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这么痛苦,你们谁懂?

三木水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来源:三木水心理工作室
ID:hongcen2063



我的咨询室中,走入了一位让我感觉“使不上劲儿”的来访者。


来访者是一位30+的女性,主诉情绪问题。她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来到我的咨询室寻求帮助的时候,她已经出现睡眠障碍,并且已经影响社会功能。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使不上劲儿”呢?因为,来访者明明是来到咨询室求助的,但是,她却一直表现的“高高在上”地“端着”。


明明症状已经不轻,她却不会轻易坦诚地说出来,而是给人一种感觉:我没什么事,我就是过来聊聊。


同时,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也表现出一些“不屑一顾”。


比如说,她经常会打断我的话,抢着说:我知道你说的那个***概念,不就是***的意思吗?眉毛一扬,露出一些挑衅的神情。


好像在说:你就这点东⻄啊,没有什么高深一点的吗?


如果我给她一些建议,她也不会去尝试。比如,为了缓解情绪,我曾经建议她尝试做基于“身体扫描”的冥想,她给我的反馈是:这能有用?


就这样,我对来访者的反移情是:我使不上劲儿,似乎帮不上来访者。


移情和反移情,都是心理咨询的突破口。


从我的反移情中,我重新让自己感受了一下来访者:来访者以“求助”的目的来到咨询室,但是,给咨询师的感觉却是:我不需要你们的帮助。


事实上,我们感受一下这句话,它的意思其实是: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或者,任何人都帮不了我。


想到这里,我感受到了彻骨的悲凉。


这听起来挺让人怜惜的,不是吗?可是,这让人怜惜的背后,其实有另外的一面:自恋。


通常,我们认为,自恋,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事实上,感觉全世界都帮不上自己、理解不了自己,这和“自我感觉良好”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这也是一种自恋。


自恋的人,会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内心又极度空虚和脆弱。


就像这位来访者。




看起来对自己非常自信,对自我价值过高估计,对他人价值评价较低,这是自恋的人看起来的基本特征。


从发生学⻆度来说,自恋是心理发展中会出现的一个正常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自体恋阶段。科胡特(kohut)认为,自恋是力比多(libido)对自己的投注。


力比多,即性力,由弗洛依德提出。这里的“性”指的不是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我们可以简单把力比多理解为生命的一种原始本能的驱动力。那么,科胡特所说的“力比多对自己的投注”又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追溯到我们出生的时候。


我们在出生之后,会有一种本能的感觉:我们是无所不能的。


这也是自恋的第一个阶段:未分化和无客体阶段。


后来,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感觉难以⻓久维持,它迅速会被父母破坏。


道理很简单,我们说,没有100分的父母。父母在满足孩子方面,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总是有不能满足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的“全能感”就受到了破坏。


但是,这并非坏事。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适度受挫”——也就是说,这个挫败是孩子能够承受的——那么,孩子将开始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并且逐渐收回对父母的“完美投射”。


同时,孩子本身原始和自我夸大的感觉也会逐渐被驯服,这就意味着适应了现实。


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结构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行动和我们的自身提供能量支持。


也就是说,父母能照顾好孩子,后来孩子也能照顾好自己。努力去做,能做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过分强求。


科胡特把这个运作过程,称为转换型内化,也称为过渡客体。


这就进入了自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力比多对自己的投注之前,一定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力比多向外界投注的失败。


我们在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为过分的影响和不当干预,我们的心理一定有一个阶段,是看到外部世界的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走出自我的界限,看到了母亲,通过母亲,看到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又看到了父亲,通过父亲,看到了更加复杂的规则和现实世界。


这个时候,就伴随着我们的“本能”也就是“力比多”向外投注的过程。


但是,如果向外投注的过程中,外界的反馈实在太差,必然引起我们无比的失望。


但是,一次的失望并不足以阻碍我们向外投注的步伐,我们会继续我们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之后,我们由失望转变为绝望。


这个时候,在绝望中,我们不得不收回那些投注到外界的力比多,转而向内投注。


所以,每一个自恋的心理的背后,其实都是经受了无数次向外伸出自己的触⻆,结果总是以严重的失败告终的过程。


力比多向内投注,是被迫的。


这样,我们也就能从一个整体层面上大致理解,为什么每一个自恋的人,他们都是脆弱的。



那么,我们就能看到,“适度挫折”对于心理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而“太大的挫折”或者说“太低质量”的回应,对心理的发展,危害很大。


因为,太大的挫折,直接导致依恋失败。依恋的失败,导致自恋。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适度挫折”?


其实这个度很难把握。


我们很难人为去设计一个“适度”的挫折。有的时候,父母认为是一个小挫折,可能在孩子心理影响很大;有的时候,父母觉得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可能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只是父母的过度保护。


所以,现实中,孩子很难“完美无瑕”地度过这一时期,父母的反馈,不知道在哪个方面,多少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未满足感或者说缺失。


如果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就会始终存在一个严重缺爱的“内在小孩”。


内心是匮乏的,脆弱的,空虚的。


这会带来自卑。


这个影响有多大?


它会一直在。


可以这么说,这个严重匮乏的“内在小孩”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大而⻓大,它会一直在那里。哪怕有一天我们自己已经为人父母,甚至儿孙满堂。


作者:三木水,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木水心理工作室(hongcen2063)

李承铉自曝产后抑郁真相:明明是谁带娃谁抑郁

2021-08-22

今天,一起来夸夸自己吧

2021-08-22

深度分析:女人喜欢看男人和男人谈恋爱是什么心理?

2021-08-21

刘涛新剧《陪你一起长大》:让孩子霸占C位的家庭,大概率要翻车

2021-08-20

三胎热议,暴露了女人的生育困境

2021-08-19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