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区房,到底要不要买?

贼叉 贼叉 2022-11-27

这两天,宁波疯传一则关于教育的大新闻:宁波外国语学校将迁回效实中学白杨校区变成地段初中。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应的小区房价应声而涨,短短数日时间,从均价不到三万到突破四万,而且据说还出现两家直接坐下竞价,价高者得的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除去中介炒作的因素,家长的急切心理完全可以理解——原有的孩子升学节奏被完全打乱,情急之下直接豪掷数百万金为娃铺路。


讲道理,突然增加这么大一笔投入,真的有必要么?


宁波的初中素来有四大名校之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啊,不是,是蛟川宁外蓝青兴宁。这四所初中原来分别是宁波四所重点高中(镇海中学效实中学鄞州中学宁波中学)的初中部,后来就独立办学,但是由于背景强大,所以变成目前宁波最知名的四所初中。


其中宁外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之前那波优质初中剥离出公立教育系统的浪潮中,于2009年又改回了公立的性质,变成四大名校中唯一一所不是国有民办性质的初中。


随着公民同招的政策落地,小升初这个名词在一段时间内恐怕是要销声匿迹了。而宁外之所以有这种举动,无非就是觉得现在对口的地段小学生源不行,所以想搬回市区,这样能对接一所比较好的地段小学,从而保证自己的声誉。


其实,从这个逻辑上你已经可以看出来:到底是学校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学校。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名师和牛蛙,谁成就谁?》来讲是好学生成就了好老师还是好老师成就了好学生。虽然道理上是互相成就,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好学生成就了名师。同样的,如果我们把一所名校的好学生全部换成普通学生,要不了几年,这学校也就没落了。


老宁波都知道,在没有国有民办这个政策出来之前,原来李兴贵中学的教育质量是非常牛叉的,二十多年前吊打宁波其他初中没啥问题。因为其主要生源包含了大量的效实中学教师子女,并且地段小学的尖子生除了极个别去了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外流,所以生源是相当过硬的。


后来由于优质的初中资源剥离出来,小升初掐尖一弄,这些优质生源李兴贵留不住了,眨眼就没落了。其对口的海曙中心小学本身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毕业后要升入李兴贵中学,所以也被人诟病到不行。要毁掉一所好学校,只要断供好学生,用不了多久就完了。


蛟川、宁外等四大名校之所以牛,只不过是因为其背后的牛高中利用自己的名誉为其背书,垄断了全宁波最优质的初中生源。以四大名校之首蛟川为例,2013年,蛟川书院招生734人,而2016年除去保送镇海中学,共有559人参加中考,考进镇海中学234人,考进蛟川中学高中部近200人,这样的中考成绩不可谓不辉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00多人没有进镇海中学系列。


要知道蛟川中学基本上是省内掐尖,最后仍然有100多个考不进镇海中学,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条子生,但是大部分应该都是当时各个小学的尖子,如果说是老师了得,那么应该各个都上镇海中学才对啊?如果说蛟川的老师牛叉教出了这么多保送或者考进镇海中学的,那么谁又对这些没考上镇中的孩子负责呢?总不能说是考的好是老师的功劳,考不好就是自己没学好吧?


当然,话反过来说也一样。你也不能说考好了就跟老师完全无关,考不好就要老师负责,是老师没教好。


等等,老贼,被你说的老师就没什么用了?


并不是这样。作为教师的最大意义是对那些中等学生来说的。好学生压根不用你怎么教,自己看得比你讲得快,没准理解的比你深;差学生压根就跟不上,但是对于大部分中间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讲解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光体现在课堂内。一个老师的风度、知识面也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好老师的人格魅力确实是不一样的。


第三,任何一个老师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再好的老师也有学生不喜欢,再差的老师也会对个别学生有正面的积极意义,所以哪怕是让一个学生变得更好,这都是有意义的。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学生成绩的好坏,老师的因素大概能占到20%-30%,主要还是靠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家长的水平。如果孩子不是那块料,你就算拼了性命把孩子送进牛校,最后很有可能也是去当炮灰的。而且本身就不行,进去天天被高手碾压,你以为那种滋味好受么?有的家长觉得把孩子扔进高手堆里熏一熏,总是能有点长进,咋没想到这个年龄段的承受能力万一被打击到不行咋办?


搞教育的都知道,年级越高仍然能保持好成绩的才是真的好。现在的小学、初中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区分度可言,小学考个96、97可能就低于平均分了,中考数学只有最后一题的最后两问才有区分度了。所以小学阶段的好有时候是假好,学生的天分一般,但是通过努力以及细心,也能给人造成是聪明的假象。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千万别把老师的作用无限放大,认为好老师、好学校就不得了。你今天把蛟川书院的老师调去教宁波最烂的地段初中,能教到现在蛟川一半的水平,那我就承认老师的作用大。这个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什么样的学生最容易出成绩?就是好苗子外加全班程度一样。如果一个班的水平参差不齐,那么一定会出现吃不饱和撑死了的情况。只有全班水平差不多,齐头并进的那种,往往是效果最好的。所以搞快慢班,搞分层教学,这是最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某部就是不让你这么弄。


以前的重点中学怎么来的?最早的时候不就是搞快慢班,把相对比较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然后灵光一现出了几个牛学生,再然后产生了马太效应么?


