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祖宗居然是这样打广告的

2016-12-16 五万独立青年都在 志造美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思行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分享平台

“美、艺、智、学”为主题的格调生态圈

文| 博物馆丨看展览    ID:atmuseum


时间要回到前天晚上,落后世界五千年的我正一边啃着鸭脖子一边看《法医秦明》第二集(对,就是特别适合饭前观看的那一集),在看到某个场面时,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对,就是这个台词引人深有共鸣的场面,令我想起了那些年回家时被电梯小广告支配的恐惧。更想起有人发出的一句感叹:哎,要是早生个几百年,哪来那么多小广告。


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人虽然要面子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他们真的不打广告吗?


显然不是!


(不然也就没有下文了……)

 

我们的老祖宗也是深谙商业之道,广告运用的也是炉火纯青:


①制造噱头、激发斗志


这一类型广告的典型代表就是《水浒传》中酒家门口的“三碗不过冈”,短小精炼,却刺激力十足。


故事是这样:武松路过阳谷县的一家酒店,见酒店门口挑着一面招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冈”,于是一冲动立马进去喝了三碗,想要再喝时,主人却不卖了,体贴地说怕他醉了便过不了前面的山冈。武松一听,心里立马就呵呵了。


于是一冲动,又立马要了三碗。


这里我们看出什么?除了口号打得好很重要以外,商家要学会欲拒还迎,也是推销的一大守则。


照武松的原计划,他可能也就最多喝个六碗,但就是在商家这好心好意的好几次“不卖”刺激下,我们心大的武松,一下连喝了十五碗。


整个故事可以浓缩为七个字:




我知道机智的你肯定已经想到了什么,对,这种推销方式,在现代也很常见。


最典型的就是下面这种:




当你看到这种标题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闪过一个念头:嘿,我这小暴脾气,我还就不信了。当你产生这种“我会不会是那0.1%”的错觉,并且点进去的时候,也就代表这种广告方式奏效了。


②口头书面、双管齐下


口头,主要是叫卖、吆喝,这种方式起源很早,屈原《天问》中已经提到:“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


鼓刀扬声便是一种边拍打肉案边扬声而歌的叫卖方式。


刚开始的口头广告只是通过喊声来主动吸引客户,后来便出现了很多类似于现代说唱的叫卖方式,有调有韵,趣味十足。


到宋朝时,这种街道叫卖的方式已经十分常见了。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夜间顶盘挑者,如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


元代《百花亭》第三折中写王焕模仿小贩的叫卖声:


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圆眼荔枝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荫荫、美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绿桔也,有松阳县软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带粉儿压匾的凝霜柿饼也,有婺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细切的新建姜丝也,有日晒皱、风吹干、去壳的高邮菱米也,有黑的黑、红的红、魏郡收来的指头大的瓜子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


“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形容得十分贴切。


比起口头的叫卖,书面显然更省力、传播范围也更广,典型代表就是:发传单。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块宋代青铜版便是用来印刷广告的,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刻有一幅“白兔捣药图”,图案两侧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图案下方是广告词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这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现商标的广告。


翻译过来基本是这样:




短短几句话,把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一句没提,这广告技巧,就算放在几百年后的当代,也是一点也不落后的。


印刷出来的小广告可以上街分发,所谓世界太小,发传单的却总能陪你去到天涯海角。这种方式传播力广、简单粗暴,但唯一的缺点是比较招人烦,员工可能会遭遇如下冷眼待遇,商家需要经常关心员工心理健康。




这种方式就不用说了,现代人继承得非常好,步行街上走三米就能遇到一个。 


③包装到位、事半功倍


这种广告方式,最典型的要数“买椟还珠”。


但买椟还珠只说的是商品的包装,这里提出的“包装”还包括店面的包装。招牌这种自不必说,还有两样店面广告装饰值得一提——彩楼欢门和灯箱。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


彩楼欢门是一种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广告装饰,流行于宋代,一般用于酒店,越是高级的酒店,彩楼欢门就越豪华。


比如《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脚店(小型酒店)门口便有一十分气派的彩楼欢门,这种装饰,一方面彰显了酒店的气派,另一方面,也使人远远就能望见。



▲《清明上河图》中的脚店


“哎?前面那是什么?花花绿绿的,真好看。”

“走啊走啊,去看看。”


