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为什么?
小武是我的一位受到“焦虑情绪”困扰的来访者。
他有一个典型的行为特点,就是“晚睡晚起”。
晚上打游戏、看小说、追剧,不亦乐乎,根本停不下来。
于是,睡觉的时间越拖越晚,一开始是凌晨一两点,后来是三四点,再后来干脆通宵不睡。
与“一到晚上,人就特别精神”相对的,一到白天,人就特别萎靡。
所以,他特别抗拒白天的时间。
比如,他早上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时间,如果时间是在早上八九点,他就很烦躁,如果时间是下午一两点,他就开心了。
是的,他不想起床,用他自己的话说,“恨不得一觉睡过去才好”。
“恨不得一觉睡过去”,这是“不想醒来”很极端的表达。
我们细想一下,“恨不得睡过去才好”等于什么?等于不再醒来,约等于死去。
这种想法,细想一下,还挺可怕的。
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几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想法: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
我的一位朋友,高知,公司的高管。
她虽然没有小武这么极端,可是,也是“晚睡晚起”的“重度患者”。
这让她很焦虑。
因为,她知道,熬夜对身体必然不好,尤其是她这个年纪,也熬不起了;她知道,晚上身体在排毒、造血;她知道,睡不好,第二天气色和精神有多差,更何况,还有一整个部⻔的员工等着她指哪打哪呢......
可是,纵然知道这些,也没有用。
每每一到晚上,所有这些知道的道理,都抵不过深夜追一部剧带来的快感。
每当夜深人静、自己沉浸在追剧的剧情中的时候,那种愉悦和满足,是无可比拟的。而这时,所有的道理,都显得那么苍白,一切的理性,全部失灵。
这是我的朋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吧。
一次聚会,聊到晚睡这个话题,大家都说:晚上是“舍不得”睡。
夜深人静,我们抱着手机、电脑或者pad,追剧、刷综艺、看小说、打游戏、逛淘宝,或者,只是停不下来地刷朋友圈、抖音和微博,内容不尽相同,我们却有着高度相似的心境:舍不得睡。
为什么“舍不得”睡?因为,“晚上的时间”太宝贵了。
可是,为什么到了晚上的时间才变得宝贵?因为,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晚上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手机里的工作群终于消停了;家里的事情也可以暂时不去操心;工作了一整天,我们才终于“赢得”晚上这片刻的安宁和享受。
摒除外界所有干扰,我们终于可以和自己安静地在一起,并且,做自己开心的事。这才是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没有这一刻的放纵和任性,哪有白天奋斗和努力的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晚上不想睡的原因。
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很大的心理慰藉。
早上不起,因为那是别人的时间
和“晚上不想睡”相对的,是“早上不想起”。这虽然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却是一句挺矛盾的话。
单从这句话来看,“晚上不想睡”,一定是因为我们觉得时间宝贵,恨不得增加“醒着”的时间,多做一些事情。
而我们能把控的时间,贯穿在从我们早上睁眼后到晚上闭眼前。
那么,如果我们觉得时间宝贵,我们应该很有积极性地早上恨不得早点起床才是啊。
可是,我们偏偏不是,我们觉得时间宝贵,但是,早上又并不想起床。这是不是很矛盾?
所以,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和白天的时间,同样是时间,对我们来说的意义却不一样。
有这么一句话,叫醒我们的是“梦想”。
“梦想”可能有点大,不是每个人都找到了,可是,至少,我们之所以愿意醒来,一定是因为,即将开始的一天,是对我们有吸引力的。
那么,反之亦然,我们不愿意醒来,是因为,醒来后要做的事情,即将开始的一天,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
其实,说什么“懒不懒”,爱不爱赖床,有没有自控力,说白了,就是:与起床要做的事情相比,躺在床上更有吸引力。
这对于晚上不想睡也同样适用:与睡觉相比,熬夜做的事情,更有吸引力。
那么,白天,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来看看我的一位已经做了妈妈的朋友的描述。
她早上根本不想起床,因为起床之后,全是责任:先要和小孩斗智斗勇、软硬兼施地把孩子从床上拉起来;再检查孩子上学要用的书本文具;然后再收拾自己......
以这种战斗的姿势开始一整天的生活:继而就是面对上班的“糟心事”,复杂的人事斗争,永远都已经时间紧迫和困难重重的项目的推进......
然后,一天下来,从公司下班,回家里上班:辅导孩子功课,或者陪玩,和公婆偶尔会有的摩擦,和丈夫偶尔会有的冷战或者激战......
这就是她白天的生活。
也许我们已婚或者单身,有娃或者没娃,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的生活,大概率上,恐怕都是大同小异,那就是:白天的生活,被意义和责任填满。
白天,我们为“正确”而活
看看这一整天的生活,谁能有动力离开那张床?
