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第152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曹宝明   唐丽霞   胡冰川   赵霞



  •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需求与创新:再论城镇化、市民化的重要性

万广华   胡晓珊



  • 探析中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治理结构

谭荣



  • 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探析——兼论中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战略行为

连波



  • 关税争端对中美贸易差额、贸易条件与贸易结构的影响

鞠建东  王晓燕  李昕  侯江槐



  • 关于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及其政策应对问题的思考

周诚君



  • “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

刘乐



  • 从RCEP到CPTPP:差异、挑战及对策

余淼杰   蒋海威


  • 亚洲产业链:现状、演变与发展趋势

  •                                                                                                             李颖婷   崔晓敏


  • 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经济贡献评估—— 基于中间商佣金的测算

  • 潘圆圆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曹宝明   唐丽霞   胡冰川   赵   霞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世界第一粮食消费大国、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的“三大第一”将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中国粮食供求状况的常态特征。虽然暂时不会出现全球粮食危机,中国的粮食安全截至目前也没有出现严重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只有2/3的自给率,1/3的进口意味着中国需要时刻关注国际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以及国际粮食贸易。中国需要在新的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需求与创新:再论

城镇化、市民化的重要性 

万广华   胡晓珊

提升国内需求、促进技术创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本文聚焦城镇化和市民化在畅通双循环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包括:一是中国较低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不断走低的利率为增加投资需求提供了空间,而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市民化则能为实现投资提供充分必要条件;二是长期以来国内消费一直不振,该现象并没有随着收入不均等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下降而发生显著改善,其根本原因在于严重的城乡分割,只能通过加速市民化进程和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以消除;三是技术创新和转化需要研发投入、高技能人才、集聚和市场规模,这些都离不开城镇化和市民化;四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是东亚经济体的共有特征,可能与提倡节俭的儒家文化相关,这给双循环带来了严峻挑战;五是学术界对城镇化市民化的速度、规模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亟需加强。

关键词:双循环  国内需求  技术创新与转化  城镇化  市民化

 

 

 探析中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治理结构

谭  荣

中国土地要素市场化不是一夜之间的改革,其发展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过程。为了揭示土地要素市场化过程中的核心治理结构,本文从央地关系的视角出发,刻画了一种“分权的土地经济管理和集权的土地行政约束”的治理结构,这种央地间的治理结构是理解中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的钥匙。本文进一步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在土地管理上的四轮互动来印证上述治理结构。在前两轮的互动中,因为中央对地方在土地经济管理上的依赖而不得不对地方让步;而后两轮的互动中,中央因其管理目标上的调整而设计了四个妙招,推动地方政府不仅继续努力实现土地经济效益,也不得不重视经济高质量发展、存量用地优化、农民利益反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这些互动过程也揭示了中央政府在土地经济和非经济目标上的动态权衡会不断塑造上述治理结构的具体内容。可以说,中国土地要素的治理在结构上的稳定而在内容上的不断优化,推动了中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并保障了其质量。

关键词:土地  要素市场化  央地关系  治理结构

 

 

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探析

—— 兼论中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战略行为

连   波

伴随国际能源治理的日益全球化,国际能源治理机制不断“增殖”,但国际能源治理结构中至今仍缺乏能囊括各行为体和议题的全球性治理机制,治理结构不断扩散所形成的“碎片化”现象则日益突出。能源的双重属性造成的“市场失灵”、能源治理议题的不断变化以及能源治理主体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的主要原因。鉴于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倒逼国内能源改革的需要以及打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等目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中国已经将自己定位为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的建设者和完善者,倾向参与对话性、协商性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并重视国际能源治理中的“大国协调”,积极参与、主动应对“碎片化”的国际能源治理结构。

关键词:全球治理  能源治理  治理结构  国际机制  碎片化

 