到了发现是个酒店,怀着好奇心吃了一顿,发现……




但就算你出现如上表情,宣传效果也已经够够的了。


除此以外,还有灯笼和灯箱广告,这两者都是内置蜡烛,笼或箱外写字,晚上点亮后,远远可观。


上图中“脚店”的招牌,便是一个典型的灯箱。


彩楼欢门白天醒目,灯箱晚上夺目,二者搭配那效果,立马甩开旁边没有广告的小商家三条大马路。


如果文字描述有点难想象的话……




这样,就够直观了吧。


④名人效应、利润翻番


和现代广告喜欢高价聘请代言人一样,古人也充分懂得名人效应的价值,这种广告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策》: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苏代游说齐国,为了得到淳于髡的引荐,用了一个例子套近乎说:“有一个人,在市场里卖骏马,三天了一个客户都没有。于是他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三天了都没人来,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会儿,离开时再依依不舍地回望一眼,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照着卖马人说的做,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


整个代言过程甚至没有说一句话……


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王羲之“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相传六必居掌柜觉得原先的匾额小了点,想找个字写得好的人另写一块,当时严嵩尚未做官,闲居北京,常来店里买酒,一来二去与伙计们混熟了,伙计们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将他推荐给掌柜的。严嵩于是便给掌柜的写下“六必居”几个字,但没有落款,严嵩说,自己是个小人物,落不落款无所谓,何况六必居生意这么好,没准自己的落款还会影响了你们。谁知此后不久,严嵩入朝为官成为权倾一时的奸相,严嵩的这块匾也就使得六必居名冠京华。

除了这个故事外,含有另一个更为有趣的传说,传说严嵩的这块匾其实是做了大官之后才写的,严嵩喜欢喝六必居的酒,家人时常去大栅栏购买,一来二去就和掌柜的熟络了,掌柜的想要提升自己店铺的身价,就想请严首辅题字,让严家仆人托严嵩给写块匾。仆人觉得不好开口,便找到严府的丫鬟商量,让她求求夫人帮忙,严夫人觉得这事不好办,严嵩身为朝廷重臣,怎么能给一个小店铺题字呢?可是丫鬟有主意,她给夫人想了个办法,让她天天练字,就写六必居三个字。夫人果然照办,每天一有空就练习写这三个字,一天,严嵩看到了夫人练的这三个字,便随手写了一遍让她当字帖用。很快这三个字便传到了掌柜手里,掌柜连忙将其做成牌匾挂在门楣上,因为是严嵩随手所写,所以并没有落款。不过六必居的名声由此传开了。


战国时期的屈原曾在《天问》中写道:“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讲的是姜子牙在铺子里卖肉时,有意把刀剁得当当响,并高声吆喝招揽顾客。“鼓刀扬声”生动描述了古代的声响“广告”。此外,当时还有敲竹梆、摇拨浪鼓、击音叉等多种形式的声响广告。后来,有些商贩把声响与叫卖结合起来,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吹打乐器、吟唱歌谣和曲调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商业促销的艺术性和诱导性。


以旗帜做广告,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一种促销形式。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中曾描述:“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说的就是当时的酒家已开始通过悬挂旗帜来招揽顾客了。到了唐宋,酒家的旗帜广告得到进一步推广和运用,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有了明显改进。如韦应物在《酒肆行》中吟道:“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生动反映了当时别具一格的旗帜广告。





这几个故事,可谓名人效应广告里的典型,前者隐晦低调,后者简单粗暴,但效果,显然比现代很多请个代言人高喊着“这里好、那里好”、已经陷入俗套的广告还要好很多。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加入志造美读者交流群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华夏衣裳的五大变革

架子床才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床

宋徽宗时代“美术高考”考什么

当水彩画遇到中国地图

强迫症患者拍出的照片

中国乡土建筑,满满都是文化!

历代花鸟画里的奇珍异果

《汉声》杂志,用40年建成的“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

文娱 || 叶锦添 — 奧斯卡金像奖级别的新东方主义美学

中国高校题字,都是谁写的

文娱 || 名酒瓶上的书法,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文娱 || 这一版《大话西游》没人看过,却美到让人泪奔

日本美学,说到底不过是七个字

你知道中国为什么叫 China吗?

敦煌卖萌:论丁字裤和三角裤的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