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是一场灾难
“儿子离家出走一个礼拜了,他是不是不要我了?”
最近,来访抹茶哭着找我倾诉,离婚这些年,自己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根本无法想象离开儿子,一个人的生活会是怎么样。
儿子念中学要住宿,自己呆在家就感觉不习惯,成天担心儿子在学校吃不好,睡不暖。
为此,还焦虑到经常失眠多梦。
抹茶每天都会打几次电话、视频给儿子,但她仍然无力承受远离儿子的恐慌,干脆私自搬到儿子学校附近的出租房。
每日三餐都精心制作好,到了饭点就亲自送到儿子宿舍里,还帮儿子打理书桌、床铺,洗衣服……
接着,晚上又陪他一起去上自习。
就像一台如影随形的监控器,时时都想注视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有时到了周末,儿子很想和同学一块出去放松放松,却也被她硬拽回教室写作业,或者回家陪自己住几天。
儿子几次明确对她说:“妈妈,我不喜欢你这样陪我。”
抹茶每当听到这句话,就莫名地产生一种分离焦虑,怕儿子是不是不听自己话了,是不是长大就要抛弃自己了。
前些天假期间,儿子又提出这个请求,她不过冲儿子撒娇发了点小脾气:“你不让妈妈陪你了,那你以后就不要回家了!”
结果,儿子果真拔腿就出了家门,留下焦急万分的抹茶。
很明显感受到抹茶内心的焦虑和依赖,但她越害怕和儿子分离,却越是把孩子逼向了离自己更远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
因为,她作为父母,并没有长大。
有的父母不像父母,像“巨婴”
生活中其实经常可以看到类似抹茶这种父母:
一离开孩子就感到焦虑不安,生怕孩子抛弃自己;
孩子明明很听自己的话,但就是抑制不住地想要全盘控制他;
要是孩子叛逆抵抗了,自己反倒还会像个孩子那样任性撒娇……
前些天刷抖音看到美剧《摩登家庭》里的片段,那对父母就没有长大,像个孩子一般喜欢恶搞贪玩。
万圣节那天,妈妈拿着刀在菜板上猛砍一番,还在儿子面前假装自己的手被剁断了,大声尖叫起来:“哇哇哇,好痛呀!”
随之,儿子就说:“好好笑哦,老妈,不要以为弄个假手就可以骗得了我。”
接着,儿子猛地一抽那只伸上菜板上的手,不料竟听到爸爸咧着喉咙大喊起来。
这时,孩子才明白过来,原来是爸爸妈妈在万圣节特意给家里制造的恐怖剧情。
妈妈还津津乐道地谈到,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看恐怖片,每次一有新的恐怖片上映,总是第一个就去排队买票的。
感觉这对父母的内心,还住着一个“巨婴”,比孩子,还更像孩子。
这就是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所提出的“亲子角色颠倒”,父母本该承担照顾抚育孩子的职责,却总是上演孩子的角色,去孩子面前撒娇胡闹。
但父母如果长不大,对孩子就可能是一场“灾难”。
就像我的另一个来访琳琳,她10岁那年,妈妈生弟弟的过程中就难产去世。
那时,能够抚养自己和两个弟弟成人的只有爸爸。
而爸爸就像个“顽童”成天沉溺赌博娱乐中,并不懂得如何照顾他们,琳琳被逼得只好快速成熟起来,照顾整个家庭。
除了充当弟弟们的“妈妈”,有时还要反过来教育爸爸:不要喝太多酒,不要打太多牌,早点回家,认真赚钱……
琳琳在家庭的序位本来只是一个孩子,却因为母亲过早缺位,父亲又“没长大”,才站在了亲子角色颠倒的位置上,承担着本该父母担负的责任。
这就导致琳琳在成长中自我功能发展非常不健全,内在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爱,还一直残留着“角色混乱”的冲突。
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付出型人格”,即便成年后,还需要通过不断付出来获得别人的认同,过得辛苦又吃力不讨好。
受伤的“内在小孩”,拖着父母长不大
是的,琳琳结婚生子后,自己就成了那个长不大的家长。
她在培育女儿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自己给的爱不够多,总是强迫性地要替代女儿做一些决定,让女儿喘不过气想推开自己,但自己又不允许女儿和自己保持距离。
父母为什么会长不大?