关税争端对中美贸易差额、贸易条件与贸易结构的影响

鞠建东   王晓燕   李   昕   侯江槐

自2018年以来,中美关税争端涉及超过4607亿美元商品,堪称史上规模最大的关税战。至今,中美仍有过半数的双边贸易额面临平均20%的额外关税影响。加征关税导致中美贸易额在2019年显著下降,中断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依存度稳步上升的态势。虽然关税在双边层面上缓解了中美贸易逆差,但却在多边层面上恶化了两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失衡。和已有文献结果不同,本文发现,受关税影响中国一半以上行业对美价格贸易条件在2019年出现恶化,中、高技术含量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最为明显,但关税战并未影响中国全球货物贸易稳步发展的态势。关税在短期提升了美国对华价格贸易条件,但却使美国对华出口结构再次背离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水平。综上,美国的关税大棒除短期缓解了对华贸易失衡外,并未实现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华贸易结构的改善。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  关税  第一阶段协议  贸易条件

 


关于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及其政策应对问题的思考

周诚君

在长期,均衡汇率取决于相对购买力,并可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或逆差反映。在短期,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均衡决定,国际货币汇率由其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所决定。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明显进展,分析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决定时,需将国际市场主体大量增持人民币资产及相应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纳入考虑。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空间。应对人民币升值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应顺应产业对外转移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强调对外投资“本币优先”,鼓励境外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资产并广泛进行人民币外汇交易,推动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货币锚,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竞争力损失。同时,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提高容忍度,更多交给市场决定,顺势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更好支持中国企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配置资源,更快实现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实际汇率  国际收支平衡

 

  

“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

刘   乐

为了有效应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需要对“一带一路”进行全面、充分和可靠的安全保障。目前,“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主要有市场化、东道国和工作组三种方式。其中,市场化方式是指由安保行业的相关企业和人员提供安全服务,东道国方式是指由海外项目的所在国提供安全保障,工作组方式是指项目相关国政府间以此形式协调安保事务。此外,“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还有母国行动、国际协作和国际组织等其他方式可供选取。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有力地保障“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发展和完善“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做到政府与企业、回应与预防、常态与应急、陆上与海上、双边与多边并重,以及成本和边界约束。其中,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发起方,中国政府目前主要从政治支持、理念贡献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参与构建“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 安全保障  安全合作  平安丝路

 


从RCEP到CPTPP:差异、挑战及对策

余淼杰   蒋海威

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过程中,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中国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为新时期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新平台。继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后,中国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本文首先呈现了中国与CPTPP成员国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对其中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归纳。接着比较分析了CPTPP与RCEP的差异,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总结了中国加入CPTPP可能存在的挑战以及具备的优势和能力。最后,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国企改革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RCEP  CPTPP  自由贸易协定  比较分析

 

 

亚洲产业链:现状、演变与发展趋势

李颖婷   崔晓敏

本文基于传统贸易和增加值贸易数据,讨论了亚洲产业链的现状、演变及发展趋势。过去二十多年间,亚洲产业链快速崛起,带动全球产业链从“亚太—欧非”两极模式逐步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亚洲产业链具备资源禀赋多样化、制造业层级梯度化、区域内贸易往来密切等特征。区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生产过程呈现国别“雁阵”的演变轨迹,但技术密集型产业仍主要由发达经济体掌控。2008年后兴起的逆全球化浪潮,对亚洲产业链既有总量上的负面影响,又加速其内部结构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了已有变化趋势。在内外因素的合力下,亚洲产业链将向多元化和区域化推进,区域内产业关系将更趋于互补,各国有望在高科技领域加强合作。

关键词:亚洲产业链  逆全球化  多元化和区域化

 

 

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经济贡献评估

—— 基于中间商佣金的测算

潘圆圆

本文分别针对贸易、投资、金融三项服务计算了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中间商的经济贡献。2018年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中间商的经济贡献估值是1261亿~1630亿美元。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与中国内地GDP的比值从1998年的2.3%~2.5%下降到2018年的0.9%~1.2%。同期中国香港服务中国内地企业获得的利润占中国香港GDP的比重从14%~15.4%增长到34.8%~44.9%。本文假设了中国香港服务能力下降的不同场景并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当中国香港每年的服务能力下降20%,5年后中国香港赚取的中间商利润将是1089亿~1463亿美元。当年度服务能力下降40%,5年后中国香港的中间商佣金将降至735亿~951亿美元。

关键词:中国香港  经济贡献  中间商  佣金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第150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第15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