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秀为啥选不出巨星了?

古尔杜鲁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2022-05-16

 编辑:脑蛋黄

 

内娱、选秀——本年度含烂量最高的俩词。

 

朝阳进狱系、嫖虫往事、大型塌房观察类真人秀……不仅为互联网浪民们提供了许多丧心病狂、耸人听闻的社交货币,还用大量的“油”“水”,浇灌、滋养着中华大地上人民内涵文学的深度创作。

 

比如最近这个被誉为当代选秀纪实著作的喜剧小品——《偶像服务生》,又名《假如内娱秀人去饭店面试》。

 

如果说“跃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挖机机挖专业毕业”的自我介绍有些过于明目张胆;

 

 

一句“那鱼完了”可算是把阴阳怪气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短短八分钟,基本涵盖了内娱选秀的所有高质量槽点。

 

如今,秀人跌落内娱鄙视链底端,内娱选秀也彻底变成了一个笑话。

 

如此说来,选秀即是原罪?

 

也许大家都忘记了,选秀原来也曾是巨星云集的。

 


选秀,本是泛指选拔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

 

所以在互联网尚未兴起之时,参加选秀就成了民间有才者能被看见的唯一方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电视行业一直有两大巨头争霸,一个是“二奶台”亚视,一个是“正房”TVB。

 

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造星这条路。

 

当时的造星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办艺员培训班,二是举办选秀节目。

 

艺员培训班就好比如今的练习生制,参选者需要经过严格的集训和考核、跑龙套实习,顺利毕业后才能跟电视台签约。

 

 

最早开办艺员培训班的是亚视,但最成功的当属TVB。

 

看看TVB培训人员名单就知道,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吴孟达、梁朝伟……这些人基本撑起了香港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而选秀节目同样也是巨星的摇篮。

 

选秀在当时只有两种形式——选美大赛和歌唱大赛。

 

1973年,TVB开始承办香港小姐竞选,赵雅芝、张曼玉、袁咏仪、蔡少芬等都是当时凭借港姐身份顺利出道的幕前新星。

 

 

1977年,亚视的前身丽的电视台举办了亚洲歌唱大赛。

 

当时一共有东京、香港、曼谷等八个地区的年轻人参加,一个cos猫王的21岁年轻人拿到了香港区的亚军,亚洲区第五名。

 

他,就是后来的天皇巨星张国荣。

 

 

在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张国荣便签约丽的电视台,正式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TVB看到了亚洲歌唱大赛的红火,于是转身也弄出了一个新秀歌唱大赛。

 

1982年,一位嗓音低沉、沧桑,台风大气的女歌手拿下了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的冠军。

 

她叫梅艳芳,那一年她还只有19岁。

 

 

TVB旗下有华星唱片公司,作为新秀冠军的梅艳芳顺利签约华星,很快便成为歌坛上的一颗耀眼新星。

 

背靠实力超群的电视台资源+制作班底资深的唱片公司,香港新秀歌唱大赛迅速成为孕育香港乐坛巨星的摇篮。

 

比如第四届的冠军张卫健、第五届的季军黎明、第七届的季军郑秀文、第十四届的冠军陈奕迅及季军杨千嬅……

 

模仿张国荣获奖的张卫健说:“张国荣是我表哥。”

 

这场比赛成为他们进入演艺圈的重要跳板。

 

而在后来,郑秀文和许志安离开华星之后,华星老板又做起了让当今秀粉最痛恨的“捆绑营销”。

 

 

他让当年最红的梁汉文一带二“拖飞机”,和唱得好但长得不好的陈奕迅、只会哈哈哈的大笑姑婆杨千嬅组起了“华星三宝”小分队。

 

 

哪怕小分队其中两人被传言爱过又别过,但从90年代到如今,不变的还是三人的情谊和粉丝盼望合体的心。

 

C位杨千嬅,梁汉文镶边,换到现在,光封面站位可能得撕个一二三

 

同样被誉为“巨星摇篮”的选秀比赛还有一个,叫作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

 

虽然名字叫“业余”,但是选手可一点都不业余。

 

第一届冠军张学友,第二届冠军李克勤。一共就办了三届的比赛,偏偏出了两位天王。

 

 

当时的香港秀人还基本都是影视、音乐双栖的全才,张国荣、梅艳芳那更不用说——香港影坛乐坛的“绝代双骄”;

 

 

可并不是被选上了拿到名次就能红,张国荣自比赛后,也是又在娱乐圈熬了十年才等到一首《moncia》名震香江。

 

刚出道时,在台上唱歌表演扔帽子会被观众把帽子扔回来

 

张卫健歌手出道后在TVB当演员,跑了八年龙套才熬出头,很多观众甚至并不知道他还会唱歌。

 

 

黎明刚成名时被媒体骂“走音大王”,他出道第一年就开始演戏,但是第一张专辑四年后才成功发出。

 

 

可以说,在香港娱乐产业的黄金年代,选秀曾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它为香港的影坛、乐坛输送了无数人才,创造了众多天王巨星,它也见证了香港娱乐圈的辉煌。

 

更难能可贵是,这些人并不是一闪而过的流星,他们普遍拥有着异常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以至于今天人人都知道这些歌王、影帝,但很少有人在意他们的选秀出身。

 

 

相比香港,内地选秀风靡已经是2000年中旬发生的事情了。

 

但搞选秀的鼻祖其实并不是湖南台,而是央视。

 

