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敬畏心仰望自然,以无畏心面对成长 ——《南极小木屋》绘本导读

王自磐,钟煜 绘本教学 2021-05-26

以敬畏心仰望自然,以无畏心面对成长

——《南极小木屋》绘本导读


作者手记

南极,小探险者来了!


◎ 王自磐

南极,这片神奇广袤的冰雪世界,从来就是英雄辈出的大舞台和勇敢探险者的天堂。纳尔逊—不平凡的南极孤岛,万年冰封,奇寒无比。南极小木屋的斑驳屋顶,在一片白色无垠之中,时隐时现。那里,就是魅力四射的捷克南极儿童极限训练营所在。激流环绕,暗礁林立,危机四伏,奇迹就在那里发生。


丹妮莎,一个充满直面挑战勇敢目光的7岁女孩,一路腾云驾雾,追寻属于自己的“企鹅梦”。去南极看企鹅!这就是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离开妈妈远涉重洋的唯一动机。大鸟降落在岩崖绵亘、与纳尔逊岛仅一水之隔的菲尔德斯半岛。蓝黑色的海峡深不可测,急流中旋涡一个接一个。小筏子载着丹妮莎和雅达爷爷,随波起舞,大人看了都心慌,可小女孩若无其事,只顾伸手玩水。雅达爷爷打心里喜欢她初生牛犊的性格。

在雪坡深处的山坳里,丹妮莎老远就发现一排伸出好多触角的稀奇之物,疑是来自外太空的怪东西。夜晚降临,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小女孩,早已极度疲乏和困顿,很快与温柔暖和的羽绒睡袋融合在一起。


连日来的爬雪坡、走长滩、跑远路,累得女孩全身酸痛,满身臭汗。尤其是当面临孤独时,丹妮莎想妈妈了,好想好想!雅达爷爷带她散心,去看企鹅,一个丹妮莎从未见过的企鹅大家族。它们上上下下,忙忙碌碌,都在干什么?在雅达爷爷的启发下,她终于找回了对南极的感觉,而通过一次次与企鹅的对话,她更拥有了和企鹅交朋友的耐心与信心。

丹妮莎像一只馋猫,想吃肉想得流口水,可训练营从不供应荤菜。她不得不带上渔具和小桶,跟随雅达爷爷来到海滩边学钓鱼。她惊奇地发现海水下有许多奇异的海洋生物,而礁石缝里,竟然还躲藏着又胖又傻的大头鱼。丹尼莎在鱼钩上挂上鱼饵,放到水里开始钓鱼。傻乎乎的胖头鱼,以为是天上掉下的馅儿饼,死命咬住不松口。于是,小女孩和胖头鱼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拔河比赛。


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巨鲸是最为吸引人的神秘而有灵性的动物。丹妮莎真是一个幸运儿,在和雅达爷爷的一次冰海旅行中,就经历了惊奇而难忘的一幕:几头虎鲸悄然迂回接近,从冰下合力向正在海冰上睡懒觉的海豹们突然发起攻击,海面上波涛汹涌,浮冰爆裂。当丹妮莎从惊心动魄之中醒悟时,虎鲸和海豹们却早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此时此刻,小皮筏子以及雅达爷爷和丹妮莎又发生了什么?


丹妮莎爬上山冈去观察贼鸥,却遭遇了来自身后的猛烈攻击,一阵“粪便轰炸”更让她匆忙落荒而逃。小女孩终于领悟到,处在孵化期的南极海鸟,竟然如此不畏强敌,勇敢地护卫自己的家园。


冰海游泳是每一位探险者生存训练的必修课,无论对提升身体素质还是对磨炼精神意志来说,都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课目。毕竟,这儿是千古奇寒的南极,下过冰海的人,不会忘记冰水瞬间夺去体温时那种切肤之痛。丹妮莎的第一次冰海试水,完全是一次无拘束的戏水。但仅仅几秒钟,丹妮莎已感觉疼如刀割,很快又肢体麻木,全身失控,筛糠似的寒战不止。但她没有立即转身逃离。那么,她是如何勇敢面对最新挑战的呢?

