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嫁给爱情,现在输给金钱?
新春佳节,阖家团圆。
成年人的不易在于,最欢腾的日子里,也很难只是单纯的快乐。
除了催婚、催生这两出传统大戏,同样能够让长辈们情绪激昂高涨的,就是替自己的儿女哀叹婚姻不幸。
母女俩在厨房,母亲一开口就把女婿钉牢在耻辱柱上:“不能挣钱,工作不靠谱,对家不负责任,当初不让你嫁给他,你死活不听...”
女儿忍着怒火陪笑脸:“妈,求你别说了,你这么说他,我也不好受...”转身回房对老公撒火:“真后悔当初没听我妈的,根本指望不上你,怪我自己眼瞎。”
去年上映的电影《乌海》就还原了这样的现实场景。
女主苗唯家庭条件优越,嫁给了家境窘迫的老公杨华。婚后两三年里,杨华被高中同学坑,深陷网贷三角,在被逼债与追债中惶惶不可终日,夫妻关系冰点尴尬,不知何去何从。
弹幕中,网友感叹“小康女”配“凤凰男”的婚姻太难了,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么打脸。
恋爱中当激情迸发的时候,哪对情侣不是无比坚信“我们不一样”?毕竟,爱情双向奔赴的两个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有人吐槽苗唯:你觉得男方配不上你,就不要选择,选择了就不要甩锅,总盯着别人的缺点,老拿一件事儿说事儿,这样的女人不旺夫。
重点是,知易行难。意识上想找个靠谱的人,欲在关系中保持正能量,但实际发生的情况可能大相径庭。
原因在于,这些旁观者清的正确经验,往往是我们的潜意识所不能答应的。
客体关系学派认为,人在生死两种本能的作用下,简单说,会向外界既投射好的部分,也投射坏的部分;这个过程对人格的整合与发展非常重要。
比如一个小孩子依恋父母,也攻击父母,如果父母允许孩子在需要的时候依赖,也能适度承受孩子的攻击并不实施“报复”,那么大概率孩子的人格底子就扎实了。
就像山本耀司说的那样:“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
亲密关系初期,我们向对方投射了温暖的、关怀的、被懂得等一系列好的感受,而对方对这些投射产生了认同,同时也回馈和满足了我们的期待。
所谓期待,都是邀请对方共同完成的一次投射性认同。其中隐含的条件是:你要以我限定的方式,做出我想要的行为反应。
这种巅峰般的体验,可太过瘾了。难怪有人说,热恋中的两个人,像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似的。
直到有一天,女人失落道:他没有当初那么爱我了。男人同样发现:她也不比从前温柔了。然后大家一起惆怅:人生为啥不能若只如初见呢?
很遗憾,就是不能。因为或早或晚,彼此的理想化投射会在现实中被解构掉,真枪实刀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是时候互相投射坏的部分了。以前对方眼里的每一个缺点都是小可爱,现在恨不得掐死一百次都不解气。
所以要知道,当我们说爱或者恨一个人,很可能是在说自己的投射,而不是眼前这个真实的人。
举个例子:爱的时候是经济适用,不爱时是自私抠门;而那个人没有变,只不过是对钱谨慎。
那你需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愿意和一个对钱谨慎的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以现实为原则处理关系。如果你向对方投射了自私,对方接收且认同了,就可能真的变得自私起来。
有人会问,千挑万选,为啥到头来还是没有避开“凤凰男”?
这里要作个说明,我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标签化的称谓,因为这本身就有以偏概全的投射性嫌疑。
凤凰男就活该娶不到老婆吗?不是的。
出身不能选,但能选的是不自轻,也懂得尊重另一半。
电影中的苗唯和杨华,论条件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但在意识不到的内心深处,他们是“绝配”。为什么呢?