首先,因为受伤的内在小孩始终处在饥饿状态,无意识地就会向自己呼求爱,而自己又把对爱的渴求转接给了孩子。
就像琳琳,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长大后其实一直很需要弥补这段心理创伤,所以才没有做孩子需要的父母,而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
她以为是在满足孩子,不过是在投喂自己的内心的“黑洞”。
当然,创伤的根源不止源自原生家庭,还可能是过去的创伤事件。
董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离婚后她似乎就把儿子当成了“老公”、“爸爸”。
之前,她参加综艺《妈妈是超人》对儿子顶顶就表现出超强的依赖感和霸占欲。
和儿子出去吃饭,她竟将其称之为“约会”。
吃饭的过程中,顶顶只顾着自己玩惹恼了她,自己干脆在饭桌上哭了起来,让顶顶像个大人一样来安慰自己,还是靠顶顶的一句“爸爸爱你”,才算和解。
后来一块去滑雪,顶顶想让妈妈帮忙拉雪圈。可董洁却认为儿子不心疼自己,还在儿子面前撒起娇来。
这就是离婚遗留的创伤,让董洁没有把自己当成母亲,也没有把顶顶当成儿子。
其次,自己内心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就把焦虑投射给了孩子,自己也退行回到了孩子的位置。
记得《小舍得》里的田雨岚,就是一个内心匮乏且焦虑的母亲。
自己妈妈蔡菊英只是小三上位的护工,从小母女俩在爸爸心中就没有多高的地位,尽管自己再努力,得到的爱和关注也远远不如姐妹南俪多。
后来虽说嫁给了有钱的颜鹏,但仍然有浓重的不安和自卑情结。
为了证明自己,儿子也成了自己投射焦虑感的“工具”。
她整天逼迫儿子学习,时刻操心儿子成绩,逼儿子必须每次考第一,甚至为此不择手段。
有时她也会像个孩子那样去儿子面前撒娇哭闹,以此操控儿子顺从自己。
她的退行,就是一直在儿子身上填补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以及未曾被疗愈的创伤。
可是,父母如果这样长不大,孩子就会背负着创伤延续在自己的成长里,甚至延续到下一代,成为影响深远的家族创伤。
父母如何长大,终止家族创伤?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家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序位,没有人能够或者被允许去挑战他的位置,关系只有遵照特定的序位才能成功。
父母利用经济、肉体、心理上尚无法自立的孩子来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孩子俨然就了父母的“布偶玩具”。
而自己也像依恋母亲那样,依恋着自己的孩子。
但父母的角色功能必须释放出来,孩子才能得以健全发展。
所以,父母必须学会长大,给孩子创造肥沃的生长土壤,终止家族创伤的迭代延续。
1、 穿越创伤,疗愈“内在小孩”
我们父母曾经也是小孩。
小时候也许没能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或是过去的某个时刻也遭逢过一些伤害,即便长大后伤痛还紧紧跟随着自己。
这些创伤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疗愈。
看过一部动漫叫《橘色奇迹》,里面的“橘色”是夕阳的颜色,本来有种温暖治愈的力量,但随着剧情推进总弥散出一言难尽的孤独和寂寞,令人感到绝望而压抑。
但自从有了长夜的救赎,便也能开出奇迹之光。
创伤也是如此。
只要父母能看见自己的创伤,并且愿意努力成长起来去疗愈它,那么脆弱的内在小孩就得到了温暖的抱持。
随着疗愈的时间拉长,它也会慢慢地找回独立行走的力量。
2、 观察自己的潜意识,缓解自身焦虑
父母之所以长不大,是因为潜意识储存着曾经未被满足的幼儿式愿望。
如果没有察觉到这一点,父母就会把喂养需求的焦虑感不断投射给孩子。
要实现自我突破式成长,父母就应该时刻观察自己的潜意识。尤其是当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太对劲时,要马上告诉自己“关注自己的潜意识”。
这个过程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
为什么自己会这么焦虑呢?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想去干涉孩子?
为什么就是不想离开孩子?
……
这时就可以好好去面对它们,经过自己一番探索和思考,也许就能察觉出自己潜意识层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收回投放孩子身上过多的焦虑。
3、 回归角色,让爱流动
父母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只有爱还不够,关键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角色序位,承担和自己身份相符的责任。
因为在一个家庭系统里,各个成员只有站对序位,爱才会真正流动起来。
父母对孩子任性撒娇或无端管控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角色,想想自己过分依赖孩子,还对孩子胡闹撒娇的行为,是不是和自己角色相符。
当自己有了觉察之后,可能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跟个孩子似的依赖控制孩子,真的不太符合一个家长的角色。
也许,就会慢慢学会对照父母的角色定位,转换自己的言行。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角色。
日本儿童心理学家加藤谛三说过,父母最贵的爱不是教育孩子成为多优秀人的,而是让他学会做自己。
父母真正长大了,就让孩子归还给了他自己。
而父母也能回归角色,好好做自己。
作者| 奥黛卡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高级婚姻情感咨询师,多平台签约心理专栏作家。
编辑| 怡安
2021-12-02
2021-11-29
2021-11-30
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