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埃及伊蚊吸血促进寨卡病毒传播机制的新探索 | 中国发现

2018-03-07 靳林 知识分子


► 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其免疫抑制毒素促进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撰文 | 靳   林

责编 | 冯水寒


  


蚊子被认为是分布极广泛的吸血节肢动物和第一大病原媒介动物,它具有吸血节肢动物的一大特征,能够通过其唾液腺活性成分抑制宿主免疫和凝血反应,从而从宿主成功获得血餐。


然而,截至目前蚊子传播多种病原的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从埃及伊蚊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分子量为15 kDa的免疫抑制毒素蛋白(命名为LTRIN),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和生理学活性进行了探索,相关研究于2018年3月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杂志。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属黄热病毒属,19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以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为主要传播媒介,对人类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较强的感染性。孕妇若感染寨卡病毒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埃及伊蚊在吸血过程中,免疫抑制毒素蛋白LTRIN的表达显著上调。LTRIN通过抑制淋巴毒素β受体(lymphotoxin-β receptor)信号通路,使得宿主吸血部位免疫水平低下,从而协助寨卡病毒传播。因此,针对LTRIN的抗体可抑制埃及伊蚊介导的寨卡病毒感染,这对寨卡病毒疫苗药物的研发颇具指导意义。


2015年5月以来,寨卡病毒疫情在拉美地区大肆流行,并蔓延至60多个国家,WHO因此拉响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警报。


在这场同寨卡病毒的较量中,也不乏中国科学家的身影,2017年6月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及其团队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的爆发流行提供了科学证据支持,9月份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和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秦成峰则揭示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症”的分子机制。


此次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杂志的研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靳林、郭晓敏、申传斌、郝雪和清华大学的孙鹏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赖仞研究员、齐晓朋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的程功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文章

Jin L et al. Salivary factor LTRIN from Aedes aegypti facilitates Zika virus transmission by interfering with the lymphotoxin-β receptor. Nature Immunology. 2018. doi:10.1038/s41590-018-0063-9.


制版编辑:常春藤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群智 |克隆猴|免疫信号|宇宙冶金术

学术不端|克隆猴|转基因大米|李红良|安金鹏

健康饮食|杰夫·霍尔|基因治疗|Physics World

NSR专栏|缪斯夫人|中国物理2017|林徽因与林璎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知识分子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