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会纪要 | 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瑶湖读史 瑶湖读史 2022-05-21

FULFILL蜂房读书会第35期纪要

共探《金翼》中的社会生命


2020年11月17日下午三点,瑶湖读史社蜂房读书会第35期在江西师范大学名达楼2629办公室如期举行。此次阅读书目为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今年适逢林耀华、费孝通、瞿同祖等诞辰110周年,读此书恰是对前辈的最好礼敬。该书是小说体的人类学著作,以主人公黄东林的生命历程与大历史相互交织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从晚清到20世纪40年代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黄家与张家两个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次读书会主要围绕《金翼》,同时参考林耀华弟子庄孔韶的《银翅》,以及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几本相关著作。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引读人杨文珊首先介绍了林耀华先生个人的求学经历与创作《金翼》的学术背景。林耀华自1928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始,深受吴文藻人类学本土化学术思想的影响,在硕士期间恰逢英国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到燕京大学讲学。1940年,林耀华先生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美陪伴患病妻子期间根据家乡福建省闽江流域黄村及所在县、乡、镇(今福建省古田县境)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本人离开中国前在1936年和1937年最后两次田野工作,写成了小说体《金翼》。参考刘永华老师近期在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的“生命史与大历史的交错——《金翼》生命叙事的一个解读”的讲座思路,杨文珊随后梳理了本书的大概线索,刘老师主要是以《金翼》主人公黄东林的生命历程为例,从大历史的角度谈个体生命与大历史的交错,个体与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从这个观点出发,本书主要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即主人公黄东林的个体生命历程;暗线即大历史,指从辛亥革命前夕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前进脉络。线索大致为:辛亥革命之前,东林的青年时期,也是其通过从商逐渐发迹的人生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这是小哥(林耀华原型)出生的第二年,黄村人误以为“长毛子”(1850-1864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军)进村,此次革命对黄家影响较小;北伐战争与国民政府的成立后,国民政府进行了盐政改革,这对东林店铺影响巨大,东林凭借掌管盐仓的特殊身份在地方提升了其地位声望,人际关系网络进一步扩展;到1930年代初的福建地方军阀的混战,其破坏遍及全省,黄村和湖口镇数次成为战场,黄村从未遭受过如此巨大的灾难,作为最富庶的人家,金翼之家尤受劫掠之害;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后,东林的投资的柏木生意破灭,店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路军于1933至1934年发动的福建事变,古田县人民再次蒙受巨大的苦难;中共土地革命时期,以江西为根据地的共产党也逐渐向闽西扩展,黄家人面对红军活动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全家人一起前往福州避难,东林带着店员躲进地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迅速扩张的形势迫使黄家全家撤回老家黄村,东林此时也已经年逾古稀,全书篇章也进入了尾声。对于黄张两家最初的共同发迹,到最终迥然各异的命运结局,引发了我们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而贯穿全书的个体生命史与宏观大历史之间相互的塑造与渗透,也正是我们理解《金翼》的关键。


读书会讨论现场


梳理完成本书线索之后,温老师提到人文学科著作一般可分三步阅读。首先明确书中内容的本来面目,即拎出线索,弄清基本事实;其次关注书中内容的引申,主要是提取各章关键词和核心议题,梳理相关议题的学术脉络,发现书中有没有对整个学科的方法论启迪;接着可思考书中对个体生命本身的意义。其次,温老师还提到注意《金翼》的不同版本,学术著作有的都可能有不同的版本,版本之间会有不同的差异。要是条件允许,英文水平不错,可参看英文原著,即使有中文译本,原著也更加地道。


温老师还引导同学们对比《金翼》与《乡土中国》在写作叙事上的不同,同时,通过《金翼》中的不同苦难记忆,还引导大家对传统中国的“儿童”议题进行相关讨论。此外,书中含有大量关于节日礼俗的描写,故涉及明清以来礼俗下移问题。温老师谈到明代大礼议之争对于乡村礼仪变革的影响,尤其是对基层社会的礼俗生活的影响。《金翼》第四章中对于张家新人婚礼程序的大量细致描写,引发大家对其中法器、筷子、镜子、五福袋等婚礼要素的讨论,温老师提醒大家注意礼俗细节中所暗含的人类学意义,它们都可在仪式过程中解读。引读人通过比较阅读《江村经济》,同时补充分享了婚姻礼俗在乡村中人际网络关系网的构建中重要的功能。《江村经济》中提到农民经济衰落时期迫不得已的“小媳妇”制度,也就是童养媳制度对于农民经济生活的危害,《江村经济》里对结婚宴会作用有这样一段解释:“结婚时的宴会为亲戚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对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予以承认,对旧有的关系加以巩固······已经改变了的婚姻礼仪当中,所请客人的名单通常已经缩减。这使原来较广的亲属纽带变得松散。从长远来看,这可能封闭了一些经济援助的渠道······一俟经济条件许可,就要恢复正常的结婚程序。为了维持传统的礼仪,甚至有许多人宁可推迟婚期或借钱也要把婚礼办得像个样子。”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礼俗场合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与文化功能。在黄村,办一个体面像样的婚礼也是每个农民一生中追求的事情,同时婚礼程序也十分繁杂,花费的物力与财力也不容小觑。


在交流讨论了上述几个主要问题之后,进入自由分享阶段。


林奇祺同学谈到本书的人际关系网络的问题,他提到林耀华写的一段话:“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用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他认为就存在论来说,中国人原不是个体本位的,无论君亲师友,还是天地族群,都是人依社会连带关联而实现的自我构成。


关于本书线索,他认为传统乡土社会农业生产是常态,但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是处于贫困的状态,所以需要有商业的补充,张黄两家其实都是围绕致富这个目标的。但是,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商业并不能稳定,所以农业才是乡土社会的常态,似乎农业商业关系和也可以看成《金翼》的一个线索。


李容同学随后发表了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她通过阅读,得知《金翼》表现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比如:出生的时候需要求得他们信仰的神的保佑,陈靖姑庙;婚礼的程序复杂,需要避讳很多东西;人死后也需要有多种仪式后方可入土为安。而现在的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缺少一种耐心,缺少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大多的文化都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想要抛弃这些东西。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仪式感,知道自己到达哪个阶段,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情。


欧阳晴、吴丽欣等同学提出了对书中的“命运”的看法。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对“命”的信仰,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上天的奖励或惩罚。东林也有类似的观点,但与姐夫芬洲的自怨自艾、消沉低落相比,他把上天降下的惩罚转化为动力。无论是官司缠身还是五哥去世,东林虽然悲痛,却迅速振作起来,并进一步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确立新的平衡。命运并非决定一切,而是个人影响之后的发展。


在总结部分,老师与同学们还就以往蜂房读书会读过的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克里斯蒂安《大历史》等不同类型的“大历史”进行了相关辨析。此外,对于林耀华本人的个体生命史也进行了相关的补充讨论,就此更加加深了对《金翼》的理解。


指导老师:温海波

引读人:杨文珊

阅读书目:《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记录整理:杨文珊


下期蜂房读书会将于2020年12月1日下午三点在名达楼2629举行,阅读书目为费孝通的《中国绅士》,指导老师为廖华生,引读人为林奇祺。


推荐阅读:

读史书单 |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女教师助力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温海波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刘劲松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周永生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张小忠老师书单


本期编辑:徐小湾 责任编辑:朱少溥

编审:温海波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