同样的,那些牛叉的培训机构,最早的时候就是想办法招好学生,免费教甚至贴钱教,有那么两批出了成绩以后名气就出来了。等到做起来了,就搞分层教学,然后最好的学生还发奖学金——人家挣的是广大的中等学生的钱,虽然目标不一样,但是出名的路线都是一样的。


甭说宁波的学区了,就是帝都的学区也是一样。你以为人大附中没有差生么?你以为北京四中各个清华北大么?显然不是的。衡水中学为什么这么牛?一开始也是把好学生都集中起来,发挥顶端优势,慢慢打出名气后全河北抢生源。你看人家高考全省前一百能占5,60个,那是因为人家把河北中考前一百名几乎都抢过来了。


所以有人要搬出我的理论来了:贼老师,你自己说的,这些学校考的差是幸存者偏差,是概率问题。


如果你提出这条来反驳,说明你确实跟我学到了抬杠的一些技巧,但是并没有学到精髓:这和我说的完全不矛盾,恰恰印证了我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所谓的概率,是指等可能性。比如说10个黑球,10个白球,你随便摸一个出来,黑球的可能是50%;但是你娃到底是不是那块读书的料子娘胎里就带出来了,这是个确定事件。因此幸存者偏差用在这里完全不合适。好学校里成绩差的人虽然少,但是这个人群基本上是比较确定的。


千万别相信那种逆袭,什么小学不咋地,突然之间中学开窍了,这种故事不是说没有,但是真的是非常少,最后能考上清北的基本上是一路牛叉上来的。知道明史里怎么描述朱元璋出生时候的情形么?


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看见没?生他的时候满屋红光,邻居以为老朱家着火了,这种鬼话你信不信?有些人就愿意给自己或者孩子加上一段故事,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家孩子课外从来不报辅导班的”“我家孩子回家从来不看书的”,然后考上了清北乃至世界名校,这样的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那都是骗你的。


一般而言,学习成绩如果画成一条连续的曲线,那么一阶导数普遍是小于0的。小学好初中良高中一般,这种是正常情况,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好上去,而那种小学初中不行高中发飙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才是真的幸存者偏差。


所以过分依赖学区房、迷信小学或者初中的名校,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确实,好的初中、小学确实氛围会相对好一些,老师总体水平会相对高一点,但是你也不能保证自己孩子就能分到所谓的好老师的班上啊,分到好老师班上你也不能保证孩子就适应的了这个好老师啊,适应不了好老师的话真的远不如分在了一个孩子喜欢的普通老师的班上呢。


而且有掐尖政策时候,小升初基本都靠课外培训,小学名校不名校的似乎作用不大。可一旦完全根据学区来分配,那么好学生也只能进对口初中,聚集不到一所学校里去,原来的初中名校没有那么多优质生源,教育质量下滑势在必行。


北京有个学校叫昌平二中回龙观分校。这个学校一开始很一般,但是这个学校附近的小区聚集了大量的程序员,这些人上班地点就在距离回龙观地铁一站的西二旗。应该说程序员这个群体的智商还是比较高的。所以现在的昌平二中的高考成绩是比较耀眼的,这些程序员的子女硬生生靠着自己把所在的小区变成了学区房。


北京的中关村一二三小差不多也是北京最好的小学,就是因为大量的中科院子弟都在这里读书。本身就是高智商人群的子女,又有家学渊源,你说有这样的生源,什么小学他不牛?年级越低,相对来说牛校越没有必要。而且真的牛叉的孩子根本不用去发掘,自己就冒出来了。


当然,学区房也是有一些现实意义的。有一个著名的庞氏骗局,就是只要你能找到下家把手中的东西甩出去就行,中国这么大,总能找到相信通过学区房能让孩子变聪明的傻子的,所以别说保值了,盈利都行;


另一个就是通过学区房认识一些有钱人。买的起学区房的家里经济实力都是比较过硬的,这也是一种拓展人脉的手段。


按照现在公民同招的政策,宁波的四大名校无法再搞小升初的测试筛选苗子了,全凭地段生以及摇号,生源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优质生源一旦平均分配了,对四大名校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好学生数减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优秀生源的流入,普通地段中学的老师劲头也不一样。原来好学生都让人拿走了,你当老师也提不起兴趣啊。但是现在这么一打乱,好苗子就有可能过来,教学也能提的劲儿来——很多东西都是相互的。学生不行,老师教教都没胃口,学生好,老师也来劲的。不要总觉得这个世界现实啊,物质啊。学生不行,你去求老师,塞钱送东西都懒得教,是那块料老师追着学生屁股后头,贴时间贴精力贴钱都愿意带。此消彼长,这个政策如果一直下去,那么四大名校的优势会慢慢消失,地段中学中会涌现出一批不错的学校。顺便预测一下,哪些初中小学附近的住的高科技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员工密集,这些小区以后就很有可能变成学区房。


最后的结论:学区房这个东西,如果有能力就买,掏个大几百万跟我买白菜一样的,那你随意;如果没能力也不用过于懊悔,砸锅卖铁拼个学区房真不至于——你越是这样,越容易把为了你读书容易么这句话挂在嘴边,凭空给孩子压力。


学区房在我看来就是个鸡肋:毕竟好的高中是要考的,不是靠学区房进去的。孩子最好的学区房永远是你家的书房,你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天赋,给他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比老师教的有用的多。至于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最好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自己如果读书都不行,你又想娃突然变成天才,要么靠变异,要么靠隔壁老王,反正靠学区房来帮孩子提高成绩基本是没用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