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老师,和高阶学习

崇旭 崇旭
2024-08-22

最近在忙活一个新东西,叫 GMAT。因为这个考试,遇到了一位叫黄大仙(真名黄卓明,以下统称大仙)的老师。此时,我刚刚结束为期一周的「特训」。借这个机会,想用一篇文章,记录下我的部分感受。

注:由于我从未接触过其他语言考试(比如托福、雅思),也没有接受过其他 GMAT 老师培训,因此观点*肯定*很片面,欢迎指正。

底线:做老师,得先有资格

要写这一点,心情还挺复杂的。一方面有些悲伤,另一方面,觉得是个再重要不过的前提,不得不说。

不知道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为什么 TA 是我的老师?为什么 TA 可以?为什么我要听 TA 的?

当年的我从来没想过。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很多人,都是在一种没意识的状况下,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选择)被安排好的一切,包括足以影响一生的事情——老师显然是其中之一。

黄大仙上课时说到一个事,他一直想找个教 GMAT 写作的老师,底线是这个老师必须考过 GMAT,而且作文至少得有 5.5。至于他自己不教的原因,是作文没有达到分数的底线,即使他是一位 17 年考了近 30 次的高水平考生(最低 730,多次 750 以上。750 即超过了 98% 以上的考生)。

相比之下,市场里存在着大量没考过 GMAT、不晒成绩单、甚至连真名都不用的「GMAT 老师」,其实真的让人很无语……(详见《哪怕低得有点可笑的底线,也比没有强》)

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可信度的问题。可信度,这个从《原则》里学来的概念,已经深深地影响我做每一次决策。

(关于信任,之前写过文章,有兴趣可读:《爱惜你的羽毛》)

以终为始:你的目标是什么?

围绕目标这个思想,在大仙的课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目标和没目标,会带来完全截然不同的做法。

拿考 GMAT 这整件事来讲,「我只是想考」「我想考 650」「我想考 750」这几个目标,所对应的是完全不同的学习计划。

举两个极端情况:A 是清华本科在读,目标 450,那我给他的学习计划就是:明天就去考;B 是大专毕业,目标 750,那我给他的学习计划就是:别考了,或者给自己起码三年, 2000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先从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学起,同时补习初中数学。——《大仙谈 GMAT 备考四大毒瘤之二:复习计划

说微观一点的方面,大仙认为教 GMAT,就是要让学生把题做对,尽可能考高分。因此课程的很多设计,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有个反应:这是不是太「应试教育」了?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渐渐想明白——有问题的不是「应试教育」,而在于「我们在应什么试」。对我来说,愿意花时间去准备 GMAT 的原因之一其实是,这是一门通过英语来考察思维能力的考试。

如果是「应」这样一门考试,那么,其实就决定了你必须运用好它考察的能力,才能达到「应试」的效果。

在大仙的指导下备考,我的实际感受是,思维的重要性要远超英语(此话不等于英语不重要)。解题的过程,要求我不断紧扣目标、启动慢思考、调用元认知,才不会掉到命题者挖的坑里。这过程真是痛苦又有趣。

相比之下,当年上学的很多考试,主要考的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或者说,我们不自觉地被引导到死记硬背的方向。

要说「目标导向」有问题,往往是「目标」出了问题。

(目标这个话题也写过,推荐阅读:《定什么目标,就过什么日子》)

建立系统:不要把自己变成猩猩!

「不要把自己变成猩猩」是大仙授课过程中常用的一句警示。这话还有另一个说法,是「不要变成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取代的人」。

说这话的背景,是市面上有部份老师会教学生一些所谓「解题技巧」,比如看到「主动优于被动」「看到 xxx 这个句式就肯定是错的」——但仔细想想,如果题真是这样解的,考试还能起到区分优劣的作用吗?写个 AI 机器人,是不是就能考得比人类好了?

与之对比,大仙的课程出现大量「脑图」(即思维导图)。其实,脑图只是展现形式,背后是一整套的系统方法论在支撑。有系统和方法论,就能极大降低解题的无目的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

换句话说,每遇到一道题,做法不再是从所谓「解题技巧」中去搜索对应的情况,而是有逻辑和章法地从宏观看到微观(具体说,每一步都有明确目标),最终定位到正确答案上。

大仙教学/交付方式也很有特点,囿于篇幅,只说一二——

从整体来说,大仙非常擅长将整套系统一点一点切块交付给学生,例题、作业、互动环节等等,都是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盲点、可能犯的错误等来设计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整个过程就像一块块接过大仙给的拼图,在玩一个拼图游戏。而且,大仙时常会有接地气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深谙「类比」之道。

写在最后:走出舒适区,拥抱高阶学习

大仙在一篇文章里总结了「高阶学习」的三个特点,我深受触动:

  • 以行为、思维方式的改变来体现学习的结果,而不是以知道多一点东西为结果

  • 多元变量,即构成输出的过程变量非常丰富,而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

  • 系统性强,前因后果联系多,碎片式地解决孤立问题帮助有限

非常遗憾地说,我曾经所接受的教育,真的跟高阶学习没太大关系。然而,我又深深觉得,想要度过富有意义的一生,离不开高阶学习能力——

因为人生中遇到的重要决策,其实就是一场大型高阶考试的试题。不经过高阶学习训练,我们拿什么来「应试」?


谢谢读到这里  希望对你有价值

赞、评、转、赏  请随意 :)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历史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崇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