1984年,中央电视台曾举办过一档声乐选秀节目——《青歌赛》。与香港的平民选秀不同,《青歌赛》是“体制内选秀”。

 

首先,参赛选手由地方电视台选送,大部分来自于正规演出单位,比如1990年参赛获奖的蔡国庆本身就是一名剧院歌手。

 

 

其次,评委都是国家级的声乐专家,比赛几乎等同于毕业答辩现场。

 

 

最后得了奖也没有C位出道,而是大概率被文艺院团特招,收获响当当一个铁饭碗。

 

这也决定了《青歌赛》更加注重声乐的专业素养,而非市场和观众,所以它并不能打造出极具大众影响力的歌星。

 

后来面向“草根”的《星光大道》也是同理,虽然也是由观众喜爱度决定选手去留的节目,但选手多半是一些过于“亲民”的邻居大姐和村口大爷。

 

 

赢得了名次也拉不开选手和观众的距离,最后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双方都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包括主持人的被迫下台,也和后代选秀节目的结局出奇的相同。

 

 

在2003年,地方台也开始办起了自己的选秀节目,湖南娱乐频道推出了《超级男声》,这是快男超女的前身。

 

2004年,以《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为代表的选秀节目正式拉开了内地选秀元年的帷幕。

 

 

2005年的《超级女声》则创造了中国选秀节目历史上的一个巅峰:

 

“湖南卫视创下了高达10%的收视率,几乎赶上央视春节晚会,最高峰的时候,观众数目高达4亿,广告价格每15秒高达7.5万元,其年度总决赛的报价更是开出了每15秒11.25万的天价,超过了央视1套最贵的时段11万的电视剧贴片广告。”

 

冠军李宇春成为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民选顶流。

 

 

电视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造星变得更为简单。

 

这一时期的选秀节目也不再是一场歌唱比赛,而变成一场大众娱乐狂欢。

 

虽说没有产生过几位真正的巨星,但起码一部分人还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比如李宇春、张靓颖、张杰等人至今仍在华语乐坛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即便是当初选秀失败的秀人,换个场地照样唱嗨。

 

比如2007年落选《快乐男声》的夏颖,他后来成为了马赛克乐队的主唱。

 

 

虽然参加《快乐男声》时没什么水花,但后来在《乐队的夏天》中又一次火出了圈,还在今年成了新一代招桃花代名词。

 

 

还比如《披荆斩棘的哥哥》中令人惊艳的张淇,曾在07《快乐男声》10进1的比赛中输给了陈楚生、苏醒,后来他加入黑豹乐队,当上了第10代主唱。

 

 

这些国产的选秀形式,尚且能保证选与被选处于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但后来引进的韩国造星模式,让选秀这一形式逐渐成为秀人的牢笼,粉丝的疲惫和路人的怨念。

 

 

如今,内娱秀人的问题是,本该唱歌跳舞的都跑去演戏了,而演员们却在各大晚会舞台上倾情表演假唱。

 

 

最后戏也演不好,歌也没唱明白。

 

曾捧红过梅艳芳、黎明、陈奕迅等歌星的香港王牌经纪人李进在访谈中表示:

 

“一个新人需要多长时间真正走进市场,看他们走什么路线。如果是一些着重包装的偶像型歌手,挖掘它们要在十几岁,这类歌手需要大量包装及宣传,在开始时投资量很大,但在很短的时间就内达到回报期。相对来说,这种歌手事业期不会很长,所以一年内就要捧红他。如果讲实力,事业期可以长一点儿。这类型歌手可接受渐进式,比如二十五六岁会达到什么样的位置,30岁到什么位置,30岁后转去电影、电视发展。”

 

不得不承认,偶像包装、唱而优则演本就是娱乐行业的基本思路之一。

 

但以前香港歌手普遍进入影视圈,有香港市场太小的问题,尤其在唱片行业萎靡不振之后,演员就是秀人转型的不二选择。

 

况且大部分人的出道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黎明1985年去亚视的艺员培训班学了一年,结果考试不合格直接被亚视解雇。

 

 

所以黎明后面又只能去参加选秀。

 

即便拿到了冠军,也只不过获得了一个进入娱乐圈的资格凭证,他们还有充足摸爬滚打的沉淀时间。

 

而在当下资本造星的氛围中,选秀成为了迅速积聚流量的工具。

 

全网一夜爆红的秀人无数,但真正能踏实磨练唱功、演技的又有几个。流量巨大的影视剧市场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于是选秀逐渐变成了一块朝向明确的跳板,国产影视剧就是内娱秀人的最终归宿。

 

 

虽说内娱缺乏成熟的爱豆培养体系是不争的事实,但要说秀人没舞台才跑去拍戏则是个伪命题。

 

真就是给他们舞台全开麦能不能看也是问题。况且如今网络平台那么多,有实力又怎怕没舞台。

 

浴室歌姬黄龄

 

归根结底,还是秀人们在资本纸醉金迷的诱惑里忘了初心,既然能捞着快钱,为何还要花时间沉淀呢?

 

资本对此显然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造星不难,过气了就换,韭菜总归是一茬一茬长出来的。

 

如今选秀出身的艺人越来越难摆脱秀人的身份。毕竟唱再多的口水歌,拍再多的偶像批发剧,观众也不会当他是歌手、演员。

 

终究只当ta是粉丝用钱砸出来的秀人。


设计/视觉:LVV




#推荐阅读#




选秀原来才是巨星诞生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