姑娘A的潜意识里,会认为可能那就是爱吧,因为他像极了妈妈“爱”她的样子。


小伙B从小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


母亲是个坚忍的女人,但是她不快乐、充满怨气,且会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儿子,时常会说“我活得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于是,他长大后遇到一些苦情的女人,会激起他的拯救者和保护者情结,因为他能够从这类女人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女士C的童年很不幸福,父母亲很少满足她的需要,而且经常对她打骂。


于是长大以后,没有办法留在幸福的婚姻里。她重新找了一个工作和生活能力都很差的丈夫,把自己变成照顾者的角色。


这些例子很好地回答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受没有疼痛的爱?


因为环绕童年的气味,往往终身挥散不去。我们在成年后,仍然会循着相同的气味,找到我们熟悉的被对待的方式。


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吹风机吹猴子”的实验。


他们把一只用布做的假猴子和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变成小猴子的依恋对象。实验人员在假猴子身上装置几个强力吹风机,对小猴子吹强风。有意思的是:当“妈妈”一下变成吹风猴的时候,小猴子并没有逃离吹风猴,反而更加用力地拥抱它。


这个实验说明:作为依恋对象的父母亲,如果对孩子有施虐行为,孩子会不仅不逃开,反而会更加紧密地依恋父母。


这是一个令人遗憾和心痛的事实:养育者是孩子唯一的依靠,可是,如果孩子的依靠者同时也是加害者,通常会让孩子形成紊乱型依恋。


造就紊乱型依恋的家庭环境,在生活中也不少见:


  • 充斥家庭暴力的家庭。父亲打母亲、或者两个人相互打架,孩子在刀光血影中无助地缩在一旁哭泣;
  • 父母亲一方或双方有严重的情绪问题。孩子无法预测父母的情绪风暴和语言暴力什么时候会到来,生活在强烈的未知和不安全感中;
  • 父母其中一人或双方有外遇、夫妻关系形同虚设;
  • 冷漠、缺少回应和关怀的父母亲。只花钱、不理会孩子情感需要,把孩子扔给教育机构,自己什么都不管了;

  • ……


但很奇怪的是,这些父母都认为自己很爱孩子:


  • “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 “老子花那么多钱买个学区房,给你上培训班,你不给老子好好学习!”
  • “你为什么老是惹我生气!我供你吃供你穿给你最好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 ……


久而久之,孩子会感觉非常混乱,并慢慢形成这样的内在信念:爱是掺杂着暴力、愤怒、冷漠和伤害的。


于是,成年后同样掺杂着暴力、愤怒、冷漠和伤害的关系,才对自己有致命的吸引力,进而造成的后果是:


他们喜欢紊乱胜于温馨,热爱追逐胜于被爱,习惯不幸胜于幸福。


当真正的爱和幸福有幸靠近的时候,他们是无法为之驻留的。当心中的恶魔被天使所替代的时候,这个恶魔会想办法战胜内心的天使。


突破藩篱,走向真爱


那受过伤害的那些孩子,有没有办法让内心的天使获得胜利呢?


有位心理咨询师说过:


“内心真正的强大,是可以柔韧而不扭曲地看到真实。我们没办法改写过去,也不需要为自己有问题的父母辩解。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父母的自我或人格不健全也来源于他们的早期经历,至少可以释然和淡化一些。”


创伤是会代际传承的。


缺少觉察的人生,会将创伤一代代往下传递。幸运的是,我们不仅可以疗愈自己,也可以终结创伤的代际传承、成为更好的父母。


疗愈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要先看见自己。


创伤会引起隔离,使我们离开自己。


尽管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在我们心中,童年那个受伤的孩子一直在。如果我们一直看不到那个内在小孩,就会无意识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际应对、关系处理、情绪控制。


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很好地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疗愈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理清成长过程中的伤痛、得到成长。


除此之外,也需要隔离有害区间,远离让自己感受不适的关系,避免自己的“强迫性重复”。


很多心理基础不好的成年人,会看很多书、交有益的朋友,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人生。


不良的早期亲子关系,给了他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人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内心充满关怀、良善和悲悯。


同时,得到充满疗愈和成长的成年人,自己也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很多问题父母的根源在于,自身人格不独立、甚至有缺陷,却将很多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和人生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就能够避免自己成长的痛苦。


同时,很多父母自己不想离开破裂的婚姻、害怕面对未来的黑暗和不确定性,就以孩子为借口留在婚姻中,还获得了一个“都是为了你”的付出者的光辉形象。


人格独立和自我觉察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正是这种追求独立人格的努力,使我们能够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同时不让负面影响衍生到自己的孩子。     


纪伯伦写过一首关于孩子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


我们自己曾经或许是那个受伤的孩子,但希望我们有能力以这样的方式去养育我们的孩子。


最后要说的是,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 有人说:“没有猜忌,相互信任。”
  • 有人说:“将彼此放在心上,是彼此的唯一。”
  • 有人说:“能够带给彼此成长,成为自己生命中前进的动力。”
  • 有人说:“可靠,相互陪伴,在一起不分离”。
  • …...


是啊,我们应该追求的,应当是这样的爱:治愈、温暖、没有伤害。


我们要过的,应当是这样的人生:所爱在身边,幸福在眼前,喜悦在心底。



作者:南小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终身成长者,一个对生命充满好奇心的人




懂得示弱的女人最好命

2021-06-26

美人鱼:好女人就是为坏男人准备的?

2021-06-25

骨子里越活越“凉”的女人,你还好吗?

2021-06-25

生育,不该是这个时代女性最大的纠结

2021-06-24

对不起,我不想和原生家庭和解

2021-06-23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