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穷父母”能不能养出“富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富养孩子

南希小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如今,有很多人感觉,似乎寒门再难出贵子了:


走近全国高考状元,我们会发现他们大都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那些生活显得很顺遂快乐的孩子,似乎也大都家境优渥。


而那些媒体和大众视线中的有为青年,好像很多也都是中产家庭的孩子,极少出自寒门。


于是,这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共识——经济条件不好,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正被“富养”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对于富养这个词,很多人的理解是经济上的充分满足。


只有被富养长大的孩子,才能有好的未来。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


六年级的小A有学习障碍和注意力问题。她的母亲很少管自己的学习,因为金钱带来了很多便利,换取了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所以母亲觉得自己尽力了,对成绩补不上去的她不断埋怨、反复念叨,极度焦虑。 


虽然小A从头到脚都穿着名牌、一看就是个养尊处优的孩子,可她看起来却蔫蔫的,心理状态也令人担忧:脆弱,抑郁,厌学,经不起批评。


小B是另一个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姑娘。虽然她的父亲常年不在家,但经常给她买贵重礼物。从小她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奢侈品不断,她经常在朋友圈晒各种名媛出入的场所和一般人消费不起的酒店。


可是成年后,她变得特别缺安全感。


经交流后发现,她一直害怕失去现有的物质享受,埋怨家里没有更多钱。她对咨询师的提问听来也十分有理:难道你就不想有奢华的享受吗?你觉得你活着有什么意义吗?


由此可见,仅以用金钱来富养,可能会换来一个心理上存在诸多问题的孩子,也可能会造就眼界狭窄、以物质享受为唯一价值准绳的孩子。


可是,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是典型的成功人士,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更重要的是,她内在稳定、心理成熟,待人接物也无不透露出高情商。


不是说女孩子要富养育吗?在旁人看来,这一定是个典型被富养长大的女生,才会有后面的开挂人生。


但有一次与她深聊后,才发现原来她小时候家里很穷。


她是这样描述幼年光景的:


“小时候家里炒菜没有油。但父母怕我营养不良,哪怕自己没有油吃,也要在我的饭里拌点油。“

“我父母很乐观,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自己穷,总是和和气气、笑容满面的,似乎没有什么愁苦。“

“虽然父母很辛苦,但是陪我的时间并不少。尤其是睡前讲故事的时光,成了我一生的宝贵回忆。“

……


听起来,她确实是被“富养”长大的。可这种富养,又好像与经济条件没什么关系。


而真正被“富养”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他们往往都胸怀大志、有行动力。


他们发自内心珍视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真正的热爱和追求,这成了他们学业优秀、事业发展的动力。


其次,他们大体上情绪稳定、内在平和。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自我功能可以很好地处理内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对情绪有很好的调控能力,较少有心理冲突。


另外,他们具备经营幸福的能力,更容易收获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由于内心稳定、充满安全感,他们能够在关系中和他人更好地相处,这成了他们人生幸福的关键。



被富养的孩子,得到了什么?


那么,真正富养的孩子,到底得到了什么呢?


首先,他们得到了密集的精神陪伴。


武志红老师谈到他的童年时,曾回忆母亲在他成长的早期大量陪伴他的经历。虽然那时候母亲没有出去工作、生活条件不够好,但是成了他一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但我认识的小C却不一样。他的父母虽然经常在家,但他经常觉得孤独。


他们的周末通常是这样过的:父亲在书房里打游戏,母亲在卧室里玩手机,他在客厅看电视。

 

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现状:也许有很充裕的物质条件,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在一起,心也很少真正在场。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中有大量被好好陪伴的经历,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富养。


同时,被富养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好的回应性的环境中。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可是,很多父母身上有大量待解决的问题、未处理好的情绪。而处理不好自己的抑郁和焦躁的父母,是很难看见孩子的情绪和需要的。


而孩子,是非常需要从父母的眼睛里得到回应、看到骄傲的光芒,从而验证自己的可爱与价值的。


这样的情感滋养,才是最好的“富养”。


另外,被富养的孩子,是被肯定和接纳的。


父母不会强求孩子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也不会因为孩子不满足自己的预期而心生不满、处处贬低。


相反,父母会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并鼓励孩子成为自己。


简而言之,被富养的孩子,都是得到了充分的爱的孩子。


如果父母情感缺失,即便家财万贯,也仍然是真正的“穷养”。



穷父母也可以养出富孩子


即便如此,又该怎么理解越来越多有出息的孩子都不再出自寒门这一事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清的是,真正被贫穷限制的是什么?


为经济发愁的父母,内心可能装了很多自己的情绪。


焦躁和烦恼的内在,让自己很难成为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孩子的内在需要。


不仅如此,经济水平可能会拉低人的自我预期和自我价值感,让人的眼界变窄。


这样的状态,让人无法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地方、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拥有凌驾物质之上的精神追求。


还有,被贫穷困扰的父母,由于自身的匮乏感,有大量没有被满足的需要。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也很难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没有被好好满足的孩子,终身都在抑制自己的需要,甚至无法识别自己的需要,所以很难发展自己、勇敢追求目标、挖掘自身潜力。


但是,也有被经济困扰的父母,也具备爱的能力的。他们的回应和看见,能够让孩子形成内聚性的自我。而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好的,更胜于物质上的优越。


这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自己在早年是否得到过好的回应、丰富的情感滋养和爱。


如果父母具备这样的滋养孩子的能力,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前提下,他们仍然可以“富养”孩子。


在贫穷中富养孩子的父母,往往情绪稳定,平静乐观。


尽管生活不容易,他们也很少把焦虑投射给孩子。所以,在拮据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电视剧《三十而已》的片尾彩蛋:一个挤在简陋的出租屋、推着车出去卖葱油饼的三口之家。尽管家里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这对父母一直挂着宁静祥和的微笑,看不到半分戾气和被生活重担 压迫的痕迹。


在贫穷中富养孩子的父母,是能够看到、并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的。


在卖葱油饼之家的生活细节中,有一个场景让人记忆犹新:母亲从每个用剩的鸡蛋壳里掏出残留的蛋白、汇聚成一小碗,给孩子煎了个全蛋白的荷包蛋。


尽管当时拿出一个鸡蛋来给孩子吃,可能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但是这个蛋白做的荷包蛋,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珍贵回忆。


但是,有大量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会说:

我们很辛苦,你要懂事。

我们供你上学不容易,你一定要有出息。

你哪能要这要那的!也不看看我们家条件,哪能和人家比!


压抑孩子的需要,出自父母自身的不配得感。这样的不配得感,如同咒语,让孩子成长后,也有了强烈的“我不配”的信念。


贫穷中富养孩子的父母,哪怕自身被不安全感包裹着,但也给了孩子足够的温暖、陪伴、安全感。


而这些,才是一个人高飞的翅膀。它使一个人的眼界越过眼前的贫瘠,投向远处的高山大海,投向丰富、广阔的、有无限可能性的人生。


贫穷并不见得就会造就自卑和有匮乏感的孩子。


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回应和爱,才是真正的富养。



作者:南小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终身成长者,一个对生命充满好奇心的人


编辑 | Anny


李雪琴这个段子,揭开了成年人关系里的「秘密」

2022-01-06

曾奇峰:海音者,国之老鹰也

2022-01-07

别人对你的方式,都是你教的??

2022-01-06

被年龄焦虑PUA的姐姐们

2022-01-05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