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ADHD关爱周】我不是“不正常”,不是“懒散”,我只是有ADHD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中科普哈洛新知 Author 哈洛君
*本转载全文调整为去病化语言,
力图强调障碍与支持
抵抗疾病用语相伴的病耻感
在这里,每天都是ADHD关注日
点击以下页面进入抽奖赠书
3天后开奖
中奖的朋友请在本文下留言
为保护隐私不会公布
哈洛君:我不是“不正常”,不是“懒散”,我只是有ADHD。这句话来自30岁的小麦,她在儿童心理门诊确诊了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让她终于不再跟自己死磕,接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会遇到这样的“小恶魔”,他们好动、坐不稳、停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爱插队、冲动、爱发脾气甚至动手等等,很可能他们并不“熊孩子”,只是有ADHD。
他们不是坏孩子
ADHDer有着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痛楚,最后在段子里才被人看见。
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在脱口秀大会中自嘲从小注意力不集中,被频繁转学,本来老师疑惑原因在哪里,跟漠男妈妈一聊天就知道了,行吧,遗传还真不能怪孩子。
然而,因为人们(包括家长和老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一障碍缺乏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ADHD孩子并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大多数都被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好动、坐不稳、站不好、粗心、丢三落四、思想不集中、乱发脾气等等。
在学校里,他们没有玩伴,上课不听讲,四处走动,扰乱课程纪律,被老师视为“小恶魔”;在家里,他们乱扔玩具和东西,做事拖拉,辅导作业总是鸡飞狗跳,让家长们苦恼不已,叫苦不迭。
身为孩子,同伴、家长、老师是他们成长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关键他人。而如果在这些关键他人的眼里,这些孩子只是会创造各种麻烦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的坏孩子,他们未来的成长轨迹可想而知。
牛津科普读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指出,尽管一些人对自己有着积极的想法,但研究表明,随着挫折和被排斥的情况日益严重,ADHD孩子的自尊心从儿童期后就开始变弱,这种自我意象的淡化加重了其ADHD表现及影响。
事实上,ADHD多体现于儿童少年期,ADHDer并不会自愈,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但人们暴露于有毒物质,包括铅、汞、杀虫剂、塑料添加剂、酒精和烟草等,都可能出现或加重ADHD表现。此外学业压力、父母的教养方式、工作压力等都会有影响。
他们不是坏孩子,只是有障碍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理解他们,并有效地帮助到他们。
他们不是天才孩子
段子惹人哄堂大笑,但ADHD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挣扎,却很少有人能切实感受到。相反,人们还很容易走到一个极端,将ADHD视为一种天赋,有ADHD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富豪、艺术家、企业家、艺人和学者都曾公开自己童年时有过分心和学业失败的经历,很多人也会列举出一些名人作为例子,比如爱因斯坦、莫扎特、菲尔普斯等。
我们将永远不知道爱因斯坦或者莫扎特是否能被证实有ADHD,并且如果有,他们是否能受益于当代的治疗手段,或者治疗是否有可能让他们的天赋也销声匿迹呢?