根据“投射性认同”的理论,两个人之所以成为伴侣,是因为在他们的人格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符,这让彼此能够在对方身上发现自体丢失的部分,其中包括被爱护或被贬低的内容。
他很穷,但对我好;这个“好”,是苗唯丢失的被爱护的部分。她富有,优越且自尊,这是杨华丢失的部分。
所以很多时候,两个人的结合,不受意志的控制,而是潜意识的蓄谋已久。
当爱情发生,双方确定关系以后,伴随着生活里的磕碰,不免会激起内心中被贬低的部分,比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此,从心理的防御机制角度理解,当我们忍受不了这些“坏”,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就需要把它们转移到他人身上。
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场景就是,伴侣之间由一件小事开始争吵,逐渐地,声音越来越高,互相揭短,句句切中要害。
这个过程就是在彼此向对方投射自身难以接受的部分。表面上冲突地越厉害,内里就有更多不想要的东西扔给对方。
影片中, 苗唯母亲向女儿加码:“穷小子一个,班不好好上,屁钱也没有,还不好好照顾你。不行你就跟他离,孩子妈帮你带。”
吵架时,苗唯终于忍不住对杨华爆发:“我父母说的对,你找我就是看上我们家的钱了!”
杨华回到父母家中,姐姐带着外甥蛋蛋也回来了。父亲问:恐龙公园(参与投资,已停掉的项目)建的怎么样了,还想带蛋蛋去玩呢。母亲跟上:你看邻居那谁都准备二胎了,你和你媳妇咋回事?姐姐指望他能拿出5000块应急,因为蛋蛋被艺术班选上了。
家里每个人一开口,都在提示着杨华的失败与无能,自尊碎了一地。所有人都在向他疯狂投射低价值感,他被按在地上摩擦,无处遁逃。
此时此刻,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杨华会被迫真的成为那个人——你们觉得我无能,那我就无能给你们看。
他在向高中同学讨债的过程中,同学多次跟他耍手段转嫁债务或者借口搪塞,对此他毫无反击能力;在他俩的关系中,杨华再次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无能。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心存疑问:他为什么不走法律途径?
虽然在现实中,此类的经济纠纷解决起来效果可能差强人意,就像很多被家暴的女性选择继续沉默,每个深陷其中的受害者都会给出很多不报警的理由,听上去都合情合理。
但心理学上会认为,这些人是沉浸在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不自知。
心理学的应用意义也在于,帮助人们向内看,重整内在的力量去破除部分的现实枷锁。
杨华这个人物,过于真实,以致于很多男性观众说,看这部电影太费烟。
生活中,很多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梳理一下他的境遇:
进入了一桩不对等的婚姻,条件上是低的那一方,时常感觉到来自对方家庭的鄙视。
想要急于证明自己,赚“快钱”,有意无意置身于高风险行为活动中,失败的结果不断加重来自周围人的鄙视。
当一个人越想做些什么来对抗被鄙视,就意味着已经认同了自身的低价值。
所以,当你觉得被人鄙视了,不要对鄙视即刻反应;而是越过鄙视,首先处理现实困境。
从始终处在优越感一方的角度来说,苗唯的父母,骨子也深刻着自卑。这也不难理解,越是自卑,越要用瞧不起别人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贬损杨华:“你那点小生意,我们也看不上。”
回到女主苗唯,给她的动力学解释是:她与父母压抑的想堕落的潜意识愿望认同,然后付诸行动,找了一个“堕落”的丈夫结婚;为的是得到父母的惩罚(唠叨她),这将抵消她想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的内疚。
影片最后,这段婚姻的走向,不得而知,这在现实中恐怕也难解。
当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除了交给时间自然风干,最需要学会的方式是:回顾和理解所面临的这一切,在心理上是如何运作的。
好处是,减少关系中互伤的投射,更多地认识自己。直到自我越来越清晰以后,你信不信,那种感觉会比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爽多了。
总之,不管一直幸福还是一路荆棘,最终来到死神面前时,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开头吹吹牛逼:“我这一辈子啊...”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花花
2022-02-02
2022-02-01
2022-01-31
2022-01-30
2022-01-29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