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年前,她差点带着孩子一了百了;18年后,她找到当年的医生只为说声“谢谢”


11月13日上午8点,新宁波人姜玉琴终于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见到了18年来她一直记挂的那个人——该院儿科医生王文光。

“王主任,您还记得我吗?”姜玉琴双眼泛着泪光,送上一面写有“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锦旗。而正在整理病历的王文光抬起头来却是满脸疑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儿子急症却掏不出住院费

年轻妈妈想一了百了




“你们不知道,如果不是王医生救了我的孩子,我们这个家现在可能已经没了。”回忆起当初,姜玉琴难掩泪水。

故事还得从18年前开始讲起。

2003年,26岁的姜玉琴和丈夫从老家安徽来到宁波谋生。当时儿子还不到一岁,她在家照顾看孩子,丈夫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还要交房租,孩子又体弱多病。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个时候也是年轻,不太成熟,我甚至想过带着孩子一了百了。”

王文光医生

2004年3月12日凌晨4点多,姜玉琴的儿子高烧近40℃,还打起寒战,牙关紧咬“吱吱”响。姜玉琴抱起儿子就往附近的医院跑。

当天正在儿科急诊值班的王文光告诉她,孩子患了急性支气管肺炎,伴有贫血,况且已经出现了高热惊厥,要立即住院治疗

姜玉琴当时浑身上下只有100多元。她哭着跑出医院,东拼西凑也只有1500元。她心想,一定治不了了,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她也不活了。

但当她揣着这笔钱回到医院时,王文光说了一句让她至今无法忘怀的话:“给孩子治病要紧,剩下的钱你就不要担心了。”

孩子住院期间,她几次收到过缴费通知,但她实在无能为力。孩子康复后,他们离开了医院。



医生的救治给了她希望

如今已在宁波安家




“当时,我想明白了。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医生都肯这么帮忙,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活下去?”姜玉琴咬咬牙,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养大。

这些年,她捡过破烂,背着孩子在工地里像男人一样干力气活,后来又做起了家政服务。有时候,一天要做三户人家。



2005年,手头稍有结余的她回到医院,打算把欠的医药费还上,也想当面对那个医生说声感谢。没想到,医院已经拆掉了。她不知道医院的名字,也不知该向谁打听

如今,姜玉琴已经在宁波安了家,孩子今年也参加工作了。可当年的事情却始终压在她心头无法释怀。

一天,她在一位相熟的雇主家干活时,打听当年在大河路上的那家医院搬去哪里了。巧的是,这家雇主就是鄞州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她的帮助下,模模糊糊的线索拼凑起来,这位医护人员还专门找到了当年姜玉琴儿子住院的病历,时间、人名等信息一一对上。

当年姜玉琴儿子的住院病历

得知当年帮助自己的王文光医生周六上午有门诊,姜玉琴早早就等在了诊室门口,激动之余,连电瓶车的钥匙都忘了拔。

不过,虽然姜玉琴描述了很多细节,王文光却始终想不起这回事。“时间过去太久了,更何况当时这样的病人太多,我也搞不清楚是哪一位了。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工作嘛,应该的应该的。”

据了解,1984年鄞州人民医院儿科成立,首任科主任就是王文光。今年72岁的他退休后返聘,如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


接过锦旗时,王文光也向姜玉琴表示了感谢:“其实,儿科医生不好当,孩子生病了家长肯定着急,有时候也会不理解,我们当医生的也会有委屈的时候。姜女士的这份情谊,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End



作 者:陆麒雯 余旖瑶编 辑:曹  歆责 编:孙美星来 源: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宁波这个宝宝出生体重只有580克,身长比成人的巴掌还小!医生: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这病已成我国第三大致死病因,但知晓率依然很低!最近正是高发季


浙江人,“三免三惠”!

   请点击“在看” 

让更多人获得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