根据相关科学研究,未成年ADHD患儿的智商要低于正常儿童,成人ADHD患者的智商也要低于正常群体。然而,这种差异很小,并没有临床意义。
不论是高智商的ADHDer,还是一般智商的ADHDer,相比正常群体,他们普遍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在注意方面存在障碍,在融入校园和社会生活时更容易面临挫折和失败,这会给他们以负反馈,降低他们的自尊,形成恶性循环。
有匿名网友在回复有ADHD是什么样的感受时,就有这种感受,有人认为他是天才,有人认为他是傻子,而他说,他就是个有ADHD的人。
精神科医生爱德华·哈洛韦尔将ADHD描述成一种非常难以掌握的天赋,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天赋也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支持。
然而,ADHD具有高遗传性,极有可能ADHD孩子的父母自身也患有ADHD,这导致ADHD孩子的生长环境和教养方式更不容乐观,相比常人,他们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更加困难。
他们的求医之路
正如前文所说的,ADHDer并不会自愈,而目前国内人们对这种障碍普遍缺乏认识,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的漏诊,导致ADHD的诊断率很低。
“我30岁,去儿童心理门诊看成人多动症”,小麦正是这篇新闻报道的主人公,在她前30年的人生中,她一直处于因为粗心、能力差而不断被否定、自责、试图改正,却又重复犯错、崩溃绝望的状态里。
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当她第一次听说ADHD后,抱着类似赌徒最后放手一搏的心态,她去了医院:如果确诊,那就接受问题,不再和自己死磕;如果没有,那说明自己努力得还不够。
她所在的厦门只有仙岳医院可以诊断成人多动症,但需要去“儿童心理门诊”做诊断,结果显示她是注意力缺陷型。
她说,我三十年的困惑、自责、抑郁的主因,终于有了答案。我不是“不正常”,不是“懒散”,我只是有ADHD。
一方面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病了,如小麦一样。国家越富裕,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对这些障碍的认识和了解就越深,随着网上对ADHD有了越来越多的讨论,相信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变。
另一方面,很多人病了却不愿意就医,因为人们对药物的态度、对精神障碍的忌讳等等,让很多人拒绝去医院接受治疗,或者即便治疗有效也拒绝坚持服药。
在一次ADHD的义诊答疑现场,有位母亲便很担心地问医生,孩子吃药后一切都有好转,注意力提升了,成绩也平稳了,情绪也改善了,但是这个药上面写的是精神类用药,这个是精神病吗?我们是个女孩子,这以后说出去很不好听啊。
如果连家长和老师都有这种想法,那其他人呢?对ADHD的污名化给ADHD孩子和家庭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也非常不利于ADHD的治疗。
家长对精神障碍的排斥态度,以及对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依赖作用和不良影响的担忧,是ADHD治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药物治疗确实是有效的,但正如牛津科普读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书里所说,不论你在哪里就医,一定要在医生的监督下服用治疗ADHD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他们还有哪些选择?
药物治疗可以快速对ADHD的表现产生效果,但停药后,情况会很快反弹,这也是家长的用药担心之一。
除了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也被很多医生推荐,认为是必要的,如果治疗得当,还能产生持久的效果。
当然,行为治疗是比药物治疗更费时、费力和费钱,对行为治疗师的要求也极高,同时还需要在多个场所进行,比如家庭和学校同时开展,以维持行为治疗的效果。
除了行为治疗外,牛津科普读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治疗策略,包括有规律的日常有氧运动。
不论是否被确诊为ADHD,运动不仅成本低,而且对身心均有益。少至每日半小时的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舞蹈,或其他各种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注意力和情绪。
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是有循证基础的治疗方案,在不取消这些方案时,建议将运动作为治疗的一部分。
而相比之下,ADHD饮食疗法、神经反馈以及一些ADHD相关的复合产业,目前来看,循证基础要薄弱得多,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更加谨慎,在权威官网上寻找相关信息,在正规医院寻求治疗。
事实上,现代环境中,不断更新的各种变化,包括大量的电脑和手机信息,以及迫使人们多任务并行且要更快更早地完成的社会压力,可能会是我们很多人都比以前更不专注,更加冲动。
正如牛津科普读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所提到的,ADHDer是当代的“煤矿中的金丝雀”,他们比其他人在转移关注和成就带来的压力方面更敏感,而这种压力最终将影响到几乎每个人。
书中提及的这些方法,不仅对ADHDer有用,对普通人也一样有用。
ADHDer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但又不是那么特殊,他们有障碍了,但似乎困难又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只是“意志力不够”,或者“太懒惰”,不愿意做出改变,这种质疑与否定,对于ADHDer来说无疑是往伤口上撒盐,希望未来有更多关于ADHD的科普,能让更多像小麦这样深陷自责苦苦挣扎的ADHDer能被大家看见、理解和接纳。
书名:牛津科普读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定价:78元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哈洛新知
Hello Knowledge
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