所以,并不是我们不起,是我们没有动力起。
我们白天的时间,基本上是被所谓的“正确的道理”填满。比如,我们早上起床,就应该努力赚钱,努力拼搏;同事交往,就应该有一团和气的好人缘; 在领导眼里,我们就应该做一个勤奋努力的好员工;回家,就应该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抑或是子女的好爸妈......
这些,都是“正确的”。
可是,这些所谓的“正确”,到底是谁规定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明白的所谓的“正确”的道理,不是我们自己的道理,而是外部世界灌输给我们的道理。
外部世界包括哪些?所谓外部世界,主要指的是不同时期,我们所面对的“权威”。
比如:儿时的父母,学生时代的老师,或者,社会主流价值观告诉我们的“是非对错”。
有一次周末,我在书店看书。旁边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也在看书,孩子大概也就一年级左右,两个人一坐下就争执了起来。
原来,孩子拿了一本漫画在看,妈妈看到了,就在教育孩子:我们说好了来看书,你看这个书算是看书吗?你要看《十万个为什么》,你要看知识书。
孩子极不情愿,但是又没有公然反抗,只是嘴里小声嘟嘟囔囔,然后闷头依旧抱着手里的漫画不放。
妈妈当然不肯罢休,又发起了第二轮攻势:咱们不是在家说好的吗?过来看书要看有意义的书。你说,是你自己去拿,还是我给你去找。
这个时候孩子默默起身,去乖乖抱了本《十万个为什么》回来。
这是特别小的一件小事,但是,我特别有感触。
因为,我就是这个小孩。从小,我的世界就被归类了:“看书”是好的,“玩”是不好的;看书呢,也有分类,看“世界名著”、“历史”、“知识”这种“有意义”的书是好的,看“漫画”、“各种现代小说”、“武侠小说”这些都是“不好的”。
开始的时候,我当然会有抵触,就像这个小孩子一样。
我知道自己天然想看金庸的武侠,而不想看泰戈尔的文集,但是,久而久之,连我自己都会内化并认同父母给我灌输的这种分类。
所以,当我“放纵”自己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我会有极大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不仅让我焦虑,让我内疚,还会让我放下这本书,转而拿起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这就是所谓的“正确”。
久而久之,我们把外部权威强加给我们的东⻄当成自己的东⻄,并且逼着自己去执行,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变得没有乐趣,甚至变成行尸走肉。
因为,那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为了改变这个“坏习惯”,我想,我们都做过很多努力。
比如,逼着自己晚上早点睡,早上早点起。可是,一般来说,这种做法需要我们耗费极大的毅力,而且,收效甚微。
这样做,常常会导致我们跟自己较着天大的劲,然后发现自己仍然做不到,最后还要落的自暴自弃沮丧的结局。
说不定,还要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懒,没毅力,自控力差等等。
可是,问题来了,仍然有人每天规律生活,甚至,早上恨不得早点起床,开始新的一天。而且,似乎看起来并不需要付出什么极大的毅力。
解决问题,永远是“疏大于堵”。
这种“恨不得每天早上早点起床”的想法,如果是发自本心,通常是因为,我们重新找回了让自己“早上睁眼”的动力。
所以,解决“晚睡晚起”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逼着自己“早睡早起”,而是:找到自己真正的动力。
再说到文章开篇我的这位来访者小武。
他在找到我做咨询的时候,因为“日夜颠倒”,其实,他已经不再工作了,不仅没有工作,而且,可以一两个月都不离开家。
生活起居全靠父母照顾。后来,经过咨询,我们不断探讨,到底他自己的爱好在哪里,并且,试图去找到,哪些爱好有转化为工作的可能。
这时,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向:做健身教练。
原来,他自己在大学的时候,曾经热爱健身,毕业后,一度想从事这一行,但是,被父母强烈反对,在父母的观念里,“健身”似乎不算是一个“稳定的”、“正式的”工作。
因此,父母帮他找了一份坐办公室的文职工作。结果,工作了一年,就因为“情绪问题”辞职。
因此,看起来所谓的“情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他对父母的“被动攻击”。
因为,父母忽视了他的意愿,而是把父母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他,他虽然无力直接反抗,但是,他的潜意识仍然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对父母实施被动攻击。
而同样的,当他的个人爱好重新被提出来的时候,他自己的动力才开始生出。
一开始提到健身的时候,他终于可以离开家了,虽然没有开始工作,但是“日夜颠倒”的生活开始缓解,他开始每天去健身房健身。
后来,他开始逐渐为自己做健身教练这件事情做调研,附近的健身房都去了一遍,并且尝试和健身房的教练聊天,摸清行业的信息;直到最后,他自己成为了一名健身教练。
至于晚睡晚起,早就不是问题了。
找到真正的动力,就能把“晚上不想睡”的那个动力,转化为“早上恨不得早点起”的动力。因为,我为自己而起。
2021-08-17
2021-08-16
2021-08-15
2021-08-15
202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