……

这是一个发生在南极的真实故事。30天的南极生活,让勇敢而聪明的丹妮莎不仅学会了许多,明白了许多,也懂得了些许做人的道理。艰苦生活与恶劣环境的磨炼,丹妮莎实现了以弱小心灵对决南极严酷自然的成功挑战。她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南极,能够接纳一个7岁的勇敢的小探险家。

四年以后,南极小木屋训练营又迎来了5岁的芭芭拉(女孩)、11岁的马托斯(男孩)、9岁的佩蒂(女孩)、8岁的克里斯蒂纳(女孩)、7岁的克利斯朵夫(男孩)。他们跟在雅达爷爷身后,和四年前的丹妮莎一样,勇敢前行。



作者简介

王自磐

国家海洋局资深极地专家、研究员。从事极地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30年。1986-2005年7次赴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89年赴中山站建站并首次越冬;1992年至今与德国极地所和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多次随德国“极星号”船赴两极考察。长期担任《极地研究》《大自然》杂志编委,美国《Ice Cape News》杂志专栏作家,启发《Do科学》《小爱迪生》等杂志科学顾问。

 

雅罗夫斯基·帕弗里契(雅达)

捷克职业探险家。崇尚自然,遍游世界名川大山,曾独自横穿格陵兰岛,最后倾心于南极冰洲自创天地。爱科·纳尔逊南极训练营以“极限生存—绿色家园—环境影响”项目为主题,以各国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艰苦生活、极地环境和保护自然等科目的严格训练,培养和鼓励孩子们不怕艰苦、不畏艰险与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与勇气。


邱可曼/绘

艺术家、插画师。自儿子出生后便将个人身份自动转换成妈妈和绘本创作者。先后创作有《比一比》《小小子》和《湖水和它的朋友们》等原创绘本。表现形式多元化,手绘、电脑绘画及多种材料运用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

 

 

 

编辑手记

以敬畏心仰望自然,以无畏心面对成长


◎ 钟煜

第一次读完丹妮莎的故事,我“受惊”不小。作为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我完全无法将“7岁”“南极”和“生存训练”这些词联系到一起。这个女孩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个传奇。


丹妮莎第一次冰泳出水后的画面令我印象深刻,与她的炯炯目光对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女儿小小软软的手掌,轻轻拉着我说:“妈妈,过来抱一下。”


从读者心态转换到编辑的身份,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我想让读者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可以是一个励志故事。当大部分妈妈望着第一次自己背上书包去学校的小豆包泪眼朦胧时,丹妮莎怀抱着“我要去看企鹅”的简单愿望,已经独自站在南极的冰雪之中。


也可以是一个科普故事。这片神秘之地布满了“为什么”和“居然是这样”的谜题,随意翻拣,处处是知识的珍宝。

然而,我不希望这只是个励志故事。我敬佩丹妮莎父母的胆识,感叹这个小女孩的勇气,只是我也知道,极少有父母能有机会、有条件为孩子做出同样的选择。


但是要感谢这个故事,让我看见成长的另一种姿态。我从丹妮莎目光中触碰到的力量,相信也会打动我的女儿。丹妮莎的世界,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天地,但他们拥有和丹妮莎同样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对一个7岁小女孩的情绪和心思也并不陌生。这些相似的感受在孩子们心中定然会激起回响,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刻,或成为鼓舞的力量,或丰富了生活的体验。


这也绝不仅仅是一个科普故事。在整个编辑的过程中,我速读了大量关于南极的资料,从科考队员的日记到旅行者的游记,从科普图书到百科辞典,一路读一路留下“啊?”“哦!”“天哪!”的感慨,一路挑选浅近有趣的知识点与小读者分享。

不过,在了解企鹅的种类,学习苔藓与地衣的区别,同时憧憬着如今看来已经很有亲近感的南极之旅时,我最难忘的,还是浮冰被虎鲸撞裂的巨大声响,以及和丹妮莎一起面对南极漫天晚霞时那种屏息凝神的感受。或许我们不必太在意孩子们最终记住了多少个有关南极的知识点,但真的希望书中的某个图景能令他也有片刻的屏息凝神。这个片刻,我们都只是个孩子,以敬畏心仰望自然,以无畏心面对成长。



《南极小木屋》

启发精选华语原创绘本

作者:王自磐 雅罗夫斯基·帕弗里契/文 邱可曼/绘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 故事讲读|侯婉婷:《神奇糖果店》

  2. 用笔描绘美丽中国年!

  3. 薇薇姐姐讲故事|《许愿树巷的叶子》:不能没有你1


 • end • 

主编 | 姚颖老师

本文编辑 | 陈威然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部分图片和音频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绘本教学公众号!


以绘本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